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瓠集》沈匡厓之風花雪月詩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XiāoXiāngGuǎn112
何世強HoSaiKeung
提要:明?楊升庵有〈風〉、〈花〉、〈雪〉、〈月〉詩,自一字至七字,以題為韻。此等詩昉於白香山,即宋人所謂“一七令”也。姚文初乃明末清初詩人,別號“絳趺堂主人”。姚文初效其體以示沈匡厓,沈匡厓和之。本文詳談沈匡厓之“一七令”。
關鍵詞:一七令沈匡厓堅瓠集
古人有所謂“累字詩”,即每句增一字是也。《御選宋詩?卷七十八》列此類詩為“雜體”。
宋?嚴羽撰《滄浪詩話》曰:
有一字至七字﹝唐?張南史〈雪〉〈月〉〈花〉〈草〉等篇是也﹞。
故累字詩唐時已有,後人效其體而為之而已。筆者有文談及張南史之〈雪〉、〈月〉、〈花〉、〈草〉之累字詩,並以其詩談及累字詩之特色。
本文所談及之累字詩取材自清?褚人穫之《堅瓠集?卷一》,題為〈風〉、〈花〉、〈雪〉、〈月〉。
《堅瓠集?卷一》曰:
楊升庵有風花雪月詩,自一字至七字,以題為韻。昉於白香山,即宋人所謂“一七令”也。
《堅瓠集?卷一》又曰:
姚文初先生效其體以示沈匡厓老伯,匡厓答之,並囑予和焉。
姚文初乃明末清初詩人,別號“絳趺堂主人”。明?楊升庵有〈風〉、〈花〉、〈雪〉、〈月〉之累字詩,姚文初效其體,亦作同題詩四首。四首呈閱沈匡厓,沈匡厓﹝或作“崖”﹞和之。其後,沈匡厓囑褚人穫和之。褚人穫將諸家之作收編於其《堅瓠集?卷一》中。
沈匡厓之生平不詳。以下為沈匡厓之〈風〉、〈花〉、〈雪〉、〈月〉〈一七令〉:
〈風〉藏夏
風,風。
有自,無踪。
牕几上,泬?中。
御冷行列,破浪乘宗。
不平鳴澗谷,無意入簾櫳。
二十四番花信,一十五國詩同。
結夏每思華陽館,援琴習習來長松。
〈風〉詩押平水韻之上平聲一“東”與二“冬”韻,其情況如下:“風”﹝一東﹞、“踪”﹝二冬﹞、“中”﹝一東﹞、“宗”﹝二冬﹞、“櫳”﹝一東﹞、“同”﹝一東﹞及“松”﹝二冬﹞,“東”韻與“冬”韻古通。
因“風”與“夏”有關,因夏吹南風也,故沈匡厓曰〈風〉詩“藏夏”,即“隱藏夏天”之詩也。
“自”,自然也,無勉强也。即風自然而來也。“無踪”,指風來無影去無踪也。
“牕”,同“窗”。“几”一種矮桌,如茶几﹝此字非簡體。粵音“倚”,陰上聲﹞。“牕几”,窗下之茶几也。風從窗入,吹拂茶几。
“泬”音“血”,陰入音。“泬?”同“泬寥”,空曠貌。空曠之地多風也。宋玉〈楚辭?九辯〉﹝見《文選?卷三十三?騷下》﹞曰:
泬寥兮天高而氣清。
王逸注:“泬寥,曠蕩而虛靜也。或曰,泬寥猶蕭條。蕭條,無雲貌也。”
南梁?江淹〈訪道經〉﹝見《江文通集?卷十三》﹞曰:
池中蓮兮十色紅,窗前樹兮萬葉落,四壁深兮乃泬?,左右虛兮如寂寞。
一室大而家具少,四壁深時可以以“泬?”形容之,故“泬?”有蕭條空虛寂寞之意。
第四列“御冷行列”之典見《莊子?內篇?卷一上?逍遙遊》,曰: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
唐?成玄英疏曰:
