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韵有声韵上的规定,格式自然有格式上的规定,今天我们了解句式病。 未至腊时须访问,已过春月尚跻攀。 直从开后至落后,不问山间与水间。 两联各句开头“未至、已过、直从、不问”均为副词构成的偏正词组,也是“四平头”。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不难看出,四句话的前四字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偏正词组构成的主谓结构。如果将“芙蓉水”、“薜荔墙”、“千里目”、“九回肠”都看成偏正结构,则四句诗句式结构完全相同,是名副其实的“相重”。句式结构相重,诗句就显得呆板了。 比如杜甫《秋兴》诗 比如: 特别是滥用动宾词组问题。先看例句: 读毛主席诗词 倜傥深沉追李杜,雄浑豪放胜苏辛。 襟怀壮志兴华夏,笔扫纤柔启秀昆。 虎啸龙吟撼文苑,翻江倒海扭乾坤。 文韬武略惊寰宇,一代天骄铄古今。 诗中的“追李杜、胜苏辛、兴华夏、启秀昆、撼文苑、扭乾坤、惊寰宇、铄古今”,句式结构完全一样,句法单调,意境拘促,缺少变化,影响意境。而位置都在诗句的结尾部,也称犯了“上尾”病。 沈约提出的上尾是指声韵上的病。 举个例子 对酒寄严雄 [唐·刘长卿] 陋巷喜阳和(平),衰颜对酒歌。 懒从华发乱(去),闲任白云多。 郡简容垂钓(去),家贫学弄梭。 门前七里濑(去),早晚子陵过。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上联两句第三字(出,渡)均用动词,下联两句又同在第三字(催,转)叠用动词。同一句位上动词重叠应用,使上联下联句法一律,枯燥单调,没有任何变化。 再如: 从风(似)飞絮,照日(类)繁英。 拂岩(如)写镜,封林(若)耀琼。 5、叠砌 例如:孟浩然《宴荣二山池》:枥嘶支楯马,池养右军鹅。 竹引嵇琴入,花邀戴客过。 两联四句,用了四个人名,放在同一句式位置上,重叠累砌。同类对举,是对仗的一个基本要求,但同类名词,最好能够前后间隔,上下相让,适当回避,不要在上下联中相连并用,层出累叠。否则就会使人觉得两联意境单一,言辞乏味,影响对仗意境的表达。 例如: 落日下遥林,浮云霭曾阙。 玉宇来清风,罗帐迎秋月。 “日”、“云”、“风”、“月”四词,并属天文门词语,也是同类堆砌。 6、相滥 例一: 驱马清渭滨,飞镰犯夕尘。 川波增远盖,山月下重轮。 例二: 玉绳耿长汉,金波丽碧空。 星光暗云里,月影碎帘中。 对句“玉绳”星名,“金波”月名;下联“星”即指“玉绳”,“月”即指“金波”。这是一联之间事物重举的毛病。 7、骈拇 其一,同时骈拇。上下句同说一件事,内容重复累赘。例一: 远岫开翠雾,遥山卷青霭。 例二: 老树有馀韵,别花无此枝。 出句是老树有花,对句还是老树开花。 其二,同义骈拇。指上下句描绘同一意境,表达相同意思,前后絮说,语意相复。 例一: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例二: 鱼戏新菏动,鸟散馀花落。 出句写鱼动荷动,对句写鸟动花落,同以鸟鱼动写花叶振动,无新意别说。 雪里高山头早白,海中仙果子生迟, 于公必有高门庆,谢手何烦晓镜悲。 上联出句有“高”字,下联出句又用“高”字。虽刘禹锡自注曰:“高山,本高;高门,使之高也”。但明朝杨慎《丹铅总录?文又傍犯》中,批评此诗中的两个高字,字面重复,是犯了“傍犯之例”。 9、重字 清朝赵执信在《声调谱》中提出了“落调”的概念,他说:“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两平也。” 在今天看来,只有一个平声的是孤平,必须避免;只有一个仄的,是落调,也应该避免。 意境上的毛病,多数表现在逻辑方面,主要是概念不清,思维混乱,自相矛盾,是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通病,诗词创作更要注意。 11、缺偶 出句用苏秦刺股的故事,对句却不用典,这就是两句不合,犯了用事不一的毛病。弘法大师说:若将此句改为“刺股君称丽,悬头我未能。”才符合上句用事,下句也用事的事类要求。如果上句用此修辞方法,下句不用,即使词语工稳对仗,也还是有缺陷的。再看例句。 例一:【春人对春酒,芳树间新花】出句用两个“春”字,是掉字对,而对句没有,是缺偶。 例二: 【鸣琴四五弄,桂酒复盈杯】出句有表约数之词“四、五”,而对句没有数词相对,也是缺偶。 例三: 【间关难辨处,断续若频惊】出句用连绵词“间关”,而对句不用,还是缺偶。 例四: 【秋思生鲈脍,寒衣待桔洲】出句用张翰忆鲈还乡的典故,是用事,而对句不再用典,仍是缺偶。律诗两句之间不仅要求词语相对,还要求修辞方法基本相同,这样才能对仗对举。 12、失衡 采花惊曙鸟,摘叶喂春蚕。 出句采花而惊曙鸟,兼有早起喜花之意,诗意一波三折,情姿多变,而对句仅言摘叶喂蚕,一事直陈,缺乏余味,与出句意境极不相称,造成失衡。 其一出句失衡,即出句工力不敌对句。 例一: 【秋江映晚日,江鹤弄晴烟】 对句“江”、“晴”二字,暗应天地气象变化,兼及高下之别,形成阔大背景,而其中“鹤”、“烟”二字,虽为小物,但均含动意,寓意甚丰。出句中的“秋”、“晚”、“虹”、“日”四字,同为天文门,高空凝滞,无丝毫生气,出句意境不如对句。 其二对句失衡,是指对句工力不敌出句。 例一: 【接宴身兼仗,听歌泪满衣】出句写“宴”见其喜,写“仗”见其衰,含有二事,对句只言听歌伤悲仅一事,对句不如出句工。 【扫地树留影,拂妆琴有声】出句言树之影随日而动,犹如扫地而行,十分形象,对句却言拂拭妆台,无意动琴,又何等牵强,这是对句不如出句工。 【夕阳山外山,尘世梦中梦】 《养一斋诗话》卷一评例三句曰:“对偶上下相称最难。戴石屏以'尘世梦中梦’,对'夕阳上外山’固不佳,即'春水渡旁渡’,尤未尽致也。”其出句言景之美,景之佳,无限风光,恍若仙境;对句却言世事如梦,辞意低鄙,难以接受,又是对句不如出句工。13、悖理 例一: 【菊黄堪泛酒,梅红可插头】“菊黄”之时在秋,“梅红”之日在冬,两句时令迥异,情理不容 例二: 【晴云开极野,积雾掩长洲】出句“晴云开”,对句却说“积雾掩”,这也是前后语意相违,不合情理。悖理的主要原因是作者片面追求词语对偶,不顾事理,造成文理不通的毛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了“太阳雨”的毛病。 例一: 【如何百年内,不见一人闲】 例二: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患愁】 例三: 【故国在何处,多年未得归】 两句言故国之思,不若司马札《东门晚望》“芳草失归路,故乡空暮云”,更有情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