分享

格力那些不得不说的事儿

 碧海青天a 2022-09-14 发布于天津

这篇文章是应朋友之邀写的!
 
朋友从2000年后开始经营格力专卖店,到今天品牌范围扩大到美的、海尔、奥克斯等等一线品牌。像许多经销商一样,十几年的时间,与格力相爱相杀,曾经互相成就,却也长时间忍受格力公司霸王条款的压榨,早已失去了合作双方最初的忠诚和热情!
 
※1
 
格力多年来一直是空调界的扛把子,2005年前后深感苏宁、国美两大电器流通商架子大、条款多、难伺候,以相当倾斜的政策大力发展个体专卖店,因此那几年确实是个体经销商与格力公司互相扶持、互相成就的黄金时期。
 
格力空调在全盛时节,风头无两,和当时的千年老二美的在销售额上拉开很大差距。
 
拿我当年工作的苏宁某旗舰店来说,盛夏季节的一个月,店总销售额2千万的话,空调品类20个品牌整体销售额一般在500万上下,而格力一个品牌就能实现近200万的销售额,位居第二的的美的也许销售额只有七八十万,最强的时候也不超过百万。
 
空调旺季来临的时候,电器商场都会搞一些花样繁多的促销活动,什么返券、返现、满赠等,只要参与活动的品牌厂家,都需要自己承担促销活动产生的费用。但是傲娇的格力从不参与任何促销活动,为了打压格力的气焰,商场自己的整体满赠活动也从来不带格力玩儿(当然,商场是不会吃亏的,整体满赠活动产生的费用基本也是硬性摊派各品牌厂家)。
 
但是当时的格力就是有傲娇的资本,别的品牌促销活动花样翻新,哪怕狮子龙灯模特秀都进商场,但是展台前的客流,仍然是十个手指能数的过来。
 
而再看格力展台前,随时随地围个里三层外三层。
 
品牌厂家一般都得看电器商场的脸色存活,唯有格力“恃才傲物”,从不受这“腌臜气”,最后冲冠一怒,耍脾气拂袖而去,各大商场的空调销售一下子失去了半壁江山。
 
但是当惯了主子的商场,为了面子,还是端了两年架子。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撑过了几年,双方高层不知道是谁先向谁伸出了橄榄枝,坐下来和谈,重新制定合作战略。
 
随着格力与几大电器流通商的关系缓和,格力公司竟也不可避免的玩起了华夏民族老祖宗们玩惯了的“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老把戏。
 
※2
 
经销商的噩梦开始了......
 
还谈什么政策倾斜,政策都倾斜到各大商场的“姥姥家”去了。随之而来的更是格力各种对专卖店的压榨、剥削,而且愈演愈烈,大多情况下销售格力空调不仅没有利润,有时候还要把自己的安装费、尚未兑现的年度返点贴进去。
 
经销商们敢怒不敢言,大一点、底子厚一点的的门店赔本赚吆喝,苦苦支撑。小一点的门店不得不含泪关门歇业。
 
我朋友从最开始经营格力专卖店,到2018年不得不被迫应邀开始经营别的品牌的时候,天津市全部的专卖店从曾经的数百家只剩了几十家,这几十家专卖店在苦苦支撑的同时,不得不在格力的多方警告和白眼下,开始经营其他的品牌。
 
有人可能会存疑,经销商不应该是厂家的上帝吗?既然这么受格力的“腌臜气”,还要倒贴钱,(真的会倒贴钱吗?局外人表示不相信),如果是真的,不挣钱又受气为啥不干脆放弃这个品牌,还缺品牌做吗?
 
局外人不知道,格力有一种策略叫“考核帐”。经销商们提起“考核帐”,那是两眼泪汪汪啊!
 