﹝列子﹞姓列,名禦寇,鄭人也。與鄭繻公同時,師於壺丘子林。著書八卷。得風仙之道,乘風遊行,泠然輕舉,所以稱善也。
以上即“御冷行列”也。故原文之“冷”字疑誤,應作“泠”。
“破浪乘宗”,此處之“宗”者,“風”也。故“破浪乘宗”即“破浪乘風”也。
“不平鳴澗谷,無意入簾櫳”指風吹入有澗水之山谷時,則發出鳴聲,似不平之鳴聲也。“風吹入簾櫳”乃屬無意者也。
“二十四番花信”指二十四番花信風,以花代表自初春至首夏,稱為“花風”,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曰:
花信風凡二十四番花信風。始梅花。終楝花。
小寒三信:梅花、山茶、水仙。大寒三信:瑞香、蘭花、山礬。立春三信:迎春、櫻桃、望春。雨水三信:菜花、杏花、李花。驚蟄三信:桃花、棣棠、薔薇。春分三信:海棠、梨花、木蘭。清明三信:桐花、麥花、柳花。穀雨三信:牡丹、荼蘼、楝花。
宋?周煇《清波雜誌?第九卷》曰:
江南自初春至首夏有二十四番風信,梅花風最先,楝花風居後。
“一十五國詩同”指十五國風也,即西周時十五地區之樂曲,此等樂曲皆為民間歌謠。〈國風〉屬《詩經》之體裁,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衞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故“一十五國詩同”亦射“風”字。
“結夏”可能指漢傳佛教之安居制度,是以農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作為安居期,此處泛指“修道”。“結夏”亦可能引申與夏天有關,夏有涼風;故“結夏每思華陽館”可能指夏天有涼風時修道則想起“華陽館”。但“華陽”則與道教有關。
唐?皮日休〈懷華陽潤卿博士三首?其三〉詩曰:
鳳骨輕來稱瘦容,華陽館主未成翁(陶隱君昔爲華陽館主)。…
繁卉,奇葩。
催開鼔,點落笳。
粧濃燕掠,房馥蜂譁。
林閒散香雨,水上拍紅霞。
去歲韶華拋撇,今春新好橫斜。
洛陽姚魏名仙種,蘭譜偏傳處士家。
此〈花〉詩押平水韻之下平聲六“麻”韻,“花”、“葩”、“笳”、“譁”、“霞”、“斜”及“家”同屬“麻”韻。
因花與春有關,春天乃花開之季節,故曰〈花〉詩“藏春”,即“隱藏春天”之詩也。
花卉眾多是為“繁卉”,奇異罕見之花是為“奇葩”。
“催開鼔”,指“擊鼓催花”故事。唐?南卓《羯鼓錄》曰:
上﹝唐明皇﹞洞曉音律,…尤愛羯鼓玉笛,…嘗遇二月初,詰旦,巾櫛方畢,時當宿雨初晴,景色明麗,小殿內庭,柳杏將吐,睹而嘆曰:“對此景物,豈得不為他判斷之乎!”左右相目,將命備酒,獨高力士遣取羯鼓。上旋命之,臨軒縱擊一曲,曲名〈春光好〉﹝上自製也﹞,神思自得。及顧柳杏,皆已發拆,上指而笑謂嬪御曰:“此一事不喚我作天公,可乎?”嬪御侍官,皆呼萬歲。
某年二月初,明皇命高力士取羯鼓,擊一曲〈春光好〉,柳杏皆發芽,明皇笑謂嬪御曰“自比天公”也,其意指命令花開,花不敢不從即發芽。此即為“擊鼓催花”故事。
“笳”乃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種吹奏樂器,似笛。源於西北地區,漢時傳入中原,俗稱“胡笳”。“點落笳”可能指花落在胡笳上也。古人詩詞寫落花多兼寫笳聲,因其聲怨淒切,而落花亦惹人傷感也。宋?曹勛〈梅花落〉詩曰:
