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东篱 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合著的《文心》是一本很“大”的“小”书。 写这本书,是因为两位先生做过多年的国文教师,针对当时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自己编辑的《中学生杂志》里开辟专栏,轮流执笔,边写边刊载,1934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后一直深受师生们的欢迎。 说它小,是因为它的开本小、字数不多;说它“大”,是因为其蕴含的内容极为丰富,给人的启发极为开阔。 陈望道先生称它涵盖了“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全书三十二篇,因杂志刊载的缘故,每篇重点讲一个方面的内容,这从标题上便能明显看出来,如“方块字”“题目与内容”“日记”“诗”“词的认识”“语汇与语感”“读书笔记”“习作创作与应用”等等。 看到这样的标题,你一定会以为这是那种专门从理论上进行剖析、阐述的书籍——那你就错了!诚如三联书店所介绍,这本书“是用故事来经营全书,具有戏剧性和情景教学的优点”,全书以王仰之先生和他的学生周乐华、张大年等人为主角,以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为主线,将文学常识巧妙穿插于故事之中,阅读起来毫无枯燥生涩的感觉。 更厉害的是,三十二篇“故事”,无论从情节的流畅程度还是文字的直观感觉,都极为契合,让人完全感觉不到这是两个人的作品合在一起,足见两位大师的配合天衣无缝,难怪,书尚未写完,两人便成了儿女亲家。 曾几何时,我们所习惯的“学习”,无非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的传授、孩子们的全盘接收,更有甚者,将这个模式直接演变为“填鸭式”的硬塞。 读完这本书,一个很深的感觉就是,书中那些学生们身上所发生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他们极具学习的主动性。无论是课堂里新学的一篇课文,或者报纸杂志上新看到的文章,或是生活中的遇到的琐事,都能引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兴趣。如《词的认识》里,仅是因为听到爸爸和客人聊天时候的几个词语有些费解,乐华便在客人走后主动向父亲请教,父子俩讨论的内容从几个词推及词语乱用的现象,再到“类书”的使用方法,最后借爸爸的口总结出学习方法:“不知道就得询问,就得翻查。这样成为习惯,然后读书不致含糊,不致误解;说话作文不致词不达意,不致'指鹿为马’。” 他们既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讨论,也擅于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故事里的几个主角,常常都会聚在一起,或是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或是就某些内容向父母、老师请教,或是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分享。 读此书的孩子们,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领悟学习的方法。 那些当今教育界时髦的词语,诸如“探究”“合作学习”“参与式教学”“终身学习”等等,在这本书中虽然没有直接呈现,却通过几位中学生献身说法,进行了极为生动的诠释。 读完此书,回头对比我们当下的教育教学,难免感慨万分,正如豆瓣里一位网友的短评:“彼时战火纷飞,经济凋敝。学生们在小学就读过三国,学过论语。遇到生字知道要去查字典、辞源。进入初中后系统学习经典文学,诗词的构造,句法篇章结构,'读书’的声调诀窍,修辞手法,作文的原则,鉴赏的视角等等……如今世界和平,上语文课只需抄抄生字,记录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作文就是背模板”,相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定会从书中得到一些启示、引发一些思考。 故事里周乐华的父亲“枚叔”则是优秀家长的典范。他常常都会在关键时刻给孩子们进行重要的点拨和引导,如看到大文的书案后告诫孩子们“能课外读书,原是好事。但乱读是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的”,并开出了中学生“必读书目”;如带着孩子们爬山时候,听到他们想回去写游记,便顺势进行点拨等等。 如书中常会穿插几句写景的句子,巧妙地烘托故事内容,准备讨论陶渊明的诗,便有“夕阳半窗,柳丝的影子在窗子玻璃上婀娜地摆动,案上整摊着陶诗”等等,值得写作者借鉴。 又如故事既有学校和家庭生活的描绘,更有时代氛围的刻画,尤其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背景下,师生们同仇敌忾的拳拳报国心,不正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还有个有趣的地方,故事里的孩子们都是中学生,作者居然有意无意地写到了其中“两对”互有好感的男女同学,朦朦胧胧的情愫、恰如其分的举止,单纯而又美好,或可供“早恋现象”之研究参考。 最后必须要提,两位大咖的“带货能力”太强悍了,他们都是《中学生杂志》的编辑,每隔几篇,总会适时地让故事里的师生对这本杂志进行“高度好评”,广告打得完全没有刻意痕迹,如今的“微商们”,不妨学学。 或许,经典的作品正是这样,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看,都会发现值得玩味的东西。 2022.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