具体什么是考核帐,我后面会讲。讲完你就明白经销商们为何一边群情激奋,一边又像武侠小说里被强行喂了毒药的帮派下属们,被格力控制着不能离去。
 
其实近几年,格力在圈中的排名和地位早已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只是格力最高层毫不自知,依然沉浸在空调老大的光晕里不愿清醒看外面的世界。
 
因为倒行逆施带来的反作用力必然是大失民心、整体战斗力减弱,大家此起彼伏的抗议几乎无效,一方面也许未能上达天听;另一方面,董总裁自感自己是“宇宙无敌大将军”,目空一切,妄自尊大,不思变通!
 
经销商们一边问候着董总裁的祖宗们,一边看着格力公司江河日下、积病成疾,不禁扼腕叹息!
 
而董总裁在老大的宝座上坐久了,早就自己把自己“神”化了,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无坚不摧、无城不破,丝毫不懂随着时代前进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又出书又拍广告,风头无两。生产手机与雷军对赌,灰头土脸的败北后不但没接受教训。还斥巨资自掏腰包继续进军汽车行业,非要试图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开疆拓土,觉得自己还能再创造无数个神话......
 
可惜事实证明,大家都是凡人不是神,人一生能在一个领域做到顶峰就已经很伟大,没有一个人能像老天爷,手指点到哪儿,哪儿就能创造一个世界。
 
好想飞到珠海,晃晃睡梦中的董总裁:醒醒吧,外面变天了......
 
※3
 
一、先来说说格力的考核帐制度:
 
经销商要开专卖店,自己选好地址,经当地格力公司核定后才能进入筹建环节。
 
1、首先装修,要按格力公司统一的风格、统一的门头样式进行装修。格力公司承诺装修产生的费用会在三年之间返回,前提条件是这三年里专卖店销售月任务、季度任务、年任务完全达标的情况下才能陆续返还。
 
返还的这项费用不给现金,而是进入你在格力公司的考核帐下。
 
(这里插一句,格力公司要进电器商场,展台样机全部是自己提供。但是经销商要出样机,必须自己掏腰包从格力购买!)
 
2、经销商在一年的努力拼搏后,如果有幸完成格力制定的那些高额销售任务后,格力公司会奖励占销售总额几个点的返利。
 
比如你当年销售(周期为去年度的9月1日----本年度的8月31日)500万,前提条件还得是完成了格力制定的年度销售任务,格力公司会奖励十万左右的返利。
 
当然,这10万左右仍然不是现金,只是你在格力公司的考核帐上多了10万这个数字而已。
 
所以那些来专卖店买空调的上帝们,特别是那些知道厂家会有返利的顾客朋友们,玩命讨价还价时,不要抱怨老板太“死性”,只是因为返利这个事儿不一定能兑现,完不成任务就是零。
 
3、前几年满足两个条件的个体经销商会在年度表彰后奖励一辆车:条件之一肯定是要完成了公司制定的年度销售任务,条件之二是年销售金额要在800万以上,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操作方式是这样的,先全额垫付自己买车,之后凭发票格力公司给予报销。
 
很多朋友可能已经猜到了:没错,报销金额不是现金,而是进入你的考核帐!而且基本都在你购车一年多后,经历层层报批才能到账。
 
如果你觉得汽车费用报销进考核帐是苛刻,那么这两年连这项“苛刻”的奖励都取消了,断崖式下跌为空调或冰箱一台!
 
4、格力公司会在一些节假日搞活动推出一批特价机,大多为3匹以下机型,比如原价卖2199元,现特价1899元。推广周期一般为一周到一个月不等,同时在各经销商们的消化能力的基础上,再提高20%左右的幅度,给他们制定这款特价机型的销售任务。
 
但是有一个前提,经销商只能按原价2199提货,卖1899,不可思议吧?
 
别急,格力公司说了,差价会返给你!
 
怎么返?听好了,在完成格力制定的销售任务的前提下,把差价300元返给你。对,你没看错,只返300元。没有利润,汤圆不叫汤圆---白丸(白玩儿)!
 
你也没猜错,返的这300元差价不是现金,进入考核帐!
 
