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膳食养生3:追根溯源说五谷

 保和堂 2022-09-14 发布于河南

“鲜味斋”面食文化系列之民俗篇

     鱼羊为鲜,中国文字形声会意。“鲜味斋”,传播中国膳食养生文化。鱼羊为鲜,中国文字形声会意。前面开场篇章节,首先给大家讲解了鱼肉和羊肉的食用功效。接下来,就该说主食了。

    中国膳食养生文化源于大道,上下五千年薪火传承。要讲膳食养生,就离不开大道文化经典《黄帝内经》。

    民以食为天,过犹不及。饮食过度会生病,饥饿过度也会生病。五味失调会生病,饮食违背自然节律也会生病。病从口入,不仅仅是食品不干净。现代人奇异怪病越来越多,主要还是不会吃饭造成的。

    天天吃饭,却不会吃饭,是不是很可笑?

    是的,现代人不问道不知道,炎黄子孙不传习《黄帝内经》,离经叛道就不会吃饭了。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告诉我们:“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里大意是说,上古大同社会时代懂得自然天道的人,能够取法于阴阳变化,自觉应合四季循环的五行天度术数,饮食有节制,作息起居有规律,从不徒劳妄为。因此,就能够形神兼备颐养天年,活过百岁后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美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方式成为常态化习惯,醉酒行房,放纵贪欲,耗散本元真气。不懂得养精蓄锐,不能统驭精神而贪图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因此,刚刚年过半百就未老先衰了。

图片

    黄帝与岐伯论道,距今已经有大约五千年了。《黄帝内经》里讲“今时之人”, 以妄为常,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过了五千年后,再讲“今时之人”,就是我们现代人了。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呢?

    回头再看《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的记载: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图片

    这里大意是说:

    黄帝问道:结合人体五脏精气的具体情况,取法四时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作为调治疾病的法则。那么,怎样是顺从?怎样又是悖逆呢?请先生给我讲讲从逆得失的奥义。

    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表现在时令气候,有生克衰旺的更迭变化。依据这些变化,可以测知疾病患者的死生,可以决定医疗的成败,可以确定五脏精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患者死生的日期。

    岐伯曰:“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这里大意是说:

    人体肝脏五行属木,参配五色为青色。如果患者肝脏精气过盛,颜面就会外显青色。脾脏五行属土,参配五味为甘甜味。木克土,肝脏精气过盛,就会损伤脾脏精气。滋补脾脏精气,适宜用甘甜味膳食调养。在五谷、五畜、五果、五菜食品中,粳米、牛肉、大枣、葵菜都属于甘甜味。

    心脏五行属火,参配五色为赤色。如果患者心脏精气过虚,颜面就会外显赤色。肝脏五行属木,参配五味为酸味。木生火,患者心脏精气过虚,是源于肝脏精气虚弱供养不足。滋补肝脏精气调养心脏精气,适宜用酸味膳食调养。在五谷、五畜、五果、五菜食品中,小豆、狗肉、李子、韭菜都属于酸味。

    肺脏五行属金,参配五色为白色。如果患者肺脏精气过盛,颜面就会外显白色。心脏五行属火,参配五味为苦味。火克金,滋补心脏精气克制肺脏精气,适宜用苦味膳食调养。在五谷、五畜、五果、五菜食品中,小麦、羊肉、杏、薤白都属于苦味。

    脾脏五行属土,参配五色为黄色。如果患者脾脏精气过盛,颜面就会外显黄色。肾脏五行属水,参配五味为咸味。土克水,脾脏精气过盛,就会损伤肾脏精气。滋补肾脏精气,适宜用咸味膳食调养。在五谷、五畜、五果、五菜食品中,黑豆、猪肉、板栗、藿菜都属于咸味。

    肾脏五行属水,参配五色为黑色。如果患者肾脏精气过虚,颜面就会外显黑色。肺脏五行属金,参配五味为辛辣味。金生水,在肺脏精气调养肾脏精气,适宜用辛辣味膳食调养。在五谷、五畜、五果、五菜食品中,黄黏米、鸡肉、桃、葱都属于辛味。

