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察人心,掌握这6条底层逻辑

 莫为天下先 2022-09-15 发布于湖南
图片
看人识人是很难的,更别说在营销工作中,提前预判一个人的行为。不说洞察别人,神都说了,认识你自己,也是超级难的事情。
然而,实效机构做客户研究的调研内容,反而很简单。只需要了解顾客的家庭结构/工作性质,年龄和周期,以及居住/生活/社交的现状等几项情况,很多同学惊呼:你们的调查问卷为何这么简单?
对顾客的问题简单,那是因为我们把复杂留给了自己:有一套复杂的关于人的底层逻辑,然后载入数据,就能画像和推演行为了。
很多人都读过我写的《人的痛苦》这本书,写完快7年了。现在可以提炼得再简单一点,把我们对人研究的底层逻辑,归纳成6条定律。
熟练运用这六条定理,就没有搞不明白的人,也没有看不懂的事情:
定理1: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小世界”里。
定理2:每个人都生活在“组织“里,他们对组织外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
定理3:每个人的观念,都产生于自己在自己小世界里看到的画面。
定理4:人不会做自己认为错误的事情,即便这件事是错误的。
定理5:跳出自己的小世界,才能校正自己的观念。
定理6:研究人所在的组织周期/关系和环境,即可了解顾客的观念和推测行为
--
定理1: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小世界”里。
世界是很大的,70亿人口,城市也挺大的,动辄千万超级人口城市。但是我们研究的每个个体,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微观时空)里。
个人的小世界,包含了“时间/空间/组织/角色/故事“,通俗点说,一个人在什么时间和什么样的空间里,被一群什么样的人包围,他当时是什么角色身份,发生着什么事情。这就是一个小世界。
最文艺的小世界描述时:当你正在赶城市的早高峰时,一群健硕的人正翻过晨曦下的雪峰。
小世界的数量非常丰富,远远超过物理可见的世界。因为对于具体的人来说,小世界的数量也极其惊人:
1、从早到晚:地铁上/格子间/会议室/咖啡厅,每一次小世界的切换,你对人间的体验不一样。
2、从小到大:幼儿/小学/中学/大学,为人子到有孩子,做基层OR做领导。单身/恋爱/有子等等。
很难找到相似的小世界,因为“时间空间组织角色故事”这6个要素加权起来,就可以让每个人的世界不一样。
即便是这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场景:
领导和部下在咖啡厅里谈一件事,两个人的小世界也是不一样的。领导的世界里可能是托付或者甩锅,而部下的世界可能是奉承或者痛苦。

定理2:每个人都生活在“组织“里,他们对组织外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
组织化,是社会性的内核。人不是生物学上的个体,人感知到自己的存在,是因为生出某个组织中,譬如家庭组织/工作组织/社交组织。
组织是小世界切换的重要按钮,下班就是从工作组织回到家庭组织,很多人下班得到了温馨感,那未必是家有温暖而单位残酷,其实哪个组织都卷。
不论是家庭组织/工作或者社交组织,但凡“组织“都有分工和角色,有人当领导有人当部下,有人当家长就有人当家庭成员,有人被请客就有人请客。
组织要运行,则需要:
分工/规则/关系。
违背工作组织的规则,领导骂了你,十分郁闷,回到家老婆安慰你,则会感受到家庭组织比工作组织温暖,但如果老婆也骂了你,则家庭和工作组织都不温暖,势必想要找社交组织开导,如果朋友也指责你。三大组织同时排斥你,那整条大街,对你一个人吹寒风。
每个人所在的组织和分工以及规则,变成他人生的“锅盖“,他所知道的就是他所在组织里的人和事情。譬如国企的人知道国企的事情,私企的知道私企的事情,如果国企的知道私企的事情,那是他们有成员共同的社交组织传达。
人无法知道他所在组织之外的事情,如果有,那么,一定是他形成了新的组织。譬如一些临时组织,譬如消费时/上微博/看新闻/看电视/打滴滴。
为什么他还是在组织呢?虽然购物/看收集/在朋友圈潜水以及打滴滴时,还是有分工/规则/关系。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你妈把你踢出了家族群,滴滴不拉醉酒客户,乃至全程视频采集。都是组织的特点—有规则,违规还是会被“惩罚“。
上车时组织成立,下车时组织解散,“临时组织“也是组织。没有人能遁逃。拥抱组织也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没有了组织,没有了任何关系,人不过是一坨会动的石头。

定理3:每个人的观念,都产生于自己在自己小世界里看到的画面。
这就相对复杂了,因为我们能感知到,身边每个人的观念,都是不一样的,对工作/对爱情/对友谊/对付出/对回报,乃至对买房和不买房,都看法都不同。
非社会化研究者,会将其当作人的基因/学历,乃至心理学很长时间还认为和血质相关,以上种种,从个体差异去解读个体的观念。
人和机器的差别,是人能够对所感知的“画面“,进行价值提炼/概括获归纳,譬如就拿刀砍人这个动作,人会慢慢识别出,拿到砍敌人是爱国,拿刀砍自己人是犯罪,这是最”群族“组织的规则识别,当然也会出现,把对方当敌人砍死,然后发现砍错了,抱憾终身的。
人和人的价值观念差别,是因为“从小到大/从早到晚“的过程里,所经历的小世界差异太大了。小世界里的画面差异太大,导致了观念差,形成了人和人的不同。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出过车祸的司机和没出过车祸的司机,是两种司机,虽然车祸都赔偿了现场也打扫了,太阳照常升起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但还是很多出了车祸的司机,终身连摸方向盘的勇气都没有了。没出车祸的司机,胆子都挺大。
所以,我们成为神圣的司机之前,车管所都会把新司机关在一起,看车祸的录像,让大家用想象力去体验一下别人世界的画面。同理,廉政教育的方式,是把现官员拉到监狱里去听前官员痛哭流涕,虽然我们在后面的小世界会淡忘那些画面,但总比不看好。
婚姻观受原生家庭影响,事业观受周边长辈影响,消费观受畅销品影响。
看破这一点,那你就能理解很多人的想法了,一定来自于他的小世界(时空)里,反过来,通过分析其小世界构成:时间/空间/组织/角色/事件,就能知道其大致的价值观。
互骂sb的人太多了,你认为不可理喻的人认为你不可理喻,多一点包容和耐心,因为他还在另外的小世界里。即便他终究会进入和你差不多的世界,但是今天他还在另外的世界。

