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公元七世纪下半叶,吐蕃王室的悲催岁月。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年仅34岁。由于松赞干布的儿子死的比他还早,所以松赞干布去世时只能让自己年仅十三岁的孙子——芒松芒赞来即位(根据根敦群培先生《白史》观点论述,目前对于松赞干布生卒年尚有争论)。权相噶尔·禄东赞(就是《步辇图》里中间红衣那位。)又干了18年才去世。噶尔家族两代人,五十年,只手遮天,吐蕃内政外交军事皆出自一门。 《旧唐书》记载:弄赞子早死,其孙继立,复号赞普,时年幼,国事皆委禄东赞。 《步辇图》 芒松芒赞也不是没想比划一下,结果他任命的新任大相,没多久就稀里糊涂因为“谋逆”被杀了。 禄东赞去世后,芒松芒赞也不是没动过心思,想任命“尚论叉木”为大相。但有之前的惨痛教训,就是赞普任命也没人敢干。迫于噶尔家族的压力,没办法只能任命禄东赞的儿子赞悉若为大论。(当时称呼吐蕃的宰相为“大论”“大相”) 《赞普传记》记载: “代替继任者尚论叉木,庶民之赋税官吏乃由韦·松囊九章充任。赞普与众论相密商之后,以噶尔·赞聂多布(也称作赞悉若)任大相,以其聪俊有如良骏也。并以韦·松囊为见习大相之下僚助理。松囊死,赞聂多布乃独自任之。” 《旧唐书》记载: 禄东赞有子五人:长曰赞悉若,早死;次钦陵,次赞婆,次悉多干,次勃论。及东赞死,钦陵兄弟复专其国。 赞悉若和钦陵兄弟一文一武配合无间,确实在一段时间里,把唐朝揍得够呛。 《旧唐书》记载: 吐蕃自论钦陵兄弟专统兵马,钦陵每居中用事,诸弟分据方面,赞婆则专在东境,与中国为邻,三十余年,常为边患。其兄弟皆有才略,诸蕃惮之。 噶尔双子星的文治武功摆在面前,即便身为赞普的芒松芒赞,也没可话说。芒松芒赞只能和王妃没庐·赤玛伦(卓妃察窝赤玛隆),坐在一边默默看噶尔家族表演。然后执政十五年,在二十七岁时(公元676年)英年早逝。 芒松芒赞 同年,象雄便发生了热叶辛库布里布、觉仁祖果的入侵。次年,热桑杰崩日叶、库赤聂止松也举兵抗命。678年,唐朝听闻吐蕃内乱,也命李敬玄率18万唐军再入青海。 覆巢在即的危局之下,身为王后的没庐·赤玛伦挺身而出,开始主持王室大计。 她首先秘不发丧,将芒松芒赞停灵三年之久,国内大政皆一手代办。 而后,又下诏命赞悉若,停止攻击安西,即刻回军消弭内患。 钦陵则在青海,痛击了李敬玄率领的唐军,挡住了外来的危机。 直到公元679年在完全解除了内忧外患后,赤玛伦才遣使通告唐朝,抱着年幼的儿子赤德松赞(也称为“杜松芒波杰”)坐上了王位。 赤德松赞 在这一系列的变故中,赤玛伦展示出了优秀政治家的素质,可谓吐蕃版孝庄皇太后,在权臣当道的狭缝中,为王室寻找了一条复兴的道路。 公元685年,噶尔家族的内讧,给了她和吐蕃王室一个难得的机会。事实上,当时赞普英年早逝,众人就赞普的继承人选大臣中出现了分裂,甚至噶尔家族中似乎也发生了分裂。 钦陵和赞悉若两人支持赤德松赞,芒辗达乍布则支持另一位王子。芒辗达乍布已经发现在当时噶尔家族如日中天的时候,只有掌握了噶尔家族的领导权才能干涉赞普的人选,于是芒辗达乍布将自己的重心全部放在了同钦陵和赞悉若两人争夺家族领导权上面了,并最后铤而走险杀死赞悉若。 《大事记年》记载: “大论赞聂与芒辗达乍布(二人是族亲)相互残杀,大论赞聂薨于“襄’之孙波河。” 值得玩味的是,王室竟然承认了芒辗达乍布的家族领导地位。芒辗达乍布大肆清除异己,将家族内外反对的势力屠戮一空。 钦陵得知哥哥被杀,假意表示尊重王室的决定,按兵不动数年令敌人放松警惕。暗地里奔袭千里,直入拉萨,一场吐蕃版鸿门宴结束了这场内讧。 躲在一旁的赤玛伦,再次代表王室召集了盟誓大会,将充满血腥和阴谋的大相之冠,戴在论钦陵头上。 