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膳食养生8:唤回麦面蒸馍的乡土记忆

 保和堂 2022-09-14 发布于河南

“鲜味斋”面食文化系列之蒸馍、花卷、包子

     鱼羊为鲜,中国文字形声会意。“鲜味斋”,传播中国膳食养生文化。

    先简要复习一下前面章节的膳食养生知识。一日昼夜阴阳变化,十二时辰十二节律,参合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血气盛衰。五日一候,三候一气,六气一时,四时一岁。天地阴阳四时五运六气循环,一年二十四节气。四时细分为春季、夏季、长夏、秋季、冬季五季,参配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参合酸苦甘辛咸五味,参见青赤黄白黑五色,参应怒喜思悲恐五情,相和角徵宫商羽五音。阴阳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更替有序。

图片

    道法自然象形会意,天人合一全科治学,中国大道文化就是健康养生文化。不问道不知道,就不懂得养生保健。“民以食为天”,饮食五味调和,血气循环阴阳平衡,就能保持身心健康。饮食五味失调,阴阳失衡生邪气,人体就会出现疾病症状。无形的邪气是病因,有形的疾病症状是结果。西方医学“小白鼠实验”,天人分离分科治学讲科学,以疾病症状分子诊断为病因,药物依赖以毒攻毒靶向治疗,就必然会造成药源性病毒变异副作用后遗症恶性循环。

图片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膳食养生保健,不在于西方医学所称的食品维生素含量,而是在于饮食有节五味调和。

    天地阴阳交合生五谷,“小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小麦是最贵重的粮食作物,承载和传递着大自然的韵律气息。每天吃小麦面食,就是接收“四时中和之气”,也是享受膳食养生文化盛宴。

    自从“神农氏尝百草教民稼穑”开始,世世代代生活在渭河流域的关中人,就一直保持着小麦面食养生的文化传承。

    小麦面食干粮,有饼馍和蒸馍。“不蒸馒头争口气”,蒸馍也称馒头。此所谓“争口气”,原来并不是与别人斗气,而是要争取“四时中和之气”。有馅包子无馅馍,夹裹调料称花卷,包裹荤素馅料的蒸馍便是包子。

    蒸馍制作简单,是陕西关中人的家常便饭食品。蒸馍和面要加碱面,这是生活常识。那么,有没有不加碱面的蒸馍?在关中东府蒲城县,当地人制作蒸馍就不加碱面。这种蒸馍被称为椽头馍,也称杠子馍。制作椽头蒸馍时,要用木椽杠子压面团,成品形状也像椽头,因此而得名。

图片

    后稷是姬姓周人始祖,周人擅长农耕。经过“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后,周人始祖被尊为稷王,也被称为稷神、农神、耕神、谷神。关中东部的蒲城县有座“后稷祠”,当地群众每年六月六农忙后,有祭祀“后稷祠”的传统。民间相传,椽头馍是必不可少的祭祀供品。到了明朝,时任蒲城县令彭希武重修“后稷祠”,并以祠内房挑檐松木椽头确定蒸馍供品蒸馍标准,蒲城椽头蒸馍样式就一直保持至今。

图片

    当地人还说,蒲城县有五座唐朝帝王陵,在唐代每年春季和秋季都要举行祭祀仪式,椽头馍也是必不可少的祭祀供品。唐代唐书法家李伯海曾为帝王陵陪葬墓书写碑文,碑石立在距蒲城县城十几里北刘村。历代书法爱好者专程前来欣赏、临摹和拓取碑文时,就会顺便品尝和购买椽头馍。

    在清代,林则徐因主战获罪被遣戌伊犁经过蒲城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东阁大学士王鼎就曾以椽头馍相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慈禧太后逃到陕西避难西时,吃到了县令贡上的椽头馍,赞不绝口,并将其钦定为朝廷贡品。在“西安事变”期间,杨虎城将军也曾经用家乡的椽头馍犒赏将士、款待宾朋。

图片

    蒲城椽头蒸馍传统制作方法,以渭北优质小麦为原料,用牲畜拉动的五齿石磨磨出上等面粉,取洛河之滨县城东岳庙内的优质井水和面,佐以祖传秘方和五谷杂粮制成的酵面,不用碱面,不加任何添加剂。面团要用木椽杠子排压八次,大杠子压了,小杠子又压。

