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瞬间与艺术升华——四十二问之第二十四问

 zzm1008图书馆 2022-09-15 发布于上海

    二十四、生活风貌的人物摄影如何从“形似”到“神似”?

一个时代的艺术,总是一方面继承,一方面补充完善自己。不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问题,而是承传和发扬光大。我们不能只是选上一个点,安排上一个模特,拍上一张摆的姿势照片。这样或许能取悦于一时一地,但很难产生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的佳作。罗丹经验就是从不轻视“形似”,但更重视“神似”。他说:“只满足于形似到乱真的程度,拘泥于无足道的细节表现的画家,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他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摄影人追求人物的“形与神”关系是有帮助的。

历史上顾恺之的人物肖象画被誉为神品。据说他强调刻画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从不死板拘泥于外形。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总是闪烁着个性风姿极为传神。一次他为一位叫谢鲲的人画像,人物背景衬以嶙峋怪石,人们问他为什么?他说:“谢鲲个性喜欢游山玩水,常常生活在乱石岩壑之中,人物身后的这些陪衬,不是更能突出它的性格吗?”人们听后觉得蛮有道理。还有一次他为一个姓裴的人作画,初稿勾成,人们对画反映平平。但在最后定稿时,他在人物额头添了隐约可见的三根毫毛,就这三根毫毛,使这个人物神情性格,既达到逼真再现,又具有豪爽、粗犷艺术效果,观者无不叫绝。

从顾恺之作画追求“神似”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如何注重人物性格刻画的。遂有“张得其肉,陆得其形,顾得其神”之称。张乃张僧繇,传闻画龙不点睛;陆奶陆探微,作画线条不断被誉为“一笔勾”。

图片《永恒的瞬间》       洛蒂摄(意大利)

摄影界流传一句话“以神写意”,就是衡量摄影人采用什么理念和技巧处理画面境界,不仅要树立“胸包天地气,身载三味风”那种创新精神,还要有“非神不意,有意乃神”的摄影心象化境,方能达到艺术之妙。

摄影语言的应用是作品的结晶。摄影是没有国界的,它属于世界性语言。大凡世界摄影经典之作,无论对哪个民族哪个国家来说,都有认识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价值。它有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和支撑文艺品格的内在生命力,这就是摄影艺术的审美超越性。这里所说的摄影并不是直白式的快餐,也不是那些反映无聊庸俗和低级作态的东西。如人物摄影照片,一幅作品既有留真写照的功能,也能提升到“传神”的审美意象。即便俯首拈来的直白摄影,也应有寓教于乐的本真健康所在。那些与“无知个性”结盟的肤浅畸影和张扬感官刺激的照片,虽然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它绝不是主流,绝对代表不了我们时代的本质特征与精神。

早期西方摄影家卡什的《丘吉尔》作品和近代意大利摄影家洛蒂的《周恩来》作品,堪称为人物摄影的杰作。前者是追求人物情感融合与肖像精神;后者则是捕获人物神态,掌握典型的瞬间力量。中国人物摄影家郑景康的《毛泽东肖像》和《老画家齐白石》作品,被人们称为近代人物摄影经典之作。他认为人物摄影的最高艺术境界,就是“以形写神,神形兼备”。他主张在现实生活中抓取人物典型形象,在创作中强调运用柔和细腻的光线,显示人物面部影纹和质感。强调利用大光圈和深色背景,烘托和刻画人物面部情绪和神态。这些举世闻名的人物摄影名作,在艺术表现方面给人感觉是既伟大又平凡,既熟悉又陌生,做到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一致性,是十分难得的。

图片《毛泽东肖像》      郑景康摄

有一句俗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认为不想拍摄出精品力作的摄影家,不是合格的摄影家。艺术生命在于创造,而生活的海洋无疑是探求艺术创造的真谛。我的摄影《黄土魂》(获得国内外奖牌九枚)创作成功,不仅打破了陕北没有“大气象”题材的论调,同时也得出追求本土力量的雄浑厚土,捕捉陕北人独特个性的创作领悟:

1、作品从主题的发掘到升华,经历三年的时间。从最早发现这一致富农民的创作主题,到后来在另一位牧民身上加以体现。充分说明中国富民政策深入人心。

2、作品反映的是贫困沙区牧羊人的瞬间,但他和负载天地的时代精神联系起来。从正面歌颂了那种只知道无休止劳动、无休止奉献的陕北人形象,同时从一个侧面批判了那种自我陶醉的小生产农民意识。高傲与自卑,智慧与愚昧的矛盾统一,在作品中得到体现。

