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D光盘

 卜锦 2022-09-15 发布于山西

    光盘复制—关于LD影盘片的种种


                        影盘片可以算是目前最为普遍的家用AV软件储存媒介,不管是在方便性、耐用性及再生品质各方面的考量下,它都是最合适的软件了。虽然目前许多家庭中都不难见到LD的踪影,而且有许多人每天都与它有所接触(特别是欢唱卡拉OK的场合),不过,你知道LD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吗?目前的碟影机多半是LD与CD兼容的机型,但由最早仅能播放LD的机型要加上播放CD的功能历尽了多少艰苦吗?CAV与CLV影碟有何不同,要如何区分?购买影盘片的时候从封套上有那些信息可供参考?LD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应该要如何保养?……以上这些都是许多AV新鲜人埋藏在内心,却又不知道到何处寻求解答的疑问。--放心,在看过编辑部为你准备的这篇文章之后,马上这些疑问都会一一获得解答,有关于影碟及碟影机的基本知识你立刻会有通盘的了解。由于LD软件与硬件(碟影机)的发展关系密切,我们会将两者交错地说明,不过读者不必担心吸收上有何问题,深入浅出一向是本刊的最高指导原则。以下,就请慢慢享用我们为你准备的大餐吧。


                        第一部碟影机出现了

                        其实早在一九六一年时,美国史丹佛大学就已经开始研究以光学读取讯号的可行性了,这距离日本第一部家用LD机Pioneer
                        LD-1000于一九八一年十月份上市整整有二十年的时光。而且LD并非一出现就横扫市场,因为在当时绝大部分厂家都支持Victor所发表的VHD影碟,反观LD的这一方却只有Pioneer一家独撑而已,不管如何,Pioneer终于击败了VHD集团,让LD成为高品质影音重放的代言软件。这种双方对峙的场面现在又出现在新一代的影音软件DVD的身上,Philips/Sony集团与其余的厂家正在拼斗中,谁胜谁负尚不可知。(编按:VHD是Video
                        High-density
                        Disc的缩写,就像以前的LP唱片一般,VHD采用机械接触方式,播放时必须让针尖与盘片摩擦,同时又因为盘片转速比LP还要高许多,针尖磨损的速率也就更为惊人。蓝宝石针的寿命仅有一千小时左右,而钻石针也仅有两千小时的寿命,如果再考虑到盘片因接触而磨损的问题,无疑这是VHD的最大致命伤。)
                        最早期的时候碟影机是仅能播放LD的,由于CD的转速及记录方式都与LD不同,要同一部机器同时兼容播放两者的功能并不简单,在经过几年的研究之后,一九八四年九月Pioneer终于推出第一部兼容式碟影机CLD-9000。以目前的情况来说,除了最顶级的旗舰机种之外,为了拓展使用功能、增加竞争力,几乎所有的碟影机都已经采用兼容式设计了,为了缩减判别盘片种类的时间并加快播放CD的速度,有些机种还有CD-Direct装置与独立的CD抽屉。新近的机种有些还加上了MPEG
                        1线路,可以播放目前大为盛行的Video CD。

