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内脏病在体表循经感觉变化的探讨

 wyfx100 2022-09-15 发布于河南

两千多年前《灵枢经》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提出经络与体表及内脏的关系,并从实践中肯定了经络的重要性。本文报道了我们所发现的心、肾、肺、胃、肝等各种内脏病在体表的循经感觉变化。这些变化有些表现为沿经线部位的痛觉减退(循经麻木带),有些表现为痛觉敏感(循经痛敏带),还有些表现为在同一经线的不同部位有痛觉减退和痛觉敏感同时存在(麻痛相间反应带),另有一些表现为循经的触电感、冷感等。对这些现象,我们初步观察了他们的一些特征,探索了其规律性,并与海特(Head)氏痛觉过敏带(区)作了比较。现作初步报告如下:

一、检查与记录方法

1.观察对象:共55例,其中45例为住院病人,10例为门诊病人。受检者包括心、肾、肺、胃、肝等各脏器疾病,无选择地进行检查。其中绝大部分是症状明显者;少部分是病情恢复期,症状基本缓解,准备出院者。

2.检查方法:采用体表感觉的检查法,先用手指轻轻抚摸肢体皮肤,从触觉变化大体分出病经所在,再采用针刺试验。所用的针是特制之弹簧压力针,有刻度标记,可以保持每次压力的恒定。重点检查其痛觉变化。检查方向是垂直经线方向,一针针把循经麻木或痛敏部位的边界线标记下来。检查与记录是两名工作人员,一边检查,一边用黑墨水在体表标记。

二、观察结果

从1974至1978年,共对55例内脏病人进行了观察,其中循经感觉变化阳性者47例,阳性率占85.4%。这种循经感觉变化可随病情轻重而改变,病情明显时易出现,病情恢复时易消退。8例未发现循经感觉改变者,大多为病情已控制、症状缓解的病例。

三、感觉反应带的临床特征

内脏病诱发之体表感觉变化,主要为痛觉变化,有循经的特征,多见于肘膝部位。表现为痛觉迟钝(麻木)、痛觉敏感,或痛敏与麻木交替出现在一条经络带上,也有在感觉变化的反应带上发现“窜电”感。在循经痛觉改变之反应带上,温觉、触觉等也相应出现敏感或迟钝,程度轻重不一。

感觉反应带的宽度在肢体上一般为1~2厘米;也有细如一线,宽达邻经者。感觉反应带一般是沿经络全程出现,也有沿经络一段出现。这种变化,均决定于病情的好坏及症状明显与否。

影响感觉反应带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1)温度影响:当感觉反应带不规则、不稳定时,用冷水冲洗或酒精擦拭,反应带可迅速而稳定地出现在病经上,其它不规则反应即刻消退。(2)体位影响:随体位变化反应带可以出现向邻经移位。(3)时间影响:如检查时间过长(超过2小时以上),病人可出现疲倦感,反应带加宽,麻木程度加重,也可向旁经转移,如心经反应带转为心包经,肺经转为大肠经等。(4)病情影响:病情重或症状明显则麻木带加宽或增多;病情好转或症状减轻,麻木带变细、中断、减少,或从麻木带改为痛敏带;疾病治愈或症状消失,麻木带或痛敏带可消失。

四、体表感觉反应带出现的规律性

脏腑与经络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体表感觉反应带与病变内脏相应的经络有关。感觉反应带主要是反映在四条经络上,即病变内脏的本经、本经的表里经、手足同名经及同名经的表里经。据对本组体表感觉变化阳性的47例的观察,内脏病在体表经络上的反应可分三组,每组涉及四条经。第一组:肺经、大肠经、脾经、胃经;第二组:心经、小肠经、肾经、膀胱经;第三组:心包经、三焦经、肝经、胆经。如肺炎的感觉反应带表现在第一组的肺经等四条经上;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的感觉反应带表现在第二组的心经、肾经等四条经上;肝炎、肝硬变的感觉反应带表现在第三组的肝经等四条经上。病情轻者只表现在本经或表里经,病情重者可同时表现在四条经上,甚至波及到邻经及有关经络。个别病例本经、本经的表里经反应不明显,而同名经及同名经的表里经反应明显。少数病例还可反映在其有关的经络上,如心经病除反映在第二组心经一组的经络上,还可以反映在第三组心包经一组的经络上。

