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唐诗 文/东篱 《蒋勋说唐诗》和《蒋勋说宋词》的风格类似,蒋勋先生沿着文学史发展的大脉络,结合美学的角度,对唐诗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解说。 很难想象,在诗人辈出到可以车载斗量的大唐盛世,蒋勋先生居然只重点讲了一首诗和五个人:一首诗是《春江花月夜》,五个人是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 从《春江花月夜》的出现,蒋勋先生提出了四个很重要的字——水到渠成。
王国维先生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正如第一讲“大唐盛世”所分析的一样,唐诗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诗歌这株植物经历了生根、发芽、抽枝、长叶之后,顺其自然地到了“开花”的时节,冥冥之中,似乎一切都有安排,不迟也不早,刚刚好在这个季节,刚刚好在这个地方。 因此,深深赞同蒋勋先生的感慨,今天的我们,不管怎样努力,都再也写不出“唐诗”那样的诗歌来,因为,我们不属于那个时代。 和蒋勋先生有同感的第二点,是对杜甫的看法。 蒋勋先生说,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不喜欢杜甫,其实,在读这一本书以前,我也有同样的看法,总觉得杜甫的那哪叫诗啊,密密麻麻一大片读下来,几乎就没有触目惊心可供写在笔记本扉页上的句子。 杜甫的诗,仅仅依靠在教室里抄写、解析、背诵,是永远也没法懂的。 要读懂杜甫,得等到真正经历或目睹了普通人生存在世间的悲欢离合、等到发现在这个世间其实很多时候都没法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直到那个时候,方能体会到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写下《三吏》《三别》那样的篇章。 更重要的一点是,蒋勋先生并未拿李白和杜甫进行高低的比较,他赞扬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也同时欣赏李白的自我实现,“李白体现了老庄思想的最高完成,杜甫体现了孔孟哲学的最高完成”,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开阔的文学观点。 关于诗歌的学习。蒋勋先生在解读《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写下了这样一个句子: “也许在某一个月圆之夜,在某一个角落,忽然一个句子会跑出来,那个时候才是这首诗影响最大的时候。” 并说到,诗歌是一个遗忘的过程。这一点更是深有同感,儿时学习古诗词,除了背诵诗句之外,还得把老师让抄在笔记本上的“诗句的意思”背下来,因为得“考试”。到了后来自己也当了老师,回忆起背诵的痛苦,于是只让孩子们背古诗,“不求甚解”,结果可想而知…… 很多我们背得滚瓜烂熟的诗句,当时未必真正理解,直到遇到某一个特定的场景,那一句诗忽然就莫名地脱口而出、甚至潸然泪下的时候,或许,才真正读懂了。 记得李连杰版的《倚天屠龙记》,张三丰教完太极,问张无忌怎么样,张无忌回答“全忘了”,于是迎战。 唐诗,或许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试着遗忘。 2016.11.28 图书信息 作者: 蒋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