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性研究:在分析资料时,切记不要“先入为主”!!

 Nursing小班长 2022-09-15 发布于山东

查看之前的链接:在质性研究资料分析时,主题的提取到底应该是怎么样最优?(2)

1. 注意避免“先入为主”。

在分析资料时,切记不要“先入为主”!比如,有的老师在做某个研究问题体验时,会事先有一个先入为主的体验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来自于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观察到的,但是很多可能都是来源于文献。

所以,文献带给你的一些认识,可能让你忽略了本身问题所体现的群体现象。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要做乳腺癌患者化疗期体验的质性研究,可能我们在使用关键词:乳腺癌+化疗去检索文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获取到很多关于患者症状的、负性情绪的、照顾者的、家庭的、以及生育等等,那么,当你看到了这些文献的时候,大概率你不会再有可能“悬置”了。——那么,可想而知,获得的结果就基本靠文献就可以推导出来。

悬置又称分隔或加括号,是指将某一现象从已知现象中沉淀、分离出来的过程。在现象学研究过程中,悬置是前提,是人们发现事物本质的起点。

按照悬置的概念来说,包括很多文献和书籍也给出了具体悬置的方法和建议。但是从实践来讲,如果是我来做这个访谈的话,我会在访谈期间,尤其注意让患者着重描述自己在化疗期间的特殊经历,以及他们对于该经历的感受和想法。(因为,我们关注的是乳腺癌的化疗期的体验,那么,这个化疗期是时间段,这个时期与化疗前后时期的比较,从患者角度上的对比描述,以及他们的在化疗期期间的特别事件经历,才是最可能给我们后续分析资料时带来真实结果的。)

这是需要强调的。大家可以自己在实际的体验中感受一下。

2. 那么,就会有老师疑问:这个文献,到底是开展研究之前看,还是在开展研究之后看?

很多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一种经历:在写论文阶段看的文献要远远比开展研究之前设计阶段时看的的文献多。似乎在设计阶段,可能只是看到了一些文献就有了想法,或者看到临床上一些问题,就有了设计,并未进行广泛的文献检索;等到收集完数据的时候再看文献,那个时候就有种感触:我去,这几篇文献真的想引用,可是我的结果就是感觉真有点不太多。

不仅仅是在质性研究中,在其他研究设计中也存在这样的感受。

这种情况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即便是你在研究设计的时候,我们也有可能看不完很多文献。那么,有没有比较实际一点的方法?

提示:文献是我们用来证明和解释我们研究结果的一个证据,为了去验证和解释结果,我可以使用这个证据,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证据。所以,少量文献的漏掉,并不会影响大局。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开始阶段就要确定,我们的研究与其他现有研究的不同点是什么,研究的假设是什么?

此外,在写作的时候,我们一般是一个研究结果对应一个讨论,所以,实际中,基本都是写完结果,就写讨论,然后等最后的时候再顺接成整篇论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