虽然这场内乱最终以较小的代价得以平息,但是噶尔家族的声望和实力已经比不上内乱之前了。 并且,新上任的大相噶尔·钦陵虽然在战场上计谋多端,胜多败少,但是在政坛上的表现却不如自家的几位前辈了。长期的领兵作战,虽然增加了政治筹码,但也远离了权力中心。后面支持苯教的大臣领袖玛祥冲巴杰,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皇位稳固了,康熙长大了,得研究研究怎么铲除鳌拜了。” 这个时候,噶尔家族的丧钟便正式敲响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公元 694年,论钦陵的五弟勃伦赞刃(噶尔·赞辗恭顿)入宫觐见,赤德松赞非常喜欢他身上佩戴的小刀,便拿过来在手中把玩。结果,无意中刺伤了手指。 太后赤玛伦马上以“图谋刺杀赞普”之罪,将勃伦赞刃处死。 所谓“赞刃谋反”的事件,可以看做是吐蕃王室对噶尔家族的一次试探。 王室开始敢于对噶尔家族下手,恰恰说明了赞悉若的重要性,有他坐镇拉萨掌控全局,其他兄弟便可在军中如鱼得水。 而赞悉若被杀后,即便大相之位由论钦陵接任,可失去了中央枢纽,噶尔一门内外兼修的不世武功,已经废了一半。 《旧唐书·吐蕃传》: “圣历二年,赤德松赞年龄渐长,乃与其大巨论岩等密图之。时钦陵在外,赞普乃徉言将猎,召兵执钦陵亲党两千余人杀之。发使召钦陵、赞婆等,钦陵举兵不受召,赞普自帅众讨之。” 公元698年,赤德松赞带着多达三千人的护卫队,离开拉萨外出行猎。 这一反常的现象,没有引起噶尔家族的重视。等卫队走到噶尔家族的封地蔚布·蔚达附近时,赤德松赞却突然亮出了屠刀。 他命卫队围攻庄园,毫无防备的噶尔家族,两千余口全部被杀。横行吐蕃接近五十年的庞然大物,除了跟随钦陵和赞婆驻军青海的成员外,几被灭门。 赤德松赞血洗噶尔庄园后,立刻下诏命论钦陵回拉萨议事。 赞普已亮出利爪,钦陵自然不敢回拉萨送死。赤德松赞便以不听王命为由,宣布噶尔家族反叛,召集其他贵族势力,亲自带兵追剿亲噶尔的势力。 《旧唐书》记载: 钦陵未战而溃,遂自杀,其亲信左右同日自杀者百余人。赞婆率所部千余人及其兄子莽布支等来降,则天遣羽林飞骑郊外迎之,授赞婆辅国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归德郡王,优赐甚厚,仍令领其部兵于洪源谷讨击。寻卒,赠特进、安西大都护。 赤德祖赞 但噶尔家族弄权的阴影,对吐蕃王室的影响实在太大,直接导致了四个方面的重大影响:
古象雄遗址 公元721年,摄政王乞力徐尚年去世,赤德祖赞亲政开始一直到他去世(公元755年)就一直在与当时的大唐反复交战,可谓屡败屡战。 722年,吐蕃入侵其西部的小勃律国,小勃律国当时是唐朝属国。北庭节度使张孝嵩派遣疏勒副使·张思礼将兵四千救之。大破吐蕃军,斩获数万。 724年,陇右节度使王君㚟贪功主动袭击吐蕃,献捷于长安。 727年,唐军破吐蕃军于青海之西,俘获人员辎重牛羊而还。同年,吐蕃军劫掠瓜州。 728年,吐蕃大将悉末朗寇瓜州,都督张守珪击走之。乙巳,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大破吐蕃于渴波谷(今青海湖南);张忠亮追之,拔其大莫门城(今青海省龙羊峡),擒获甚众。 辛卯,左金吾将军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时吐蕃复入寇,萧嵩遣杜宾客将强弩四千击之。战自辰至暮,吐蕃大溃,获其大将一人(斩副将一,上级五千首)。吐蕃败兵散乱逃入山中,哭声四合。 729年,瓜州都督张守珪、沙州刺史贾师顺击吐蕃大同军,大破之。信安王李祎率唐军攻占石堡城,分兵据守要害,令敌不得前进。自是唐朝河、陇诸军得以游弈自如,拓地千余里。