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人曾宪梓,放弃中科院的工作,创造“男人新世界-金利来”

 冯盘江 2022-09-15 发布于广东

1934年,金利来创始人曾宪梓出生在广东省梅州县。连年的灾荒和战乱使得本就贫寒的家庭愈发雪上加霜,从小什么农活都做,冬天连鞋都穿不上。

背井离乡在泰国做小生意的父亲也不幸去世,曾宪梓一家的生活变得愈发艰难,连稀饭都吃不上。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给与了曾宪梓家适度的补助,这才有了机会读书。

曾宪梓十分珍惜这得来不易的读书机会,刻苦攻读。当时在梅县重点中学——东山中学读书的他因成绩优异被选为班主席,曾宪梓说:“从17岁到27岁,国家养了我10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也就没有我,是祖国抚育我成长的。”还在同学们的嘲讽中立下一个誓言:将来要给学校捐一座更漂亮、更高级的大楼。

1961年,曾宪梓从中山大学毕业,为了谋生,与家人团聚,他只好放弃自己当时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的工作从广东到香港谋生。拜叔父和哥哥为师,和他们学习从商的本事。

图片

时的梦想、少时的志向,家庭的重担、报国的愿望等,这些念头压在曾宪梓身上,是压力也是动力。在积累了些经验之后,曾宪梓变卖了当时自己所有的家当——一只普通手表和一台相机,回到香港找客家老乡借了一台缝纫机,就这样在他乡开始了创业之路。

60年代中期的香港,西服盛行,当时还有句俏皮话:着西装,捡烟头。意思是就算是街上捡烟头的流浪汉也会穿西装。然而在当时,除了昂贵的进口领带之外连一个像样的领带品牌都没有。曾宪梓看到了商机。

图片

曾宪梓找到了一个60平的即可做工又可以住的房子,给自己的小作坊取名为“金狮”,那个时候只有三个工人,母亲、妻子,还有曾宪梓自己。

图片

自己采购,自己设计,自己缝纫,自己推销...曾宪梓的汗水洒遍香港的每一条大街小巷,遇上小摊贩也会上前问问是否可以为其代销领带。

然而现实是很残酷的,对于他的领带商家连看都不屑一看。

资金不足的曾宪梓做出的领带用料低廉,款式花色单一,看起来灰蒙蒙的,和摆在柜台上的进口领带一比,实在是上不了台面。

从中低端打开市场的策略失败了,廉价低档的商品带来的不是利润,而是市场的不屑。曾宪梓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也明白要想打开市场,得生产高质量的高档产品这一道理。

图片

曾宪梓去百货公司买来了几条当时最受欢迎,国外生产的高级名牌领带,翻来覆去的拆解。

对其内外用料、剪裁、缝合、图案、颜色、商标进行深入的解剖式研究。然后把这些拆得七零八落的外国领带,按照原有的缝合方式恢复原状。一遍又一遍地剪裁、一遍又一遍地缝合,直到掌握这些技术。

当时的香港风盛行,金狮粤语听起来是“金输”,当他有次兴致勃勃地将两条“金狮”领带送给他的一位亲戚时,没有想到这位亲戚断然拒绝,并不高兴地说:“金输、金输,金子全给输啦!”

绞尽脑汁后,改名为“金利来”,“金”与“利”一起来,在很讲吉利和彩头的香港非常适合。

图片

产品升级了,品牌形象也升级了,金利来的在香港逐渐有了销路,然而真正使“金利来”家喻户晓是在1971年。

当时,中国乒乓球队再次囊括世界杯,凯旋回国途经香港,应邀在港举行乒乓球表演赛。当时香港的无线电视台夺得了乒乓球表演赛的独家转播权,曾宪梓包了广告,并请来当时著名的男歌星为金利来做产品的介绍。

“金利来,男人的世界”这句广告词,每天都轮番不停地播放,不到一个星期便成为香港家喻户晓的名牌。广告的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订单如雪片一般向曾宪梓飞来。

1978年,内陆可以回了。曾宪梓第一时间回到家乡,兑现他曾经的誓言,给母校东山中学,捐赠了大量教育设备设施,以及崭新的教学楼,还送给当地政府两部汽车。

此后,再一次扩宽了产品线,逐步推出皮带、袜子、吊带、花边、腰封、领结、领带夹、袖口钮、匙扣等系列产品,使金利来走向了多元化。

巩固香港和内陆市场的同时还积极的开拓海外市场,向东南亚国家进军,到新加坡创办分公司,寻找合作伙伴。获得成功后又迅速把战场扩展到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中国台湾…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