在经过了几年辛苦经营后,你的考核帐上可能已经有几十万的金额。
 
考核帐相当于你储存在公司的提货款,就像我们去做头发,花1000元办个会员卡,每去烫一次头,从会员卡上划掉相应金额就可以了。
 
而对于考核账上这几十万,大多经销商都没有太多向往。为什么?因为格力公司远不如理发店老板厚道。你在理发店储存金额办会员卡是为了享受折扣,而你在格力公司的这张“会员卡”不仅享受不到折扣,还要支付比正常价格高的钱款才能逐步变现。
 


※4
 
下面我来给你说说考核帐金额的使用:
 
1、首先,考核帐只能用来提货,永远不可能变现。
 
2、工程机、特价机,不能动用考核帐上的金额提货。
 
3、经销商怀揣现金去提货,可以享受公司常规的优惠价格。而如果动用考核帐上的金额提货,只能原价提货。
 
比如一款机器,价格表上进价3800,但是如果销量多或者公司近期有政策,你拿现金提货就可能以3000/台的进价提货。但是,如果你动用自己考核帐上的金额,那么你只能以3800/台的进价提货,没得商量!
 
这就完了?NO!最精明的在后面,这3800/台不能全部动用考核帐的金额,必须是以一半现金,一半考核帐金额的形式提货。也就是你必须还得揣着1900现金,再划掉你考核帐上的1900,才能提走这台本来3000元就能提走的货!
 
而今年开年格力制定的新政策:其他规定不变的基础上,再用考核帐的金额提货,改为80%现金+20%考核帐金额。
 
看了上面内容的朋友,应该了解了吧:也就是今年开始,经销商如果想把考核帐上的金额变现,提一台本应3000就能提走的机器,要怀揣3040元现金,再划掉考核帐上的金额760,仍然是3800提走这台货。
 
高于正常提货价,最终变现才760元!
 
有的人会说,那我傻啊,我就永远拿现金提货不得了,进货价格低才能保证利润啊!
 
你一定忘了第一条:考核帐只能用来提货,永远不可能变现。
 
所以,有朋友来找我买一台两台的零售机器,我说是进价给你,一分钱不挣,你千万不要不相信。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把考核账上的数字变现。
 
4、如果有一天你觉得受不了格力公司的压榨了,不准备经营格力空调了,考核帐上的钱没用完,对不起也不能变现,只能按前面的规定提相应金额的货走。
 
你说我都不干了,我还提货干什么?
 
格力会告诉你:那跟我有什么关系?
 
二、经销商受不了后娘的巴掌,纷纷逃离。
 
1、做格力空调的经销商们,还有一个锥心之痛。就是格力给经销商的销售政策已经谈不上“政策”,毫无力度可言。很多时候电器商场的价格还要低于专卖店,这使得专卖店唯一能与电器商场抗衡的优势也没有了。
 
试想如果你是顾客,去苏宁、国美等电器商场,心理上有安全感,价格一样甚至比专卖店还要低,同时购买冰箱、洗衣机、彩电等成套家电的顾客,还能一站式购物,不用再跑腿去第二家。
 
那傻子才会选择专卖店吧?
 
2、格力公司还有很多霸王条款,除了前面的考核帐制度,列举两条最具代表性的:
 
1)、大家众所周知。电器这个东西有保修期。保修期内只要不是人为损害,厂家免费修理,有损坏的配件免费更换。保修期外则由顾客自费修理。
 
那些大电器商场卖出的格力空调,保修期内的修理格力全包(除人为因素)。
 
但是如果是专卖店卖出的空调,保修期内出现一切问题,专卖店负责,哪怕是压缩机出现质量问题损坏,也要由专卖店自掏腰包从格力公司购买后给顾客更换!
 
凭什么?
 
不凭什么,没有道理可讲!要么别卖!
 
对,就是这么霸道,就是这么牛逼,有辙去想,没辙去死!
 
其实很多时候,多品牌经营的专卖店还真不想卖格力空调。但是格力空调这么多年占据空调业扛把子的地位不是白来的,虽然价高,确实质优!
 