                        LD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以肉眼来观看,实在无法分辨两张影盘片上面所储存的讯号有什么不同之处,事实上这是因为影盘片上记录讯号的坑洞实在是太小了,它们的宽度仅仅只有0.4微米(μm,长度的单位=百万分之一公尺)而已,这么小的坑洞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它们的面貌,在直径十二公分的影盘片上面,每一面都有超过上百亿个这样的坑洞(CAV版影碟145亿,CLV版影碟300亿。这两种盘片的不同之处后文会有详细说明),如此细微而精密的东西到底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
                        像这种大量生产的产品当然应该要先作出一个模子来,再透过这个模子大量压铸制造,这个模子称为母盘。它的制作程序如下:首先将玻璃圆盘施以超高精密度的表面研磨,使它的表面完全平滑且水平,接着使用超音波将研磨下来的碎屑充分清洗干净,再将感光胶均匀涂抹在圆盘的表面上,就可以准备在上面记录讯号了(这个步骤可以称为「刻纹」Cutting)。
                        在制作影碟时讯号的来源通常是使用专业用的一吋宽磁带录像机,先将录像机输出的声音及影像讯号予以FM调变并透过限幅器控制讯号振幅范围(以避免超过机器的容许度),此时这些影音讯号再利用光调变器将它们转换成光学讯号,控制负责对玻璃圆盘刻纹的高功率氩激光束之开启及关闭,如此一来,便可以将母带中的影音讯号原封不动地记录到玻璃圆盘上了!这个经过刻纹步骤的玻璃圆盘在检查无误之后就可以放入电镀槽镀镍,此时制造影碟过程中最重要的主角--「模子」就这样制造出来了。不过,为了避免有任何错误造成无可挽回的遗憾,在大量压制之前这个模子还必须使用氦-氖激光器回放再生一次,确定完全没有问题之后才可以拿它来作后续的生产过程。
                        母盘制造出来之后便可以利用塑料射出成形技术来复制LD了,这个「成形」的程序是将塑料材料在射出成形机内以高温溶化,再将其注射到装着模子的金属容器中,便可以复制出模子表面的形状,待其冷却凝固成形之后就得到一张上面记录着讯号的透明盘片了!由于透明的盘片无法让雷射光反射,因此在其表面还需要想办法附着一层薄薄的金属膜(这就是影盘片「银光闪闪」的原因),这个附着金属膜的过程称为「蒸镀」。作法是将透明盘片放入真空蒸镀机中,在真空中高温蒸发的金属便会附着在透明盘片的表面,形成厚度约0.6微米的金属反射膜。当然,厚度这么薄的金属膜绝对不能长时间曝露在空气中,否则一下子就会氧化变形了,再者,细微的坑洞曝露在外也马上就会被空气中的灰尘所淹没。基于以上几个原因,蒸镀有金属反射膜的影碟还必须在上面加上一层保护膜,有了这层厚度约25微米塑料保护膜的遮蔽,影盘片精密的讯号面就不怕空气及灰尘的破坏及污染了。经过以上繁复的过程,「一面」影碟就热烘烘地出炉了,接下来要做的是将A面与B面两片影碟背对背用黏合剂贴在一起,在中心贴上卷标再放入封套中包装好,这套影盘片就可以透过发行网络送到贩卖店供消费者选购了。
                        看了以上的说明,读者们可能会认为影碟的制造过程并不算太复杂,只要将母盘制造出来之后,很容易就可以大量翻制了,而且翻制量越多的话其平均成本还更低。不过你可别忘记,由于LD上面的讯号实在是太微小了,如果在一般的环境中制造,肯定有一大半的讯号坑洞会被弥漫在空气中的尘埃所淹没!要知道,我们一般环境的空气每一立方英呎中便存在有四十至一百万个比0.3微米要大的微粒,为了保证影碟的品质,所有的制造过程都必须在无尘室中进行:盘片的成形与蒸镀必须将每立方呎的微粒降到五千个以下,母盘的制作过程更需要严格要求在一百个以下!由此可知,精密的影盘片实际上是高科技的产物。以下,我们将对LD一些相关的信息作个说明,让新鲜人对LD有通盘的了解。


                        NTSC、PAL与SECAM

                        或许你一直都不知道,不过这的确是一个事实:目前世界上的电视广播系统并非仅有一种,而是有三个不同的格式同时在并行的,那就是
                        NTSC、PAL与SECAM。这三种格式在每个画面的扫描线数、每分钟的画面数都有些差异,可想而知从硬件到软件都是互不兼容的。以LD来说,似乎也仅有Philips曾经推出一部PLD
                        600WS能够兼容播放NTSC与PAL两种盘片的碟影机而已,在当时(一九九○年底)还曾经造成一股不小的话题。Philips的作法是同时装置两组伺服线路,判别出盘片种类为何时再让主轴依相对应的转速旋转,当然,一般国内见到的碟影机都仅能播放NTSC制的LD,假如你在国内购买LD自然不必担心,你所买到的应该都是NTSC制影碟。但如果你到欧洲旅游时可要认清NTSC的标示了,否则你游了一趟花都巴黎、兴高采烈地带回一大堆LD却发现不能播放时,那种滋味恐怕不太好受!(编按:国内采用的NTSC系统每秒有三十个画面、每个画面有525条扫描线,法国使用的SECAM系统则是每秒二十五个画面、625条扫描线,可想而知NTSC制的碟影机是不可能播放SECAM盘片的。)


