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专题——河流

 hjh2004 2022-09-15 发布于福建

河流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因此高考命题往往以某河流等为载体,综合考查我国或世界典型地区的河湖水文,人类活动与水环境的关系。多以等高线、区域地图、与河流有关的数据、图表、时事资料等切入,综合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使用。

图片
图片
【知识梳理】

河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水量、水位、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凌汛、水能;

河流水系特征包括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落差或峡谷分布。

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考查方向

01

建立的水系水文特征基础上的河流与区域的识别;

02

不同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与比较;

03

对具体河流水系水文特征进行成因分析。

(一)河流水文特征

1. 径流量

(1)径流量的大小取决于五方面:第一,降水量的多少;第二,流域面积的大小;第三,干流的长度;第四,支流的多少;第五,蒸发量的大小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河流水量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多少,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河流主要取决于气温的高低。

(2)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或小,若大的话,汛期在什么季节(春汛、夏汛、冬汛)。

2. 河流含沙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形、植被覆盖率、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

3. 结冰期与凌汛:主要与气温有关。最冷月均温小于0℃有结冰期,若河流同时又是从较低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的,则还会有凌汛现象。

4. 流速:湍急、大、急

5. 水能:大小取决于高差的大小和水量的大小。

(二)河流水系特征

1. 河流的长度和流向

2. 流域面积大小

3. 支流的多少及其长短和分布(对称的、向心的、辐射的)-------地势决定着河流的流向,河流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所以,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例如,下图为四川盆地的等高线及河流分布图,从图中可以发现,盆地周围海拔高,等高线闭合,河流由周围向盆地中部汇聚,形成向心状水系。

4. 地上河(河道平直、弯曲、地上河)

5. 入海口(有没有入海口)

6. 河流是否弯曲


河流流向的判读

1

根据河流名称判断

这种判断方法的应用基于平时对世界河流的分布及流向的识记,可用于熟悉的河流流向的判断,例如:长江、黄河和尼罗河、亚马孙河、恒河、刚果河、墨累-达令河、密西西比河。

2

根据河谷地貌形态判断

一般情况下,在河流上游,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使河流不断加深延长,因此,在此形成的河谷主要是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到了河流中下游,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形;在河流的入海口,往往由于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形成“喇叭”形河口三角洲。

抓住河谷及河口处地貌特征,根据从“v”形→“U”形→“喇叭”形来判断河流流向。

3

根据堰塞湖形成位置判断

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得了解堰塞湖的形成——河流被外来物堵塞而形成的湖泊(常由山崩、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的熔岩流和流动沙丘等造成);即有堰塞湖的一侧是河流上游

4

时令河河水流向的判断

时令河即季节河,这类河流主要分布于内陆沙漠或沙漠边缘,是雨季时雨水汇流成河,一般越向下游水量越少,在旱季时流量变小甚至干涸只留河床,随季节消失的部分在地图上用虚线画出。我国著名的时令河是塔里木河,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内。河流由实线向虚线流。

图片

图中:虚线为旱季消失的河流下游;实线为河流上游。

5

根据河谷的宽窄判断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比河流下游河谷要窄些绘图时用细线表示窄河谷、粗线表示宽河谷,因此,可根据河流线条的粗细来判断河流流向,即河流由细线方向向粗线方向流

6

根据河流水系特征及支流流向判断

这个方法的应用要会判断干支流:一般情况下支流条数多于干流条数绘图时河流支流较细干流较粗;支流短干流长

7

根据湖泊及下游流量变化判断

湖泊或水库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使得湖泊或水库下游的河流径流量比较平稳。

8

利用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

河流流向取决于地势的高低,即由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我国地势总体上是西高东低,所以,大多数河流的流向是自西向东;而亚洲的地势是中间高四周低,所以河流流向呈放射状,即由中间流向四周。

图片

9

根据河床沉积物颗粒物大小来判断

河流上游沉积颗粒物较大;河流下游沉积颗粒物较小。

10

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容易产生水污染的工厂(如:电镀厂、化工厂等)应位于城市河流下游地区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食品厂等)应位于城市河流的上游地区

11

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河岸弯曲处,由于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图片


河流与自然要素的关系

1

河流与地形的关系

(1)地貌对河流的影响

①地势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速,水能的多少等

②地貌影响水系特点和流域范围:形成山地型河流、平原型河流流经山区,落差大,流速快;水能丰富。但易造成水土流失。流经平原区,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水量丰富,易造成洪涝灾害。

(2)河流对地貌的影响

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

②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

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2

河流与气候

(1)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①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②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③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④带来危害:a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b危害人体健康;c影响海洋旅游业。