虽然近几年来格力销售一直呈下滑趋势,但是质量口碑和表面繁荣仍在,很多顾客心目中首选品牌仍然是格力!
 
这也是格力公司这么霸道、这么牛逼的原因!(可惜躺在功劳簿上的格力高层们长期高高在上,忘记了经商之道需合作共赢。也忘记了物极必反、过刚易折的道理!)
 
2)、众所周知,2015年的时候,自视甚高的董总裁,看到小米这样的厂商都能够将手机做的这样好,决定生产手机。
 
对于董总裁进军手机行业这件事,我用微信段子里曾经流行的一段话总结:挤不进的世界,不要硬挤,难为了别人,作践了自己:
 
董总裁造手机时,曾心比天高,有人问她格力手机的目标,她曾打趣地说,国产手机华为第一,格力第二,并未提及小米、OPPO和vivo。也就是说,对于国产手机,她认同的只有华为,其他的并未入她的法眼。
 
但是,在空调界呼风唤雨的董明珠,在手机领域却没有泛起一点波澜。有统计数据显示,造手机几年来,生产30万部,仅卖出几万部。
 
剩下的哪里去了?全部内部消化为主。
 
经销商们再次像慰安妇一样被强暴,被迫接盘!
 
每个经销商硬性摊派数量不等的零售价为3300的格力手机。同时要求每个经销商旗下的安装工,人手必备一台格力手机,有50人得买50台,如果不买强行关闭该经销商的内部系统,后果就是该专卖店卖出去的空调安装后将无法解码开机使用。
 
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不言而喻。
 
划重点:现金提货,不能动用考核帐。
 
怎么样,够霸王条款的吧?
 
而这些格力手机因为质量太一般,黑屏、卡顿是常态!有的经销商想做为赠品,遇到购买高端机或工程机的客户,作为赠品送出去。
 
但是,谁要呢?对于生意人来讲,手里拿着啥牌子的手机就跟戴啥手表、开啥汽车一样,起着展示实力的作用。
 
你送人家格力手机,不是送块鸡肋吗?
 
种种霸王条款欺压下,实力弱的经销商支撑不下去,只能关门歇业。还有一部分经销商在苦苦支撑。
 
是他们有利可图吗?不,因为个体经销商在年复一年的销售中,考核帐数字变现的同时,会不断产生新的考核帐金额。
 
特别是年销售规模千万元以上的销售大户,考核帐上的数字就像愚公的豪言: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考核帐的金额同样也像曹孟德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也就是很多个体经销商,在格力空调利润微薄的情况下,仍然无法放弃这个品牌,年复一年被套牢的原因。
 
而反倒是那些销售规模小的小散户,能够很快脱身,脱离格力的魔幻控制,尽早转型或经营其他品牌。
 
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那些被套牢的个体经销商们已经在逐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大家在纷纷与其他空调品牌结盟缔约的同时,逐渐削减格力空调的销量,为脱身做准备。
 
而那些长期望格力项背的其它品牌,销售政策好,经销商们能挣到钱。大家都上有老、下有小,千辛万苦、流泪流汗为的是什么?
 
说别的都白搭,挣钱才是王道!挣到钱才有了销售的动力!
 
谁不想逃离格力的控制,能跑多快跑多快!
 
我朋友作为一个经营格力空调近20年的个体经销商,对它的感情很复杂:当年在人生低谷时凭借做格力空调起家,摆脱了贫困。好比两夫妻,本以为可以一路相伴,彼此成就,同荣辱共进退。但是走着走着,你忠诚依旧,但格力这一方却似乎总是三心二意,做出一些乖张之举。言语上总说要风雨同舟,行动上做出来的却是:我想抛弃你.......
 
格力销售业绩逐年下滑,几乎是必然的趋势......
 
与此同时,近两年来,在董明珠最在意的智能制造领域,她曾经看不上的小米集团上位了;在董明珠最得意的空调产品营收上,几乎是她一生的对手的美的反超了,这不禁让人感慨,董明珠的时代要过去了吗?
 