定理4:人不会做自己认为错误的事情,即便这件事是错误的。
事情,是行为的结果。而每个人的行为,都受自己观念的制约,或者说,行为都是替自己的观念实现目的。
所以,事情的结果,本身没对错,它只是观念的投射。如果说错了,根源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在支配着。但是,没人能将自己的正确观念校正为错误。
一个人的观念中,认为小偷是可耻的,他饿死都不会去偷东西;如果他去偷了东西,一定是中间不断用新的画面,来说服自己,把偷东西这件事变得正确起来。盗也有道,就假定了富有者皆来路不正。还有些小偷是这样说服自己的:偷窃,是财富的再分配形式——都是靠本事吃饭。
人的消费行为亦然,买不买房,都是用了“画面“来统一着消费观。产生非常复杂的消费者,有些人想赚钱,有人想地铁少走两步,有人期待孩子考上好大学,有人希望邻居都是有修养的。
买或不买背后,都是观念的指示,而让她诞生这种观念的,是她小世界里的画面,乃至强画面。
大多数人还是:因为看到,所以相信。

定理5:跳出自己的小世界,才能校正自己的观念。
画面诞生观念,观念指挥行为,如果某人一直在自己的小世界,那么他每天看到的画面都一样,观念极其稳定,行为也会十分固化。这样的人生,极其稳定,但同时缺乏成长性。
我肯定不会找这样的人来做策划,因为策划是极其心理学的工作,得非常变态: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策划人得看到很多人的世界。具有小世界的短期逃逸能力。
跳出自己的世界,看到别人的画面,理解别人的观念。
与自己的组织做斗争,与自己的行为做斗争,让自己去相信一些之前不敢相信的事情。其实也不难,大家都会有一些这样的经验:打破自己小世界顽固的边界,进入新的世界。
譬如你小学毕业啦,初中就是全新的开始。比如在西安读书的人,来成都发展。比如习惯了单身,但是有一个人闯入你的内心组成了恋爱关系。这都是原来的小世界边界被打破。
你很多习惯都会变,小世界会被重组,然后你感觉到自己在成长。
还有很多打破自己小世界的方法,每一次你感受都不一样,比如:旅行、交新的朋友,新的时空和组织,会让你看到更多画面,得到更多的观念。
还可以更简单,看一场电影/沉浸于某首音乐。

定理6:研究人所在的组织周期/关系和环境,即可了解顾客的观念和推测行为
10多年前,我在环球影城去玩,体验了侏罗纪世界的场景:
先是坐上船,进入一片雨林,感觉生机勃勃,忽然船开始晃动,扶好坐稳,然后激烈倾斜就如要翻,一条恐龙从水底出现,船加速逃命,天空又冲来一堆吃肉的,以及大树拦阻了逃生路,各种恐怖情景继续出现,逃无可逃,船掉入瀑布,以为要摔死了,结果船稳稳的停下,到终点了。
明知道是场景的游戏,我还是可耻的害怕了/紧张了/肾上腺素分泌了/尖叫了/绝望了。但是大受启发,这5分钟就是一生啊。
游戏设定者,要的就是某些点位中,你的情绪反应,听你的尖叫/嘲笑你的侥幸/打击你的希望,如果你在某个点位没有相应的表情,那游戏设置得不成功。
回来就把人生的家庭/社会/社交组织梳理出来,并且配上不同的周期。再载入了大量得的人生样本,就发现了,在某个周期之下,你就是得有哪些冲突和痛苦。
从某个冲突,还原家庭周期,或者看到在哪个周期里,还原你的冲突和痛苦。
譬如女孩子生完孩子为什么会短期抑郁,男人要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年幼才会产生父性,59岁的人容易犯错,40岁的人纠结。
这是非常庞大的课题,积累很多的样本之后,共性非常明显。存在“一即一切“,”他就是他“的情况。
你也不需要问客户要什么了,只需要载入他的周期/组织和时空分配,就能对应理解他的感受/观念。
就如设计“侏罗纪世界“那5分钟游戏的人心中所想一样:
被恐龙追着逃生,从瀑布掉下来,恐惧+失重的双重体验下,我就不信,没人会不尖叫。如果有,那是因为你不在这条船上而已。
每天,他坐在监控室,看到一群人尖叫完后,下一批登船者继续尖叫。
--
这篇文章,稍微复杂了一点。毕竟是把一本10多万字的书,浓缩为几句话。但是值得多读几遍。因为人生里,会用到这6个定理的场景,太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