    五味药物,功用各不相同。辛味发散,酸味收敛,甘味缓急,苦味干燥,咸味松软,毒性药物可以祛除病毒邪气。

    五味膳食,功用也各不相同。五谷供养五脏精气,五果帮助脾胃消化五谷,五畜补益五脏精气,五菜补充五脏精气。气味相合服用,就能够补益五脏精气。五谷、五畜、五果、五菜,各有辛酸甘苦咸五种气味,对五脏精气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用五味药膳调治人体疾病,要根据春夏秋冬四时五脏精气盛衰变化,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通过学习大道文化经典《黄帝内经》,我们就可以了解一些“食饮有节”的常识。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味膳食,五谷为首,主次轻重一目了然。民以食为天,当然就是以五谷为主食。

    西方医学和营养学专家经常说,要多喝牛奶、多吃水果、多吃蔬菜,却很少劝告人们不能不吃主食,这本身就是主次不分轻重颠倒。

    从五味膳食角度来看,五果为助,水果属于五果类食品。五畜为益,肉奶蛋属于五畜类食品。五菜为充,蔬菜属于五菜类食品。如果喧宾夺主,忽视了五谷为养,就必然会造成营养不良引发各种疾病。

    西方洋人讲科学不讲道理,就不知五味不懂膳食养生。中国人不问道不知道,不懂阴阳五行,也同样不会懂得膳食养生。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个典故出自《论语·微子》篇。春秋时期,天下大乱,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克己复礼”的理论学说。有一次,子路跟随孔子出行时掉队。他急急忙忙往前赶,遇到了一位用拐杖挑着除草工具的老农夫。子路上前施礼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农夫不屑一顾地说:“好吃懒做,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哪个人能当老师?”说完,便拄着拐杖去田间除草。老农夫干完农活,看到子路一直拱着手站在原地等候,就带他回家住宿。老农夫杀了一只鸡,做小米饭给子路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客人。

    虽然这位老农夫瞧不起“五谷不分”的读书人,却依然保持着劳动人民热情好客的纯朴本性。

    那么,究竟怎样分辨五谷呢?一般来讲,种子果实带皮壳的粮食,统称谷物。按照酸苦甘辛咸五味划分,五谷就包括把黍、稷、麦、菽、稻五类谷物。

    黍(shǔ)类,俗称黄米。稷(jì)类,又称粟,俗称小米。麦类,俗称小麦,经过加工就是面粉。菽(shū)类,俗称大豆。稻类,俗称水稻,经过加工就是大米。

图片

    五谷粮食作物种类,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以前,五谷也被分为黍、稷、麦、菽、麻五类。后来,大麻逐渐退出粮食作物序列。到了明代末年,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相继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的五味和五行属性,主要根据成熟收获季节气候特点来判断。一岁四时,又细分为春季、夏季、长夏、秋季、冬季五季,分别参配木火土金水五行,参合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

    天下东南中西北五位,参配青赤黄白黑五色。华夏神州中央黄土地,繁衍生息的龙子龙孙就是黄种人。五谷养生,药食同源。“神农氏尝百草教民稼穑”,黄河流域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炎帝是神农氏的后裔,神农氏部族起源于渭河上游地区。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炎帝陵,就坐落于关中西部的宝鸡市。轩辕氏部族,起源于渭河北洛河支流沮水流域。桥山黄帝陵,就位于此地的延安市黄陵县。

    秦地秦人黄土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西人爱吃面,尤以关中人为甚。不仅仅是因为这里小麦种植历史久远,更因为有膳食养生文化世代传承。

图片

    小麦成熟于夏季,五行属火。参配人体五脏为心脏,参合五味为苦味。小麦养心安神,是最贵重的粮食作物。陕西人经常说,“三天不吃面就心慌。”这是一句大实话,也很有道理。

    《本草纲目》称:“小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天下东南中西北各地,都可以种植小麦。只有中央黄土地种植的小麦,才最具“四时中和之气”。偏东,偏南,偏西,偏北,距离中央黄土地越远,春夏秋冬气候就越有寒热偏性。“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不同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种植的小麦,面粉饮食口感和养生作用就会迥然各异。

    目前,小麦是世界三大谷物之一,是总产量仅次于玉米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磨成面粉后,可制成面条、面饼和蒸馍等面食。然而,却只有中国人才懂得面食的养生功效。

图片

    在“神农氏尝百草教民稼穑”的渭河流域,面食一直是关中人的家常便饭。这里的面食制作花样丰富多彩,也堪称世界之最。

    民间流传的“陕西八大怪”,实际上应该称为“关中八大怪”。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秦腔不唱吼起来。在这“八大怪”中,饮食有“三大怪”而面食居其二。

图片

    恰便是,臊子面油泼面裤带面都是吃面,锅盔馍石子馍肉夹馍都是吃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