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山河到山河文化 文/东篱 从图书馆借到余秋雨先生的《山河之书》,一样是比较喜欢的书名、封面和装帧设计,粗粗看了一下目录,有点点失望——里面的多数篇目,都已经很熟悉了,又一次的新瓶装旧酒? 非常喜欢目录前的陈羽写的作者介绍。这是我目前所读过的余秋雨的书里面对他的介绍最详细、最完整的的一篇,以前知道他走了很多地方、写了很多文字,也随着他的脚步,对每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却不知道他的“出走”是在他已经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的高校校长之时,在那样的时刻,他的“放下”的确令人敬佩,而更令人敬佩的,是他放下这一切之后的成就。他就像是在已经登临一个顶峰之后毅然下山,重新攀上了另一所高峰。有种直觉——相对于世俗的成功,他更注重的是自身的“完整”。这段介绍突出了余秋雨先生二十多年来“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的经历——喜欢余秋雨,不仅仅因为他博大的文化内涵、精致的文字表达,更因为他一直在行走中思考的姿态。 一个午后,不经意随手翻开《道士塔》,读完后蓦然一惊:这哪是原来的《道士塔》!尽管初读《道士塔》已经是十多年前了,但我清晰地记得,当时只写了道士王圆箓和以斯坦因为代表的那些外国“考古学家”们,而这一篇里面,很明显地增加了蒋孝琬这个人物。难道,这些看似熟悉的篇目,都是全新修订版?我郑重地打开自己手头的《文化苦旅》、《出走十五年》这两本书,对里面相同的篇目一一进行对照阅读——看名家对自己文章的修改,仔细揣摩修改的缘由,不也是一件乐事吗?这一读,把这本原本计划十天读完的书整整读了一个多月。 这本书里一共收了作者的28篇文章,其中和《文化苦旅》名字相同的有12篇;与《出走十五年》相关的有3篇:《抱愧山西》以及改自《苏东坡突围》的《黄州突围》、改自《一个王朝的背影》的《山庄背影》。其中的很多文章都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以《白发苏州》一文为例:第一部分改动很大,删除了苏州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建国的时间对比,而是将苏州放在一个更宏大的文明史上寻找更确切的位置;第二部分将“苏州背负着种种罪名”改为“苏州面对着种种冷眼”,这样的表述更加准确;第三部分主要写吴越时候的苏州,删减了一位作家写的西施怀孕一段,大概是作者也觉得这样的故事实在有些无聊吧;第四部分写明代的苏州,删减了最后两段;第五部分是对现代苏州的思考,是保持传统?还是走向时尚?原先的文章没有给出答案,新的文章增加了最后一段,阐明用达观的心态去迎接未来,或许,这正是作者多年行走思考的结果。除了大范围的删减之外,余秋雨先生对每篇文章中的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都进行了修改,一位已经如此知名的作家如此用心地对待自己的文字,这种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 整本书中最喜欢的还是第一篇——《我的文化山河》。作者没有说这一篇是“序”,但从目录的编排方式,以及文章的内容(占据了十四页,分为八大部分),我把这篇文章当做这本书的核心。余秋雨文章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总能把很抽象的东西讲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如这篇文章里对“文化”的阐述,从自己幼时的常识课学习落笔,写到人类在茫茫宇宙中的渺小,再写到生命的本性、文化的产生,再到文明史的不同层次……最后回到中华文明上来,讲述自己出走的缘由、行走的历程,以及行走中对中华文化的思考,并给中华文化找了三条天地之线:黄河、长江、四百毫米降水量分界线(长城),这样的眼光,够高远、够气魄!从这篇文章里,忽然想起,余秋雨先生第一本引起轰动的书叫做《文化苦旅》,而现在这本叫做《山河之书》,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想——若干年前,他为写“文化”而走“山河”,而若干年后,他由“山河”再看“文化”,最终看到的却仍是“山河”,这显然与佛家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境界不谋而合。 2014.12.30 图书信息 作者: 余秋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