玄宗闻之大悦,更名石堡城曰“振武军”。 730年,五月吐蕃遣使致书于境上求和。赞普上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惟边将交抅,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自是吐蕃复款附。 736年,吐蕃人又进攻小勃律,玄宗命吐蕃罢兵,吐蕃不奉诏,遂破勃律。 737年,崔希逸发兵大破吐蕃于青海之上,杀获甚众,吐蕃将领乞力徐脱身走。自是吐蕃复绝朝贡。 738年,杜希望率众攻占吐蕃新城,以其城为威武军,发兵一千以镇之。杜希望又从鄯州发兵夺吐蕃河桥,于河左筑盐泉城。吐蕃发兵三万反攻。左威卫郎将王忠嗣率所部攻击敌军,所向辟易,敌军遂乱。杜希望纵兵乘之,吐蕃军大败。 741年,吐蕃攻陷石堡城。 742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击破吐蕃大岭军,又破青海道莽布支营三万馀众,斩获五千馀级。河西节度使王倕破吐蕃渔海及游弈等军。王难德阵斩吐蕃赞普之子琅支都。 743年,皇甫惟明引军出西平,击吐蕃,行千馀里,攻破洪济城。 746年,王忠嗣率军与吐蕃多次战于青海、积石,皆获大胜。又伐吐蕃属国吐谷浑于墨离,平其国,虏其全部而归。 747年,苦拔海之战,哥舒翰率军连破三路吐蕃军,所向披靡。积石军之战,全歼五千吐蕃骑兵。 同年,高仙芝率唐军一万远征小勃律(此时小勃律已经是吐蕃的属国),大破据险而守的近万吐蕃守军,斩首五千级,捕虏千馀人,高仙芝继续进军,攻占小勃律,俘获小勃律王及其妻子吐蕃公主而还。 748年,哥舒翰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蕃攻破之;又筑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旧唐书 列传第五十四》《新唐书 列传第六十》有记载。此外,《册府元龟 卷三百九十八》记载:“哥舒翰……筑神威城于青海上,旋为吐蕃所破。又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上……名为应龙城。吐蕃自此遁逃,不复近青海……)。 749年,哥舒翰攻占石堡城。该地成了新的唐军驻地,在以后几年唐朝在西北新成立九支长驻军队。 749年至750年,高仙芝率军击破萨毗、朅师、突骑施等。天宝十载春正月,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朅师王等。 753年,哥舒翰大败吐蕃,攻拔吐蕃洪济、大莫门等城,占领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东南部)。封常清率军大破归附于吐蕃的大勃律,受降而还。唐与吐蕃的分界线已推进到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唐在河陇战场上已占明显优势。在西域战场,唐军在高仙芝、封常清的率领下,也是捷报频传,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即将取得了全面胜利。 眼看大唐对吐蕃步步紧逼,就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 君权与相权的这一轮博弈中,君权逐渐占据了优势。但事情远未结束,也为后来赤松德赞时期的佛苯之争,埋下伏笔…… 参考书目:《旧唐书》,《新唐书》,《贤者喜宴》,《吐蕃大事纪年》,《册府元龟》,《资治通鉴》,《西藏王统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