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是蜀军第二次大败,损失特别的大。 这场仗,拼的是计谋,看,陆逊坚守不出,大家都以为他胆小怕事,最后打了胜仗,大家才刮目相看。这大概就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吧!对于蜀国来说,如果没有赵云的及时搭救,刘备这次可就凶多吉少了。(八十八、九十回) 诸葛亮七擒孟获,这是《三国演义》故事中与咱们云南关系最密切的故事了,据说,咱们家乡“板桥”之名的由来也与此有关。 作者不吝笔墨,描写了不少山川景物、风土人情,泸水白天的毒瘴、四毒泉的可怖,“薤叶芸香”的神奇、银坑山的民俗……于兵火干戈之际,见此神秘莫测之状,足见云南在“中原”眼中有多遥远、多偏僻。今天的故事里,我感受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诸葛亮也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不辜负他的信任。
如今,刘备病重,在死亡的边缘。他把自己的儿子都交给诸葛亮了,这样的君臣关系,简直让人羡慕不已。但是,这位刘禅在管理国家的时候,会怎么对待诸葛亮呢?我也很好奇后面的故事。(第九十一回) 此回里全文收录了诸葛亮的两篇文章。一为泸水祭文,一为出师表,均是文采飞扬、酣畅淋漓,值得细细品读。诸葛亮北伐中原之举与司马懿被曹睿夺兵权放在一起来写,有些耐人寻味。二人均是授命托股之臣,且谋略过人。司马懿被夺了兵权,诸葛亮则不顾谯周阻拦执意出兵,他难道还不如谯周?看不出此时北伐之难?恐怕并非如此,或许是从司马懿身上起了狐悲之念,不愿自己一世英名付之东流,更不愿落到忍辱偷生的境地。大将终须阵前亡,此一去,已抱必死之心也,若以此再观《出师表》,字字血泪也!“丞相兴兵征南寂”,这还是一个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自从刘备死后,诸葛亮似乎更加操劳了,不怕苦也不怕累,亲自率军远征。他用巧计除了雍闿、朱褒,还生擒了孟获。奇怪的是,他居然把好不容易抓住的孟获放了,约定下次再战,这是为什么呢?(第九十二、九十三回) 1.赵子龙力斩五将,英雄宝刀未老。然终不及当年神勇,毕竟、英雄已老。 2.姜维出场。降蜀之后,诸葛亮大喜过望,说自己平生所学一直未能找到传人,今日终于得遇。此话喜中已含悲意,蜀汉智囊即将换代,诸葛的时代要结束了。3.骂死王朗几句,气势颇为宏阔,终究只是因王朗有羞耻之心,否则,任你骂得如何起劲,又有何用?“七擒七纵收孟获”这个故事,光看题目就知道故事内容啦。 “七擒七纵”是收伏孟获过程的曲折艰难,“收孟获”,收的是什么呢?认真读读故事就明白了,原来诸葛亮收伏的不只是孟获的人,还有他的心,经过七擒七纵,孟获对诸葛亮,那绝对是死心塌地了。三国里的好多人,一会儿投降,一会儿又背叛,但我想孟获是不会了。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得出,想要留住一个人,关键还是留住人家的心啊!(第九十四回) 诸葛出兵,势如破竹。魏军抵挡不住,搬出西羌救兵,仍无济于事,无奈之下,再次起用司马懿,此回文字,不在写诸葛神勇,而在烘托司马力挽狂澜也。 得知司马复出,“孔明大惊”,而参将马谡还如同在梦中,大言不惭,为后文埋下伏笔。司马出手擒孟达,两大智囊PK,也有些英雄惜英雄的感觉。此回,诸葛亮上演了一场“空城计”,你看那诸葛亮脸上泰然自若,手心里可能全都是汗呢!
诸葛亮的空城计让司马懿不敢贸然进攻,看得出来诸葛亮不仅聪明机智,遇事不慌张。反之,也看得出司马懿的生性多疑。从这个故事上,我们应该学会遇到困难时候千万不能放弃,只要沉着冷静,总会有解决办法的。(第九十五、九十六回) 马谡之败,是诸葛亮用人上的一次失败,几乎所有人都是这么看的。可结合前文分析,这也不能全怪孔明,他带兵出征时,曾好几次征求过马谡的意见,而从结果来看,马谡所提的建议,其实都是管用的。一次战败,就能断定一个人是庸才吗?战场上的变化与胜负,谁又能笃定无疑呢?以诸葛亮、司马懿用兵如神,尚且无法保证每次都胜,何况别人呢?至于挥泪斩马谡,不过是领导们用一条人命换一个姿态罢了,今日的诸多“问责”,何尝不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