三、纵观格力领导人这几年的迷之操作,不得不让人感叹:明珠老矣!
 
在盲目自大、惟我独尊的膨胀中,董总裁的经营思想已经跟不上日益变幻的商业大环境和社会形势。
 
上面说完了格力那些针对经销商制定的销售政策,早已大失民心,严重降低了经销商们的销售积极性。
 
下面说说董总裁在分通讯和汽车市场的一杯羹时为何会被呛着:
 
1、格力手机为什么会失败?我认为,董总裁还是在以玩空调的方式玩手机。
 
在空调行业,格力有技术,有渠道,有资源,在手机行业就不同了,没有技术积累,没有渠道,没有人才,没有成本优势,最重要的是没有一点手段与营销技巧,因此,格力手机是不可能赢得消费者支持的。
 
或许有人会说,小米手机也没有多少核心技术,为什么能一炮走红?我认为,这就在于小米创始人雷军会营销,突出“性价比”,给用户灌输“硬件不赚钱”的理念,制造出小米拉低了智能手机价格的印象。在树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同时,小米施以“饥渴营销”手段,造成供不应求的假象,让用户去乐此不疲地去抢,保持产品热度。
 
董总裁不懂小米的技巧,她直来直往的性格,也注定她不会走雷军的路线。她一直强调工匠精神,强调格力手机用不坏,不会有产品质量问题,并未从用户的核心问题出发。
 
从第一代产品起,格力手机的价格就高高在上,没有性价比,脱离了“人民群众”,尤其是脱离了那些买手机只看配置的人,在舆论上就失去支持,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有网友认为,格力如果像小米一样,找代工厂商生产高性价比的廉价机,然后贴上自己的品牌,也可能会畅销,获得不错的销量。
 
但,这不是董总裁的风格。
 
2、执意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董明珠,现在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2020年下半年开始,董明珠看好的银隆新能源汽车的股份出现在了阿里拍卖官网上,从2020年7月份开始,银隆新能源已经拍卖了8次股份。
 
关于董总裁进军汽车行业,我也有一句忠告:术业有专攻,永远不要试图进入你不擅长的领域去分一杯羹,结果羹吃不到,还有可能被呛着!
 
2016年,董明珠看好魏银仓的新能源汽车项目,不顾格力股东们的意见和阻止,以重金押注,甚至在一众股东面前发飙。董明珠携王健林、刘强东投资30亿元入股银隆新能源,声势浩大。
 
但仅仅4年后,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已经登陆美股抢占先机时,而有董明珠等多位大佬背书的银隆,却逐渐掉队,甚至开始拍卖股权获得支持。
 
业绩疲软之外,经营上的问题也不断涌现。
 
砸下自己大半身家后,银隆新能源汽车项目成了个“烂摊子”,资金链全面崩断,各地工厂停摆后遭到查封,多家供应商起诉讨债。
 
尽管董总裁并不愿意承认失败,而是还在想办法为银隆新能源输血找市场。但不可否认,银隆新能源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上,留给董明珠的并不是一条好走的路,这条路还能否继续走下去也还很难说!
 
一路靠强硬作风打天下的董总裁,新的领域问题频出。自己曾经擅长的空调领域也已经是千疮百孔!
 
2018年的一次采访中,董明珠说,“再过五年,还是没人能超越格力空调。”但是,今年,格力空调不败的神话被打破了。
 
2020年底公布的年报显示,董明珠嘴里的那家“小偷”企业——美的的空调产品营收反超了格力。
 
董总裁是否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强硬作风是否永远是无往不利、无坚不摧的利器?自己的经营管理方式还跟的上时代吗?
 
在这里我用董总裁写的那部书《行棋无悔》里的一段话来结个尾:“明净的天空下,红男绿女正在享受美好生活,笑声阵阵,我羡慕他们。中国企业家也许注定了是一些只能创造生活而不能享受生活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