3、从创作角度,顶光是最不理想的光线,画面以直射的顶光塑造与刻画人物面部,使仰视的牧羊人沉思神态在额头上产生高光点,更加深了人物面部的丰富层次,使形象更加丰满,更有其个性。

4、作品构图比较严谨,浓淡适宜,疏密有致,画面分割规律和视觉重量与均衡关系得到很好表现。其节奏感和韵律感以及整体布局相互交融,达到更加有力的表现。

5、作品的感人点除贴切表达主题思想外,以黑白灰影调层次体现贫瘠、苦涩土地和艰苦环境锻炼造成的强大生命力,使人联想到今日陕北沙区的生存环境……

图片《老画家---齐白石》      郑景康摄

摄影评论家周建荣在《悲剧的美在哲理之中》一文中这样说:“摄影作品《黄土魂》(陈宝生摄)从摄影艺术悲剧艺术美在哲理方面做到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艺术家走进这广阔的现实生活里,大胆地干预生活,揭示社会,把镜头焦点对准在民族文化心理的揭露上,悠久、古老、深沉的中华民族,艰险、荒漠、闭塞的黄土高原。就是这块富有传奇色彩的土地上,哺育着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并曾引以我们骄傲与自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迫使陈宝生去表现自己民族的优秀品质,同时也猛烈的撞击那些贫困落后的精神病灶”。

黄土高原由于历史条件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影响,形成了一个封闭自守,文化落后,观念陈旧,经济发展缓慢的自然经济区域。使得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容易形成于熟视无睹、反应迟钝及原始劳动的现象。所以《黄土魂》是艺术家在巧妙地剥去表层的帷幕,注重对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窥探和刻画,表达了人类的哲理思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悲剧矛盾冲突。作者赞扬着坚苦朴素的优秀品质,恰恰在描绘了人的伟大与崇高的同时,表现了人的生活精神。

图片

《摄影家---吴印咸》1975年)70年代入选全国人像摄影作品展览       陈宝生摄

《黄土魂》主人公作为落后的、原始的、封建的小生产的形象来表现,那种自满、自足、自信甚至引以为傲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典型形象瞬间,善良、纯真、朴实却又完全没有能力摆脱悲剧性命运。在这块贫瘠落后的黄土高原上,只知道终日无休止的劳动、无休止的奉献。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没有科学,几十年如一日的原始劳动仅仅满足于温饱。作品《黄土魂》毫无疑问地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就是因为体现出来的主人公那种对自然、对社会的不可抗衡和对命运的不能驾驭,却又自满、自足、自信的可悲的艺术形象,确实令人怜悯和忧虑。

《黄土魂》正是运用在揭示人类文明社会的迅猛发展进程中,新与旧、先进与落后、幸福与贫困的不断替代的矛盾冲突的抑制与激化,揭示了人类在逐步摆脱贫困落后的过程中,看到了小生产意识的沉重束缚,让人们从哲理性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封建意识的顽固。所以《黄土魂》在悲剧艺术形式里以否定的方式(落后、贫困、苦难)来肯定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以人类有价值的东西暂时的失意,来对丑恶的顽固保守势力的强烈否定去表现作品的主题。这就是悲剧美其中包涵着的哲理性”。

《黄土魂》(1985年) 陈宝生摄   

                 (入编《中国传世摄影作品集》
                 入选法国阿尔勒第19届国际摄影艺术节
                 获约旦王国第2届国际摄影展金牌奖和特别奖
                 获新加坡影艺会第14届国际摄影沙龙金牌奖
                 获英国国际摄影沙龙银牌奖
                 获“庐山杯”全国摄影大奖赛最佳生活奖
                 获香港中华摄影学会第34届国际摄影展铜牌奖
                 获第2届全国黑白摄影银杯奖
                 获英国“白兰地”国际摄影展荣誉奖
                 获“柯尼卡杯”全国摄影十杰年赛铜牌奖
                 获“孔府家酒杯”全国摄影大赛二等奖
                 入选第1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入选阿根廷第59届国际摄影沙龙
                 入选香港影友学会第28届国际摄影沙龙
                 入选美国亚利桑那州第45届国际摄影沙龙
                 入选中国第8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
                 入选香港中青会第21届国际摄影沙龙)                    

正是:不披红来不挂绿, 春的展示富新意;

黄土塬上精灵图, 自傲自信脱俗趣。

深深厚土浪漫风, 悠悠梦幻主旋律。

摆脱贫困自陶醉, 奉献精神人生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