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农民的终结》

 Matilda1290 2022-09-15 发布于上海

很有意思的是,这本书定价25元,如今某宝和某东都卖到110+。为啥不再印刷呢?

我是从李培林老师的《生活和文本中的社会学》中认识了这本书,其中的一些观点是分析1970s的法国农民状况,放在当下的中国依然适用。

土地是务农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摆脱贫困地位和抵御生活风险的最后依托,要高度警惕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大量外流造成大量城市新贫民。

较之工业的高速增长,农业的缓慢发展可以给人一种安全稳定、千年平衡的印象,与工业的狂热相对照,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城市和工业吸引着所有的能量,但乡村始终哺育着恬静美满、安全永恒的田园牧歌式幻梦”,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铁律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震撼和改变了整个社会结构。

对于整个中国来说,这种 “巨变”可能要延续很长时间,但由于中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一些较发达的地区,这种“巨变”目前已经在加速地进行。

从乡土的自给自足社会到市场的风险社会,农民和村落的终结,是一个巨变,但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伴随着无数不足以为外人道的喜怒哀乐,既有摆脱农耕束缚、踏上致富列车的欣喜和狂欢,也有不堪回首的个体和集体追忆。 

一个由血缘、亲缘、地缘、宗族、民 仰、乡规民约等深层社会网络联结的村落乡土社会,其终结问题不是非农化和工业化就能解决的。村落终结过程中的裂变和新生,也并不是轻松欢快的旅行,它不仅充满利益的摩擦和文化的碰撞,而且伴随着巨变的失落和超越的艰难。】

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讲,感谢ZF的包括农村改造、拆迁等相关政策,能进城的农民工基本都进城了,导致目前的农村老龄化基本达到90%以上(走进村子里,都是老头老太太在石墩子拉家常)。

而涌入城市的农民也面临一系列问题:

1,勉强卖地得到一大笔收入,很多农民要么是被非法集资骗去了钱;要么是大肆赌博还换老婆,最后钱财两空。再想回农村种地,显然没有退路了。

2,用拆迁款项或者积蓄买了房子(换成固定资产)后,他们没有现金流,城市吸收不了那么多就业,处于没事干、没钱赚的处境中。

农民住上了楼房,虽然享受着居住条件的便利,可是啥都得花钱,比如物业费、取暖费以及买菜钱。所以,只有有一块空地,他们还是要在小区的绿化带种蔬菜。

图:大葱

图:西红柿

3,60后和70后还是农民进城的就业主力,而80后到00后面临摩擦性失业,俗话说“弯不下腰,低不下头”,尤其是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回家,让父母颇为头疼。

所以,城镇化不是把农民请进城,还要安居于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