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志摩的一首肉麻情诗,被多所大学选入教材,很多老师都不敢细讲

 倦鸟依林 2022-09-15 发布于山西
弋说历史
2022-09-14 07:50

自此中国近代社会开始发生思想变革,除了政治方面出现变法革新之外,文化方面也是尤为繁荣,上世纪初期涌现过不少青年才俊,他们的文采过人,词藻华丽,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心境改变,就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近代诗人徐志摩,他写的很多诗都收录在他个人的诗集中,同时也又不是经典之作被选入到课本当中来,以供学生学习和品读,足以见得徐志摩是有着怎样让人赞叹的才华。

不过自古以来没有哪位诗人是没有故事的,徐志摩也不例外,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源于生活,源于个人的亲身经历,还有他个人的爱情故事,因此他还曾写下一首肉麻情诗,如今被很多大学收入教材中,只不过很多老师都不愿意细讲,那这是为什么呢?

01大胆追爱,浪漫主义诗人

徐志摩放到现在来说就是一个妥妥的富二代,父辈是有名的商人,家里最不缺的就是钱,所以徐志摩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同时,家境殷实的他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比寻常家的子弟拥有更多的学习途径。

等到后来我国迎来社会变革和大动荡时期,徐志摩为了躲避战争,也为了改变自己,所以选择去往英国的剑桥大学进修,此间他还创作了我们的都熟悉的《再别康桥》。

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确实是让人心动,不过徐志摩在当时并没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爱情,因为父母方面对于利益的追求,硬生生将他和当时上海宝山县富豪张润之的女儿张幼仪组在一起,两人素未谋面,根本没有感情基础,纯纯的包办婚姻,但是那又如何,徐志摩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他只能默默接受这一切,毕竟这关乎家族的利益。

本以为两人可以慢慢相处,但是徐志摩发现他根本融入不到张幼仪的世界中,当然,张幼仪也不差,名门闺秀,无论是学识还是容貌都配得上他,但是缺点就是有些封建保守,这并不是徐志摩喜欢的类型,这也注定两人难以走到一起。

紧接着徐志摩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他人生的朱砂痣--林徽因,说起才女林徽因大家都知道吧!简直就是才貌双全,论当时能够与之相比的女子实在是寥寥无几,这也难怪徐志摩会对她心生爱恋,但是另一方面还有张幼仪,他不能这边已经有妻子,另一边还和别的女人谈恋爱,所以便强烈要求和张幼仪离婚。

徐志摩这种大胆追爱的想法是没有错误的,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选择自己婚姻和所爱的权利,但是徐志摩有些太过绝情,甚至说是残忍,在此之前张幼仪已经为他生下过孩子,并且一直等等着他,希望徐志摩有朝一日能够回心转意,可没想到最后换来的就是一纸离婚协议,要知道此时张幼仪可还怀着他的孩子,最终在徐志摩的强势要求下还是离了婚,结束了这段荒唐的婚姻。

02曲折的感情经历

在这之后徐志摩便开始毫无顾忌的追求林徽因,两人经常一起学习,一起谈论文学知识,可以说是情投意合,又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但是谁又能想到,这也看似般配的两个人最后也没能走到一起。

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两人有着很多的差异,首先就是徐志摩过于情绪化,这样的性格是林徽因难以接受的,谁不想嫁给一个温和稳重的男人,其次就是两家背景不同,徐志摩的家族已经因为战争关系家道中落,不再像以前那样有钱,说白了就是门不当户不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林徽因对原生家庭的恐惧,她的母亲就是继室,生活的并不好,所以她也不想成为别人的继室,而徐志摩之前怎么对张幼仪的她可是知道的,她可不想步了张幼仪的后尘,就这样两人没能修成正果,林徽因嫁给了梁思诚,而这才是她真正的归宿,也是很明智记得选择。

在错失这段感情之后,徐志摩虽然难以接受,但是很快就有了另一个新欢,这个女子就是民国时期的才女陆小曼,两人在相识之后聊的比较好,时间长了自然就产生了感情,可要知道当时陆小曼是有丈夫的人,为了和徐志摩在一起,她也果断离婚,两人不顾世俗的流言蜚语还是走到了一起。

03肉麻的情诗,不可细品

感念陆小曼为自己做出的牺牲和这份真挚的爱恋,徐志摩在和陆小曼结婚之后给她写了不少的情诗以示对她的爱意,其中有这样一首名叫《雪花的快乐》的诗比较出名,如今还被多所大学选入到教材中,只不过很多老师都不愿意,或者说是不好意思讲。

那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这首诗有些露骨,在诗的后半段有一句话“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相信大家从字面意思也能明白是什么吧!这样的诗句该怎么和学生去细讲,表达的主旨和写作手法倒是可以讲述出来,但是要是讲述这背后表达的感情以及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爱意就不那么好说了,难免会对学生造成误导。

更何况徐志摩和陆小曼两人最后的结局也一场悲剧,因为陆小曼习惯了之前大把花钱的生活而徐志摩并不是很富有,在当时来说就是一个有名气的作家,根本无法负担陆小曼所带来的巨额开销,而且后来陆小曼还染上了吸食大烟的恶习,这让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差,曾经轰轰烈烈的爱情彻底化为泡影。

04结语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徐志摩对陆小曼只是暂时的喜欢罢了,心里还是爱着林徽因,或许他只是将陆小曼当成林徽因的替代品,最后发现根本无法和林徽因相比,以至于后来两人感情破裂。

而徐志摩去想方设法的去建林徽因,即便她已经嫁为人妻,对此有人说徐志摩痴情,执着于林徽因一人,同时也有人说他绝情,先后辜负了两位女子的感情,但这爱情又岂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呢?你又怎样看待呢?