殖雖無遠近,開獨占三冬。怨入胡笳切,香凝素臉穠…。
又南宋?姜夔〈和轉庵丹桂韻〉詩曰:
野人復何知,自謂山澤好。來裨奉常議,識笳鼓羽葆。
誰憐老垂垂,却入閙浩浩。營巢猶是寓,學圃何不早。
淮桂手所植,漢甕躬自抱。花開不忍出,花落不忍掃。…
故花與胡笳有關也。
“粧濃燕掠”之“粧”同“妝”,“粧濃”即“濃妝”也。唐?白居易〈鹽商婦〉詩曰:
飽食濃妝倚柁樓,兩朵紅顋花欲綻。
“粧濃”令腮紅似花也。“掠”,輕輕飛過也。“燕掠花”,指燕子在花上輕輕飛過。北宋?强至〈題錢安道節推環秀亭〉詩曰:
嶪巘虬檐插斗飛,乾坤秀色四暉暉。晴江對酒平如掌,晚樹開簾細作圍。
笑裏城烏啼月過,吟邊巢燕掠花歸。主人風骨爭森爽,無處容塵到客衣。
注意“吟邊巢燕掠花歸”句。
“房馥”指蜂窩帶香也。“蜂譁”指蜜蜂眾多,喧譁吵鬧也。
“林閒散香雨”之“林閒”即“林間”。此句指花在林間落下,是為“散香雨”。“紅霞”,紅色之花瓣也。“水上拍紅霞”指紅花落水面之情景。
“去歲韶華拋撇,今春新好橫斜”,指去年花謝後,今春花再開;是為“新好橫斜”也。
“洛陽姚魏名仙種”指洛陽之名種牡丹也。洛陽盛產牡丹,宋?歐陽修撰《洛陽牡丹記》,此書記載洛陽牡丹之歷史、栽培法及品種。宋代尚培育出著名之牡丹品種如“姚黃”與“魏紫”,即詩中之“洛陽姚魏”也。
“蘭譜偏傳處士家”之《蘭譜》可能指宋?王貴學所撰之《蘭譜》一卷,又明?高濂撰《蘭譜》,此等典籍遍傳蘭花愛好者之家。“處士”指古時有德才而隱居不仕者,後亦泛指閒居之人。故“蘭譜偏傳處士家”亦射“花”字。
〈雪〉藏冬
雪,雪。
撒鹽,飛屑。
方成圭,圓成玦。
賦抽秘思,嚙樹奇節。
馬疾銀杯翻,輪碾長練疊。
一曲陽春寡和,百壷寒谷生熱。
老人舊日曾年少,手捧瓊瑤幾龜裂。
〈雪〉詩所押之平水韻為入聲,其情況如下:
雪 屑 玦 節 疊 熱 裂 九屑 九屑 九屑 九屑 十六葉 九屑 九屑 通月 通月 通月 通月 通月 通月 通月 此詩共押二韻:九“屑”韻及十六“葉”韻,此二韻古通入聲六“月”韻。
因冬天下雪,即雪與冬有關,故曰〈雪〉詩“藏冬”,即“隱藏冬天”之詩也。
“撒鹽”典故見《世說新語》,《世說新語?卷上之上?言語第二》有以下故事: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兄子謝胡兒即謝朗。謝朗以“空中撒鹽”比擬飄雪。
“飛屑”指“飛玉屑”,雪飄之狀也。明?楊榮〈京師八景?其六?西山霽雪〉詩曰:
西山日上雪初晴,素壁銀屏萬疊明。髙樹迎風飛玉屑,小橋流水澁琴聲。…
方形之玉是為圭,圓形之玉有缺者是為玦故曰“圓成玦”。圭與玦色白如雪,或曰呈方形之雪如圭,呈圓形之雪如玦。
“賦抽秘思”之〈賦〉指〈雪賦〉,南朝宋?謝惠連所作。“抽秘思”乃賦中之一句:
歲將暮,時既昏。寒風積,愁雲繁。梁王不悅,游於兔園。迺置旨酒,命賓友。召鄒生,延枚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俄而微霰零,密雪下。王迺歌北風於衛詩,詠南山於周雅。授簡於司馬大夫,曰:“抽子秘思,騁子妍辭,侔色揣稱,為寡人賦之。”