⑤气候(降水与气温)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等

(2)河流对气候的影响:气温(温差变小)降水(增多)等

3

植被对河流的影响

涵养水源,调节径流量;保持水土,减少泥沙含量。

4

水库对河流的影响

使水库以下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小;使水库下游河段的含沙量减少,改变枯水期的水质,改善河流的航运条件。

5

河流入海口与海水

(1)河流入海口海水盐度较低,部分河流入海口的盐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2)河流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渔场):陆地淡水的注入给鱼类带来丰富的饵料

(3)河流入海口海水污染情况:

咸潮: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a. 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 地势地平,河汊纵横;d. 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天文)

人为原因:a. 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 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a.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 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c. 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a. 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 采取调水以淡压咸;c. 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 节约用水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

6

河流与人文要素的关系

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

①. 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②. 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③. 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④. 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城市河流是影响城市分布的重要自然因素。早期城市的形式受河流影响最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一般都是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

河流功能主要表现为供水、水运、军事防卫、旅游四个方面。因此,我国南方多沿河设城。

沿河设城的区位类型主要有:①位于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便于货物转运),如赣州市;②位于河流交汇处(大量人流物流在集散、中转),如武汉;③位于河口(河流腹地宽广),如上海市;④河流曲流处或河心岛(天然河面利安全防卫),如伯尔尼、巴黎;⑤位于过河点位置(渡口),如伦敦。


河流的综合治理

1

河流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河流水是陆地淡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动态水资源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

我国是一个河湖众多的国家,但是季风气候显著,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各大江河流域洪涝、干旱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在河流上游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既要考虑发电、供水、航运、防洪等效益以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要考虑其地质基础、淹没范围以及对河流上下游水文、生物、泥沙、河岸侵蚀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下图表为河流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治理措施

治理目的

建设水利枢纽

开发水能,加强灌溉,调蓄径流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建设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便利航运和防洪

调整产业结构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压力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

2

河流问题

1. 洪涝

原因:受水系形状、河道特点、地势状况、流域内的植被多少、降水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等自然因素影响;与人为原因也有关。

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对策:

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泄洪工程;

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在流域内大力植树种草以保持水土。

例:荆江水患:

原因:①亚热带季风显著,夏季暴雨集中;②上游水系庞大、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汛期相同而且水土流失严重;③本段河道弯曲,水流速度缓慢,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升,排水不畅。

治理措施:①在上游地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②兴修水利工程,提高流域的径流调蓄功能;③裁弯取直,疏浚河道。

2. 断流

我国河流“断流”的成因类型

(1)东北封冰型断流

(2)华北干旱缺水型断流

(3)西北冰雪难融与干旱型断流

防治措施——统一管理、节水灌溉、跨流域调水

例:黄河断流现象的成因和对策

A. 黄河断流的成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风力作用强烈,蒸发旺盛;

②(土壤)流经地区,土质疏松、土地沙化,河水下渗严重;

人为原因

①黄河上游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量过大以及水资源的浪费性使用;

②上、下游地区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水利工程众多,拦截了大量水源。

B. 黄河断流的对策

自然缺陷对策

①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季节调控能力;

②跨流域调水,协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的矛盾;

③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人为协调对策

④加大科技投入,改革灌溉和生产技术,节约水资源;

⑤建立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机制,协调流域内干、支流,上、下游地区水资源分配。

3. 黄河凌汛

河流在水文特征上有冰坝阻塞水流的现象,叫凌汛。

分布:凌汛在上游河套一段和下游山东境内几乎每年都会发生。

时间:每当冬春季节,纬度较高的下游地区封冻在前、解冻在后,低纬度处的水流,挟带冰块不断涌来,至冰坝阻塞水流,造成河水泛滥。由此可见,

发生条件:一河流有结冰期,二河流由低纬地区流向高纬地区。

4. 咸潮

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到内陆区域

成因:降水少图片主要原因;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无序挖沙;海平面上升。

时间:多发于枯水季节、干旱时期

对策:建立预警机制;采取调水以淡压咸;加强河道采砂管理;节约用水

5. 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

6. 水污染——保护水源

7. 塔里木河、黑河生态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下游河段来水量锐减,河道干涸段流,土地撂荒甚至严重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原因:①上游地区不断开垦土地,农业用水急剧增加;②加之温室效应,蒸发加强,导致下游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