雪花的快乐》是现代诗人徐志摩所作的诗歌,作者借雪花的纯洁,飘逸,潇洒,自由等特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抒写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向往。全诗综合运用了借物抒情、对比、拟人等表达手法,把对理想和爱情的追求等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造出了一个优美的意境,显示了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此诗被收录于多所学校的《大学语文》教科书中。

作品原文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地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1]

创作背景


1924年诗人爱恋上了富有才情的陆小曼,同年底,1924年12月30日写了这首诗,诗人借以雪花自喻,抒唱他对爱与美的追求。此诗发表于1925年1月17日《现代评论》第一卷第6期。[2]

作品赏析


在徐志摩的诗中,爱情诗是他全部诗作中最有特色的部分,这些爱情诗抒唱了他对爱与美的追求。他有时以自己的感情为基础,有时则以假想的异性为对象。

在此诗中,诗人把它作了升华,既把对爱情的追求与改变现实社会的理想联系在一起,包含着反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体解放的积极因素,热烈而清新,真挚而自然,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诗分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

雪花是诗人的自喻,全诗传达的是诗人自己的快乐我们知道,徐志摩当时所处的环境,无论是从固有的旧的伦理道德,还是外在周围的舆论来看,都不以他的爱恋追求为正当,而他全然不顾。徐志摩受国外新思潮和五四运动个性自由与解放主张的影响,他认定"真伟大的消息都蕴伏在万事万物的本体里"。在他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灵魂和生命,都在自身,每样东西除自身外没有另外的主宰。这首诗从追求爱情这一方面体现了他的个性,释放了他的纯真的诗情。

全诗笼罩着回旋飘飞的主旋律,雪花纷纷扬扬,潇潇酒洒,它裹挟着爱情向一定的方向飞扬,飞扬最后消溶到所爱的人心里。看似浪漫主义地抒写,其实用语异常精致,像"飞扬"消溶"柔波"这些动词与名词构成的意象,都非常切合喻体、主体与客体。正因为诗人避开实的藩篱,把全诗情境的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有许多读者超越诗中隐含着的个人对象因素,而将它看着是诗人对新世纪曙光的追求与寻找,"形象大于思想",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徐志摩不像闻一多那样苦吟深求诗的技巧,但他也十分注意诗美。虽然《雪花的快乐》这首诗的韵律,有人说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但作者还是在构筑诗型方面作了讲究的。诗节与诗行十分均齐,每个诗行基本三顿,每个诗节的三四行都退后一格。句后加上破折号,从视觉上赋予诗节以错落有致的动感再加上每一节,都有三句排叠,造成雪花飘飞的意象动感,从听觉上赋予诗的往复回环的韵味。

和谐灵动的音韵美。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曲。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给人以轻快的感受和向上的激情;"消溶,消溶,消溶"带给人的则是舒缓,随音调而飘动、沁人心脾"娟娟地飞舞""清幽的住处""朱砂梅的清香""柔波似的心胸",隔行短语的运用,使诗句节奏鲜明,如同乐曲中的回环复沓,旋律鲜明,一叹三咏,注重押韵,使得诗句朗朗上口。在用词上,富有想象力和象征性,如最后两节中的"她"可以象征诗人的心上人,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向往的自由以及对理想的追求。[3]

名家点评


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评析 现代诗歌》:"此诗最能体现徐志摩潇洒、飘逸、自由的个性与风格。"

现代诗人朱湘《大学语文》:"此诗是《志摩的诗》中最完美的一首。"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教授董小玉《中外诗歌名篇赏析》:"在无人的黄昏,抑或晨鸣的树下,带着宁静与灵性,走进徐志摩,走进《雪花的快乐》,你会在幽雅跃动的文字中体味到别样的执着与美丽。"

后世影响


《雪花的快乐》被收录于多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中。[4]

作者简介


徐志摩徐志摩徐志摩,(1897年-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 参考资料

    • 1.《线装经典》编委会编 - 最美的诗 最美的词[M] / 昆明 - 晨光出版社 , 2016.01 . 0.

    • 2.方铭选析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评析 现代诗歌[M] / 合肥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15.03 . 0.

    • 3.董小玉,韩敏主编 - 中外诗歌名篇赏析[M] / 重庆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4.06 . 0.

    • 4.周海彬主编 - 大学语文[M] / 长沙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2013.08 . 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