“抽秘思”意指“從汝腦海中抽出別人想不出之思潮”。
“嚙樹奇節”可能指蘇武於雪地牧羊事。《漢書?蘇武傳》曰: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氈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始得歸。
引文之“律”指衛律。衛律乃單于之手下,知蘇武不屈,報告單于。然單于更想蘇武投降,將蘇武囚在大地窖內,不給飲食。天下雪,蘇武臥地以雪同氈毛並吞為食,幾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將蘇武流放至北海﹝位於今俄羅斯西伯利亞﹞放牧公羊,說待公羊生小羊方可回漢。
“馬疾銀杯翻”事見唐?韓愈〈詠雪贈張籍〉,其詩云:
磧迥疑浮地,雲平想碾雷。隨車翻縞帶,逐馬散銀盃。
萬屋漫汗合,千株照耀開。
因飄雪似“散銀盃”,“雪天騎馬”遂曰“逐馬散銀盃”,沈匡厓變其義為“馬疾銀杯翻”,意指飄雪似疾馳之馬撞翻眾多之銀杯也。
“輪碾長練疊”之“輪碾”指受車輪之碾壓。南宋?林希逸〈遣興〉詩云:
車輪到處碾成塵,苦樂伊誰見得真。…
元末明初?陶安〈途中偶書所見〉詩云:
碾輪臨古道,橋柱卧枯壕。墻曝桒皮紙,鍋炊棗肉糕。…
“長練”指雪地上長長如白練之車轍痕跡。“疊”指重疊,指“輪碾”之次數多也。
“一曲陽春寡和”之“陽春”指“陽春白雪”之曲。宋玉〈對楚王問〉﹝見《文選?卷四十五?對問》﹞曰:
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陽春白雪”乃較為深奧難懂之音樂,故曰“一曲陽春寡和”;而“下里巴人”是為通俗之音樂,和者有數千人。此句之“陽春”射“白雪”也。
“百壷寒谷生熱”之“百壷”泛言酒多也,此處指飲酒多也。《詩?大雅?韓奕》曰:
韓侯出祖,出宿于屠。顯父餞之,清酒百壺。
全句意指在嚴寒下雪之谷中若能飲酒百壺,則身體可生熱也。
“老人舊日曾年少”意思明顯,今日之老人乃昔日之少年人也。“瓊瑤”比喻別人所贈之詩文或書信之美稱。姚文初效楊升庵而作〈風〉、〈花〉、〈雪〉、〈月〉詩,並將其作示沈匡厓,故沈匡厓曰“手捧瓊瑤”,即手捧其佳製也。“幾龜裂”指老人手上之皺紋,亦指下雪時因天氣寒冷而令手呈龜裂之紋也。
宋?韓駒〈至國門聞蘇文饒將出都戲贈長句兼簡其兄世美〉詩曰:
去年夷門十月雪,九衢日昃行人絕。騎驢兀兀無所之,破袖迎風手龜裂。
上詩指出“手龜裂”與“雪”有關也。
〈月〉藏秋
月,月。
如依,可啜。
三五盈,三五滅。
天上高寒,秋中皎潔。
鏡懸奪象緯,銀瀉爛宮闕。
搔首幾問青天,泥飲任生白髮。
蕩蕩明河洗我心,題詩起舞影踈越。
〈月〉詩所押之平水韻為入聲月韻,其情況如下:
月 啜 滅 潔 闕 髮 越 六月 九屑 九屑 九屑 六月 六月 六月 月韻 通月 通月 通月 月韻 月韻 月韻 此詩共押二韻:六“月”韻及九“屑”韻,二韻古相通。
因秋月最圓,即月與秋有關,故曰〈月〉詩“藏秋”,即“隱藏秋天”之詩也。
人在月下有影,影依人也,故曰“如依”。古人以日生火,以月生水,月所生之水為“露”,露可啜也,故曰“可啜”。
“三五盈,三五滅”指月在十五時盈,過十五後則漸滅。
