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东篱 《消失的13级台阶》是日本作家高野和明的出道之作,推出之后便荣获了日本推理小说至高荣誉“江户川乱步奖”,实力自是不容小觑。 故事的内容并不复杂:死刑执行官南乡正二找到刚刚假释出狱的三上纯一,邀请他一起为即将执行死刑的树原亮洗刷冤屈。 一边是树原亮失去案发时间段的记忆无力脱嫌,只能眼睁睁地等着死亡执行命令签署下达。 一边是南乡和纯一艰难取证过程中,每一次新的发现所指向的都是完全不同的可能性。 南乡和纯一最终能成功挽救树原亮吗? 他们为何要不遗余力去做这一切? 读者一致认同:高野和明的小说读起来像电影,具有相当立体的画面感,戏剧张力十足,节奏明快,毫无冷场。 这样的故事,当然好看。 可我觉得,比起好看的故事,作者在这本书里围绕“死刑制度”做出的探讨更值得深思。 随着文明的发展,到了今天,应不应该废止死刑已经成为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 在这本书里,作者并没有明确表示赞成或者反对废止死刑,但却客观而理性地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思考。 除了封建社会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可以随意对别人生杀予夺之外,现代社会里的任何一个国家,在决定对一个罪犯处以死刑的时候一定都是极其谨慎的。 如书中所描述的日本,检察官对刑罚负有终身责任,“特别是死刑的执行,更要进行严格公正的审查,他起草的《死刑执行提案》,还要通过5个部门、13名各级官员的审查”,死刑判决到死刑执行所需要的手续多达13道,其中的每一个人,在下笔签字时无不提心吊胆担心出现任何差错。 然而,即便在这样严苛的制度下,并没有杀人的树原亮还是“顺利通关”,即将面临行刑,“从任何一点来看,本案都没有停止执行、重审以及非常上诉的理由,更没有酌情恩赦的可能”,他、死定了。 现实生活中,偶尔也会有“冤案”见诸报端。 对于这些用生命“背锅”的人而言,无论事后如何补偿、如何追究责任,都不可能使他们重新活过来。 故事里塑造的南乡这个角色极具代表性。 十九岁的他通过了管教官考试分配到监狱工作,经历了多个岗位锻炼后,晋升之路显得顺风顺水,终于有一天,他接到了任务:对470号死刑犯执行死刑。 作者把这次执行过程和南乡的心理变化描写得极为细腻,读来传神至极、残酷至极。 尽管470号死刑犯实属罪有应得,但“从此以后,南乡每天晚上都要吃安眠药,并且利用睡着之前的时间阅读大量宗教方面的书籍。” 后来,他又参与执行了另一起死刑。 这次要面对的160号死刑犯,不仅犯罪出于无奈,而且自己完全真心悔过,就连受害者的遗属都愿意让他免除死刑,但法不容情,南乡感受到的是:“160号犯的罪,神都赦免了,可是人类不赦免。” 工作给他带来的,不仅是自己内心深处的煎熬和折磨,还波及到了家庭,原本恩爱的夫妻开始商量离婚,尽管南乡想方设法避免,但“夫妻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真心相爱,而是来自意志力的团结了”。 故事里,南乡决定辞去这份工作,以后开一家甜蜜的糕点铺。 故事外,这样的命令,总得有人继续执行。 一旦没有了这样的制度,那些受害者家属也许只能选择依靠自己的力量复仇,“如果这个社会认可私刑,社会就会陷于无秩序状态。因此,必须由第三者,也就是国家机器行使刑罚权,来代替被害人亲属做他们想做的事。” 就像故事里特别写到了纯一看见增愿寺里的不动明王塑像这一场景,即便是慈悲为怀的佛家,也“为那些只靠大慈大悲无法挽救的愚昧众生准备了这尊破坏神”。 更何况,如南乡所说,即使明知道会面临死亡惩罚,仍然有那么多人铤而走险,说到底,“维持死刑制度的既不是国民也不是国家,而是杀人犯自己!” 这世上,原本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不好”。 无非是权衡利弊罢了。 2022.1.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