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可奈何的秦亡丨《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

 东篱悦读 2022-09-15 发布于云南

                                                    图丨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无可奈何的秦亡



文 / 东篱

盛大的时代终于开启,灼目的帝国终于崛起——大秦来了。

从这一本开始,“易中天中华史”进入了第二部“第一帝国”。
本书共有五章:第一章“始皇革命”、第二章“陈胜造反”、第三章“项羽争雄”、第四章“刘邦称帝”、第五章“大秦没死”,不难看出,易中天教授将围绕这段历史的几个主要人物展开,并用最后一章进行总结。
大秦帝国的兴起与灭亡都显得匆匆忙忙。易中天教授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列出了大秦的“时间表”:前230年,秦灭韩……前221年,秦灭齐,嬴政称帝……前206年,秦亡。
秦用了9年的时间从王国变成帝国,而从称帝到灭亡,也不到15年,真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根据以往的学习和阅读经历,大抵能罗列出来的,一是秦始皇的一系列残暴动作:修万里长城劳民伤财、焚书坑儒文明倒退、严刑峻法官逼民反;二是赵高等辈的胡作非为;三是陈胜吴广竖起大旗之后,刘邦项羽等豪杰云集响应,天下大乱群雄逐鹿。
说到底,秦亡,都是秦始皇的错了?
但似乎总觉得说不过去。尽管,在王朝制度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他的每一个决策、每一道命令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把一个朝代的灭亡归结于一个人的原因,还是有些牵强。
何况,始皇嬴政不也创下了无数丰功伟绩——兼并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开启郡县制……从这些大手笔可以看出,他完全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主,那为何他设想中的万世基业如此迅速就分崩离析了呢?
且看易中天教授的分析。
通过一系列重点人物和事件的叙述之后,易中天教授指出:“一般地说,一个新生的政权如果迅速灭亡,多半只有三种原因:要么是制度有问题,要么是政治有问题,要么是制度和政治都有问题”。
从政治上而言,秦选择了苛政,但这一选择有历史的必然性:游牧民族出身的大秦,崇尚武力,信仰强权,依靠强弓劲弩金戈铁马打下了江山,但对于如何治天下却没有任何经验,只能把“武力”当做“权力”来使,但“武力”很容易变成“暴力”,苛政的出现自然也顺理成章。
从制度上而言,秦废除分封制开启郡县制,是一次质的飞跃,秦以后数千年王朝更迭但中华文明始终持续不断也得益于此。但秦帝国的两根支柱(中央集权和官员代理),从本质上来说,官员仍然只是皇权的代理人,两根支柱其实还是一根,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说——独木难支。
从书中所记录的始皇帝嬴政兼并六国直到沙丘暴毙的整个过程来看,个人觉得秦的灭亡还有一个原因——操之过急。
嬴政以闪电般的速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建立起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帝国,无论是他本人还是臣下,甚至绝大多数老百姓,在经历了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之后,其实都抱着很深的期待,期待着他能创造一个万世太平的时代,开启一个恒久安定的未来,他也正是朝着这一个方面去努力的。
但事情坏就坏在他太努力了。筑牢边防没有错,警惕言论也没有错,以法治国更没有错,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甚至是几代人共同的努力,始皇帝却想要以灭六国的速度快刀斩乱麻,这和拔苗助长又有什么区别?
正如现实世界中部分急功近利的地方官员,有干事创业的决心没有错,有奋勇当先的勇气也很好,但如果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并将“功业”建立在百姓流离失所的基础上,恐怕就是好事变坏事了。
易中天教授最后总结:“秦之亡既在政治,也在制度。政治上的补救办法,是把苛政变成仁政,至少看起来像仁政。制度上的补救办法,则是在中央集权和官员代理之外,再立一根支柱。只有这样,帝国才真能立于不败之地。”
“秦皇”之后的“汉武”,已经呼之欲出。
这正是:无可奈何秦亡去,似曾相识汉归来。
2017.10.1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