“天上高寒”指月裏宮殿。宋?蘇軾〈水調歌頭〉曰: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天上高寒”指“高處不勝寒”也,瓊樓玉宇,月宮也。“秋中皎潔”指月於秋之中時最為皎潔明亮。
“鏡懸”指明月如鏡高掛空中,其光能“奪象緯”。“象緯”,星象經緯也,指日月五星,此處泛指天上其他之星宿。五星指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星,此五星舊名辰星、太白、熒惑、歲星、鎮星。“鏡懸奪象緯”指月光能奪去其他星宿之光也。
“銀瀉爛宮闕”句出“爛銀盤”,“爛銀盤”指皎潔明亮之月,又指水中之月。唐?盧仝〈月蝕〉詩曰:
爛銀盤從海底出,出來照我草屋東。天色紺滑凝不流,冰光交貫寒朣朧。…
宋?曾覿〈西江月〉﹝元夕醉中走筆﹞詞曰:
煥爛蓮燈高下,參差梅影橫斜。憑欄一目盡天涯。雪月交輝清夜。
莫惜柔荑勸酒,從教醉臉紅霞。爛銀宮闕對仙家。一段風光如畫。
“銀瀉爛宮闕”意指月中宮闕充滿銀光。注意上詞“爛銀宮闕對仙家”之句。
“搔首幾問青天”源自“搔首問青天”,多名詩家曾襲用此句。明?歐大任〈與惟上人少林翫月懷伯玄仲貞六首?其一〉詩曰:
飛盡浮雲蕩紫煙,我來搔首問青天。嵩山月似寥陽月,一夜開門河漢邊。
“泥飲”,不斷要求他人飲酒也。“泥”,動詞;仄聲。粵音為“泥”之陽去聲。若唸陽平聲則指泥土。
人生以飲酒為重,生白髮亦在所不惜,此乃“泥飲任生白髮”之義。唐?杜甫有〈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詩曰:
步屧隨春風,邨邨自花柳。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鄰叟?高聲索果栗,欲起時被肘。
指揮過無禮,未覺邨野醜。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
杜甫遭田父泥飲,結果飲至月出東山,仍被田父追問:還可飲多少升多少斗?
又南宋?韓淲〈雜興?其四〉詩曰:
經雨高林月出雲,一天凉凈白紛紛。道人打疊身心處,泥飲行吟不亂羣。
“泥飲”可引申解作豪飲也。“泥飲任生白髮”指為賞月而豪飲,生白髪亦在所不惜。
末列之“蕩蕩”,廣大也。“明河”,乃天河或銀河也。“蕩蕩明河洗我心”指在明月之夜廣闊無垠之銀河似能滌蕩人之心靈,令人舒暢也。
“踈越”一般指弦樂聲之美妙。唐?白居易〈新樂府五弦彈惡鄭之奪雅也〉詩曰:
正始之音其若何,朱弦疏越清廟歌。一彈一唱再三嘆,曲澹節稀聲不多。
融融曳曳召元氣,聽之不覺心平和。…
“踈”同“疏”。後世遂有“朱弦疏越”一詞,泛指弦樂之妙音。
此處之“踈越”疑指舞影輕盈妙曼也。蘇軾〈水調歌頭〉曰: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題詩起舞影踈越”指月下題詩起舞,舞影輕盈,令人陶醉也。
以下為《堅瓠集?卷一》原文:
-1-
疑作“泠”字。
泠,音伶。清涼也。
同“間”。
開裂。指發芽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