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一整个星期忙忙碌碌浑浑噩噩的工作,晚上,当我以葛优瘫的方式躺在凳子上,无意中打开手机QQ,跳出一条这样的消息来…… 那年今日…… 那个已经被我遗忘的日子,腾讯却还一直替我记着。 一时间感慨万千,顺手发了个朋友圈,好几位关心我的朋友一直在问怎么了。 想了想,一句两句也说不清楚,不如就换个方式吧! 那段时间,我还在教育工作岗位上,正在精读一本书:《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 当时,全区正开始打造“田园教育”,作为学校教研工作人员,当然得尽快学习一些相关的东西。鄙陋如我,能想到的只有陶行知,于是便弄了他的这本书来,要求自己每天读读,随手写下读后的一点点稚嫩的想法,那个时候还没有朋友圈,也没有公众号,QQ空间成了我记录这些文字的地方。 发布第一篇读书笔记的时间是2016年5月9日,此后,除了一些特殊情况,我基本上保持每天都读一点、写一点。 2016年8月,因工作调动,我离开了教育岗位。 而这一本书,直到我进入新单位都还没有读完。 更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积累下的这六万多字的读书笔记,一定意义上还成了我调动工作的敲门砖。 在开了公众号之后,选择搬入自己这些年来的一些文字时,我有意识地忽略了这个部分。 不是不爱了,是无力爱了。 如今,我已经基本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和在学校时候一样,单位里同样有令我尊敬的领导,同样有和我交心的同事,同样有值得我去努力付出的工作。 当年这些往事,越来越云淡风轻了。 那,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心、好顾虑、好纠结的了,无论当时的想法如何幼稚可笑,也都一一搬入公众号吧! 从今日起,我会花一些时间,以较为简短的篇幅把这些笔记搬入公众号。 谨以此,怀念那年今日。 2018.5.11 经典摘录 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我们的信条》) 若有所思 教育的原点或出发点究竟在哪? 这样的反思、发问似乎越来越多,答案也自然五花八门、纷繁复杂。或许,很多时候,停下盲目追随的脚步,回过头来去看看那些朴素的话语,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本书的开篇,陶行知总结了十八条信条,既是信条,便当是“终身奉行、始终如一”的,逐一读来,这些九十多年前的东西似乎一点都没有过时。 教育的中心是“生活”。所以,我们首先要培养的,应当是会生活、能生活、懂生活的社会人,而不是能考满分却生活不能自理的怪物。只有深深扎根于泥土,才能茁壮成长,才能枝繁叶茂。忽然念起,很多农村父母教育自己的子女,都常会说一句——“要好好读书啊,将来才能跳出农门”,“好好读书”的目的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有了问题?以至于当我们都“好好读书”成功之后,干的却尽是些云里雾里不着边际的事?教育,与其套上五彩斑斓的外衣,不如“守拙归园田”。 “生活”、“教育”的出发点是“健康”。的确,身体不健康,会成为家庭或社会的累赘;心理不健康,会成为家庭或社会的毒瘤。所以,在能写会算之前,走出学校的,首先应该是一个“身心两健”的人,惟其如此,稳定、幸福才有可能。 很多事,与其事后弥补、追究、惩罚,不如在一开始的时候,就预防、避免。 图书信息 作者: 周洪宇 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