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样的“月光”

 新用户73455rwb 2022-09-14 发布于江苏

今年的中秋节和教师节是同一天,可凑巧了,补祝大家双节快乐哈!

今年这个八月半,月亮大,瓜也大,大家是吃饼吃瓜,不亦乐乎。


每到中秋,总会想到与月亮有关的选题,前几年写过一篇《不一样的月光》,今天再写一篇《一样的月光》,可见江郎的才有多尽,哈哈!

那我就不卖关子了,开门见山,今天就想聊聊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就像文学分为"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什么的,音乐作品的体裁也可以分成“奏鸣曲”、“幻想曲”、“舞曲”啊什么的,这首作品的原名叫《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也就是说,ta原本是没有标题的。

这就要说到音乐里面的“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了。其实古典主义时代之前大多是“非标题音乐”,就是跟你说个ta是什么调的什么体裁就行,而随着音乐的发展,音乐越来越有个性,表达的内容也越来越具象,因而产生了“标题音乐”。
这首作品创作于1801年,当时是贝多芬送给他的爱人朱丽埃塔·圭恰迪的,后来,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从此以后,就被冠以《月光曲》(百度语)。
我记得以前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上还有一篇课文,描写一个盲人女孩和贝多芬的故事,说的就是这首《月光奏鸣曲》。这。。。就是纯想象了,因为当时贝多芬的耳疾已经很严重,不大可能和普通人进行对话了。但是文章对《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描述还是很形象的。

第一乐乐章的速度比较慢,在主旋律进行的同时,使用用琶音来填充,确实很像月亮缓缓升起的亚子。


但如果你听完整首曲子,可能就不会认为ta很静谧了。
作品的第三乐章很“贝多芬”,充满了速度与激情。我觉得更像贝多芬的爱情吧,时而温柔,时而热烈,有时静水流深,有时惊涛骇浪。
演奏者是乌克兰钢琴家瓦伦廷娜·李斯蒂莎。她3岁开始学习钢琴,4岁就举办了第一次独奏音乐会。音乐评论家盛赞她是一位“充满电流的钢琴家”。

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感受。正如贝多芬本人所说:“各种情景需要本人去聆听。”标题什么的不重要,每个人听到音乐时的不同感受才是。听不听得懂没关系,喜欢,就对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