                        CAV与CLV

                        以讯号储存的方式来区分,LD可以很清楚的区别为CLV与CAV两种。刚才提到一张影碟其实是由两片盘片背对背贴合起来的,因此一张LD的两面分别是CLV与CAV格式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事实上在电影LD中这种情形十分常见。
                        CAV(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如果直接翻译成中文的话就是等角速度,这是雷射影盘片(也就是平常习称的LD)上面记录讯号的两种不同方式之一。CAV盘片上面的讯号是以等角速度的方式记录的,换句话说,内圈的讯号记录较密集、而越往外圈讯号的密度就越低。碟影机在播放CAV影盘片时由内往外、任何时间都是以固定的角速度在旋转的(NTSC制影碟每分钟1800转,PAL与SECAM制则是1500转)。事实上,CAV每转一圈正好就是屏幕上的一个画面,因此它很容易可以任意且快速地由一个画面跳到另一个画面;也可以呈现毫无噪声的静止画面(实际上此时雷射头并非静止的而是不停的在读取同一个画面),另外由于转速固定,它也能轻易进行格放及快慢动作等特殊的功能。你可以注意到CAV一切的好处都是由固定的转速得来的,不过相对而言缺点则是盘片的整体记录密度较低,使得直径三十公分的LD一面也仅能记录三十分钟的信息,因此一部两小时的电影若是以CAV方式来储存,就必须用到两张共四面LD,在单位成本上高许多。
                        也由于这个原因,影碟的两种格式中以CLV较为常见,所谓CLV是Constant Linear
                        Velocity等线速度的缩写。这种盘片上的讯号是以一致的密度记录的,换言之雷射头每分钟在影盘片上所扫过的长度是相同的,当雷射头由影盘片内圈往外圈移动时,由于半径加大圆周的长度也加大,因此影盘片旋转的速率就会时时改变,以让雷射头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路径等长,碟影机在回放CLV盘片时其转速就会从内圈的每分钟1800转(NTSC制,PAL与SECAM为1500转)逐渐递减到外圈的600转(NTSC制,PAL与SECAM为500转)。
                        CLV影盘片最大的好处在哪里呢?最重要的是所容纳的信息量大增,由于越到外圈转速越慢,因此原来CAV影盘片在外圈所空下来的许多空间都可以充分利用,以三十公分直径的LD而言单面的容量是CAV的两倍可达到六十分钟。当然CLV不免也会有一些无可避免的缺点,由于不像CAV用固定的角速度旋转,因此格放及静止画面等效果便无法呈现,不过由于科技的进步,现在一些比较高级的碟影机上面已经加装了许多内存来记忆画面,因此就算是CLV也可以作出CAV一样的效果。(编按:第一部拥有数字画面记忆功能的碟影机,便是于一九八六年十一月推出、名震一时的Pioneer第一代旗舰LD-S1。)
                        既然目前高级的碟影机在播放CLV盘片的时候已经可以达成与CAV盘片一样的功能,那么储存时间较长、价格较低的CLV版盘片应该是十分具有竞争力了,是否还有必要花更高的代价去购买CAV版呢?很遗憾的是,根据编辑部的经验,虽然我们无法找到同一制作且同时发行的两种版本作比较,一般来说CAV版仍然有更佳的影音表现,或许这是由于固定转速使雷射头伺服系统的误差大幅降低的缘故。总之,可能在短期内,CAV版盘片仍然是注重再生品质者唯一的选择。那么CAV与CLV两者盘片应该要如何分辨呢?最方便的方法当然是看封套上的标示,CAV版盘片通常会标示CAV或是Standard
                        Play,CLV版的盘片则是CLV或Extended
                        Play,只要认清这些标示就不会搞错了。当然,你也可以直接观看影盘片的表面,CAV的表面可以很清楚见到它被放射状的条纹分割成一个个方格,同时还会有两道相隔一百八十度的条纹由内向外辐射;至于CLV盘片则完全没有小方格,它的表面就如同镜子一般平滑。(必须注意的是影盘片的卷标与记录面是相反的,也就是说,贴着A面卷标的那一面实际上记录的是B面的讯号,A面的讯号是记录在另外一面的。)此外,你也可以从长度作判别,由于CAV最长仅能容纳三十分钟,如果有一面影碟播放时间超过这个限制,当然无可置疑的绝对是CLV。
= 未完待续=
     
                        声明:信息收集于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跟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立即撤除相关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