涌潮

图片


河流袭夺

图片图片

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有些地理教材上也称之为河川袭夺。人类的跨流域调水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的河流袭夺。在河流发育的过程中,相邻的两条河由于侧蚀或溯源侵蚀的关系,低位河常常将高位河袭夺,这种现象称为河川袭夺。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图片
【试题链接】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江梧州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居全国第二位;多年平均输沙量5570万吨/年,居全国第三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2017年梧州站输沙量减少至2500万吨/年。图一为广西境内西江流域主要水库和甘蔗主产区分布示意图。图二为梧州站径流量、输沙量及南宁市降水量年内占比统计图。

图片

图片

材料二 目前,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省区。下表为2000年至2017年广西森林覆盖率和农业生产相关统计数据表。

统计指标

年  份

2000

2005

2010

2014

2017

森林覆盖率(%)

37.9

52.7

58.0

62.0

62.3

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

625.9

634.4

589.7

618.6

614.3

稻谷播种面积(万公顷)

230.2

210.0

209.4

202.6

192.3

甘蔗种植面积(万公顷)

50.9

74.8

106.9

108.2

93.5

甘蔗单产(吨/公顷)

57.8

69.0

66.6

73.5

81.4

(1)说出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特征,并分析其输沙量大的自然条件。

(2)简述西江流域输沙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

(3)简析广西主产区甘蔗种植的土地资源优势。从生产角度,说出2000年来广西甘蔗总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答案】

(1)特征:年内分布不均,集中在6-8月。条件:降水量丰富,径流量大;年内降水集中;流域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侵蚀强。

(2)水库大量拦蓄河流泥沙;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

(3)优势:河谷平原面积较广,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原因:种植面积扩大;单产提高;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科技等投入增加。

【解析】

本题考查西江输沙量的分布特征、影响输沙量的因素及影响甘蔗种植的区位因素,同时考查了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1)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据图2分析可知,输沙量最大的月份是6-8月份,其他月份较少,年内分布不均。影响输沙量分布的因素主要是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地形等因素。图中该地降水量较大,集中于5-8月份,年内降水集中,径流量大;西江流经地区多低山丘陵,河流流速快,侵蚀力强,因此导致输沙量大。

(2)据图1分析可知,西江干支流修建了大量水库,水库拦水拦沙,减少了输沙量;据表分析,2000年至2017年,该地区森林覆盖率由37.9%大幅度提高到62.3%,森林保持水土,减少了输沙量。

(3)从土地资源角度分析,结合图1可知,广西河流众多,河谷平原面积较大,地形平坦,河流沉积了深厚的土壤,土壤肥沃。2000年广西甘蔗总产量快速增长,从表中数据看,种植面积从50.9万公顷增加到93.5万公顷,种植面积扩大;甘蔗单产由57.8吨/公顷提高到81.4吨/公顷。图1中大量水库修建,水利设施得到完善,水源供应充足、稳定;农业科技等投入增加,农业技术进步较快。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尼日尔河源于富塔贾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全长约4200km,流域面积210万km2 , 在塞古-迪雷间的盆地形成大型内陆三角洲,在几内亚湾发育了巨型河口三角洲。

材料二:下图为“尼日尔河流域及降水分布示意图”,下表为“尼日尔河部分水文站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统计表”。

图片

图片

(1)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尼日尔河“水塔”,请分析原因。 

(2)说明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前后径流量和输沙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概述尼日尔河迪雷-洛科贾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 

(4)简析河口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答案】

(1)年降水量大;地势高;流域面积较大

(2)径流量减少;径流季节变化减小;输沙量减少;河湖多,调节能力强;蒸发强;下渗多;地势平缓,流速减小,泥沙沉积

(3)径流量先减后增;含沙量增大

(4)地形为低平原,河网密布;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径流量大,含沙量大;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描述等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

(1)“水塔”一是水量大,为尼日尔河提供的补给水源多,二是地势高。读图可知,富塔贾隆高原所在地区年降水量大,且该区域尼日尔河的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阔,为尼日尔河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补给;其次,富塔贾隆高原所在地区地势高,是尼日尔河的发源地,所以被称为尼日尔河的“水塔”。

(2)读表可知,根据马西纳和迪雷水文站年径流量以及年输沙量数据的变化可知,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后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减少,主要原因在于内陆三角洲地区地势平缓,流速减小,有利于泥沙的沉积;同时,河湖较多,内陆三角洲面积较大,年降水量相对减少,蒸发量增加,且由于流速减慢,下渗增多,所以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后径流量减少。另外,由于河湖多,内陆三角洲对河流的调节能力强,所以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后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3)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自迪雷~洛科贾,河流径流量先减后增,含沙量增大。

(4)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可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地形为低平原(地形);根据图中等降水量的分布可知,河口三角洲地区降水丰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该区域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气候、植被);该区域河网密布,径流量大,含沙量大(根据奥尼查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判断)(水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