    在案板紧贴的墙上打一个洞,用来支撑压面杠子。压杠子时,人坐在外边一头,使出全身力气挤压那面团。一遍又一遍,直至柔软光润不见缝隙时,才能搓成长条再切成圆锥体馍坯,然后,大头向下,置于热炕上,加盖棉被。待自下而上发过馍坯高度一半时,再将小头朝下继续发,直至发成圆柱体后放入竹木蒸笼,旺火蒸熟。

    当地人称,蒲城椽头馍有三绝。一是色绝,光泽晶莹,体如美玉,摸拟凝脂,浑如元宝,亮丽呈彩,款款赛碧,十天半月,决不霉变,椽棱分明,掰开齐茬,千层万层,酥脆掉渣;二是香绝,天然浑成,异香扑鼻。采水之究,用面之精,发酵之巧,和面之工,制作之妙,烧火之能,集于一身,原始之香,绿色食品;三是味绝,食之味长,满口皆香,热吃不粘,到口松软,甜香清悠,回味无穷,冷吃香酥,自然疏散,嚼之有劲,咽之顺口。 

图片

    以前,人们买卖蒸馍,一般都是数个个。蒲城人卖椽头馍,则是用秤算斤两。周围邻县的人取笑蒲城人,经常说:“蒲城(kēng)蒸(gēng)馍拿秤(kèng)称(kēng)。”这是蒲城当地方言,把城念(kēng),把蒸念(gēng),把秤念(kèng),把称念(kēng)。一句话连起来说,似乎有点像绕口令。

    成品椽头馍,白皮舒展,光亮似玉,数日不裂,外酥内嫩,筋道耐嚼,不佐菜疏,甘香盈口。水分含量少,便于携带,久贮不霉,是当地人宴会待客、馈赠亲友、外出旅游的必备美食。

图片

    在盛产小麦的陕西关中地区,家常便饭蒸馍真能蒸出花样。关中东部的韩城,位于黄河岸边。黄河在这里由向南直下,河道狭窄且落差巨大,就形成了“禹门口”。民间相传,此处河口是大禹治水时开凿,也是“鲤鱼跳龙门”的地方。因此,韩城古称“龙门”。

    当地群众世世代代祭祀黄河和大禹,蒸馍是必不可少的供品。人们用面团塑造出鱼、龙、虎、猴、马、牛、羊、猪、鸡、狗、兔和人等形象,蒸熟的蒸馍就称为“花馍”,也称为“面花”、“礼馍”。小者不足一两,大者可达三至五斤,表面往往有各式各样的花边装饰。花饰以花鸟鱼虫、蝴蝶、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形象栩栩如生。

图片

    花馍不仅可用作祭祀供品,也可用作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的礼品。春节期间,则要制作枣花蒸馍。当然,也是难得的特色美食。

    韩城花馍的外形特点,一是个儿大。重要祭祀的花馍庄重、大气,都是用一斤半水面做一个。二是制做工艺简单,就如汉魏石雕,手法简炼只求神似,亦如中国水墨画重在意境。主体是馍而不是花,不需要涂抹颜色,从而保持了花馍本身的洁净卫生,以便礼仪活动结束后即可食用。

图片

    人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人口众多是家国兴旺昌盛的基础。韩城花馍保留了古人的生殖崇拜习俗,就表达了对家庭人丁兴旺的希冀。儿女定亲时,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一对花馍,称为“鱼儿馄饨”。形似轻巧精灵的面鱼上盛开一朵大莲花,象征男方母亲期望未来的儿媳像灵巧如鱼儿、纯洁如莲花。鱼与余谐音,寓意生育力旺盛。女方家要给男方家送一对花馍,称为“老虎馄饨”。形似一对威风凛凛、雄赳赳、气昂昂的坐虎,象征女方母亲期望未来女婿威猛能干如老虎。

    接下来,从每年春节开始,母亲就要给出嫁的女儿送花馍。正月送花馍,称为 “诱化子”,形如仰睡的孕妇,隐含诱导、生化之意。清明节送花馍,要将鸡蛋包在馍内,称为“子出馍”。女儿临产前,母亲送花馍称为“开口角子”,形似孕妇性器微开,寓意为顺产。女儿产后送花馍,则称为“圈圈馍”。整个送花馍的过程,就像是生育过程的写真。