五、讨论

十九世纪末,西方学者对内脏病在体表的痛反应区进行观察,对各种内脏病在体表的痛敏反应区绘成体表过敏带图,后人称为海特氏痛敏带。为了便于和本病例对比,海特氏痛敏带仅绘心、支气管、肺的反应区(见图1)。

图片

我们于1974年通过内脏病在体表的感觉变化,对经络与内脏和体表的关系,并与海特氏痛敏带作对比,进行了探讨。

通过本组55例病人检查,发现47例(85.4%)有循经变化。而通过30例内脏病人海特氏痛敏区的检查,发现18例(60%)有痛敏现象,而其余12例(40%)表现为该区痛觉迟钝(麻木)或无痛觉变化。

现就慢性支气管炎和风湿性心脏病两个病例的感觉反应带与海特氏痛敏带进行对比,举例说明如下:

例一:患者李×x,女,40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多年咳喘、咳痰。经临床及ⅹ线检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并有轻度肺气肿。1974年10月8日进行经络检査,应用弹簧压力针检查其体表的痛觉变化。结果发现,有两条痛觉变化的带状区域,其痛觉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1)痛觉变化是麻木感,是痛觉减退而不是敏感。(2)循经分布,与大肠经一致,而与海特氏的肺、支气管痛敏区不一致。(3)两侧反应带分布基本对称,但又不完全对称。左侧麻木带在面部范围较大,在手部仅限于1~2指背侧;而右侧麻木带则头面部范围较小,延续到手,不仅限于1~2指,而全手均有麻木。在颈部并有一分支下达到胸部。经中药治疗后,临床症状解除,麻木带也逐渐消退。

例二:郭ⅹ×,女,30岁。主诉为9年来心慌心跳,近1年来右卧头晕,憋气,右侧麻木,甚至晕厥。经临床、x线及心电图检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疾患。1974年9月23日进行经络检査,应用弹簧压力针检查体表痛觉变化。结果发现右上肢心经部位有一条麻木带,宽3厘米左右,与部分小肠经及心包经融合在一起,麻木带过腋下至胸部乳上,宽10厘米以上。过乳向下至脐逐渐变细,宽2~3厘米,在脐以下为痛敏带,心经麻木带在手掌几乎形成全掌麻木。手背侧2~3指节为麻木区(见图3)。左心经及心包经部位开始为两条痛敏带,宽0.5厘米,疼痛十分强烈,待查完下肢再检查上肢时,发现左心经出现一条麻木带,宽0.3~0.7厘米,部分窜至小肠经。左胸部麻木带宽3厘米,止于乳房(见图2)。右肾经部位膝关节以上为痛敏带与腹部痛敏带相连,右肾经膝关节以下为麻木带直达足底,并波及膀胱经(见图4)。左肾经部位为一条痛敏带,宽1~3厘米。

图片

海特氏认为内脏病在体表的反应仅仅是相关的神经节段体表的疼痛敏感。肢体有关经络部位的反应带未能包括在内,特别是同名经部位更没有包括在内。实际上,痛觉敏感只是内脏病在体表引起感觉变化的一种,痛觉减退(麻木)比痛觉过敏更为多见。根据我们的观察,痛敏和麻木是性质不同的两个矛盾方面,它们之间是可以因一定条件互相转化的。急性病初期或疾病恢复期,易出现痛敏带,病情加重或转为慢性病,则变为麻木带。而且这种转化也是沿着经络变化的,所以在一条经上既可査出麻木带,又可查出痛敏带。在这些方面都丰富了海特氏带的论点。

从以上两个病人检查情况来看,内脏病在体表之感觉变化包括了海特氏痛敏带的变化。但其变化的性质、范围及变化过程都超越了海特氏观察的内容,具有循经的特征,而且反映出内脏病在同名经部位的感觉变化。这一点用神经节段论难于解释。因此,我们认为内脏病在体表的感觉改变,应用海特氏等神经节段论的观察,只能解释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释超体节的循经变化问题。

通过对内脏病循经感觉变化的观察和硏究,我们体会到,在临床方面,可以通过体表循经感觉变化的检查以辅助诊断相应内脏的病变;而感觉反应带的感觉性质、程度、宽度、路线等的变化也可以作为辅助判断病情转化的指征。此外在反应带上寻找反应点进行针刺往往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因而对于临床治疗是有一定意义的。

本文关于内脏病循经感觉变化的发现与我院及国内其它单位所报道的经络敏感人感传的特点是一致的,说明经络与脏腑是密切相关的,这在理论上也为现代神经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提出了新的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