    女儿生满月时,娘家人和亲朋送花馍,称为“圈圈子”。形似项圈,用各种花草图案装饰,寓意为套住小宝贝的生命,保佑其健康成长。孩子满百日、周岁时,娘家人和亲朋送花馍,称为“猫馍”和“虎馍”,寓意为猫和虎护卫孩子,能够驱除祛病毒邪气。

    花馍一般都有约定俗成的传统规格式样,但也会与时俱进别出心裁。蒸馍是家庭主妇做家常便饭的基本功,蒸花馍则是比赛心灵手巧的绝活。在男尊女卑等级礼法森严的封建社会,妇女只能生儿育女围着锅台转,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勤劳智慧的家庭主妇,就把艺术创造力发挥在制作面食上,用花馍表达自己对亲友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图片

制作花馍的工具,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如剪刀、木梳、镊子等。和面功夫及蒸馍火候大有讲究,只有技术高超者才能蒸出理想造型的花馍。

    在以小麦面粉为主食的中国北方地区,民间也有制作花馍的传统习俗。

    有馅包子无馅馍,蒸馍包裹各种荤素馅料便是包子。陕西的蒸馍花样多,包子种类也很多。在关中东部,最有名的就是渭南时辰包子。

图片

    据新编《渭南县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渭南城的包子铺,因质量不稳定,时卖时停。到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出了一个制作包子的名厨张懦坤。他制作的包子味道特别香美,以致供不应求。张懦坤每天制作包子有定数,早上九点铺面开门,十点售完,时辰一过就买不到了。卖包子讲时辰,买包子也讲时辰。因此,就有了“时辰包子”的美誉。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地又出了一个制作包子的名厨王德本。他制作的时辰包子,不仅继续和发展了张懦坤的传统工艺,而且在风味特色上超过了张懦坤。于是,就被人们称为“包子王”和“气死坤”。

    制作渭南时辰包子,要以关中优质小麦为原料,用石磨细磨精粉。制作馅料的猪油,要用猪内腔里的两块板油,不能用花油,而且要精心贮存1年后再用。油去膜,切成黄豆般小粒,和以粗面粉,锅内加陈菜子油,文火炒熟。佐料要用华县特产赤水大葱,去掉头、叶、杈,仅取中段,拌上陈菜油、炒面作馅。配以韩城特产大红袍花椒、小茴、大茴、丁香、桂皮、草果、砂仁、荜拨、豆蔻制作的九味调料。

图片

    每做6个油包子,搭配4个素包子以调剂口味。素包子以豆腐、大葱作馅。半夜起来蒸包,过路人能闻见香味。包子状如僧帽,小巧玲珑,周边洁白,包底金黄,肥而不腻,香味悠长,吃一顿包子走10里路,还口齿留香,人称“十里香包子”。

图片

    食用时,必须佐以大葱蘸黄面酱,还必须喝一杯浓茶。

    当地流传有赞美时辰包子的诗句:“白面细皮僧帽装,油渗包皮呈金黄。香飘招徕行人步,油而不腻味道长。”如今在渭南,传统大油包子已经有些落寞。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人们到渭南吃时辰包子,吃到的大多是杂馅的菜包子。甚至,一些素菜包子铺也打起了“渭南时辰包子”的招牌。

    前面章节已经介绍过,关中面食名点水晶饼也是发源于渭南。水晶饼佐料用“猪板油”,渭南时辰包子佐料同样用“猪板油”。这似乎是偶然巧合,却又有其必然。

    西方医学知识精英,天人分离分科治学讲科学,告诫人们吃猪肉不利于健康。现代人跟风赶时髦,迷信西方医学专家,只讲科学不懂道理。

    返璞归真,道法自然,象形会意,天人合一全科治学。中国大道文化,就是健康养生文化。在五谷中,小麦五行属火,参配人体心脏。在五畜中,猪肉五行属水。面食搭配猪肉,水火相济阴阳平衡。陕西关中人的面食,就传承着中国膳食养生文化。用市场经济机制消灭传统农业,城市化加速摧毁农村生活习俗,就必然会丧失中国膳食养生文化之根。面对疫情叠加的世界百年之大变局,只有拯救传统生态农业,才能拯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