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动智慧和生活哲学的温情记录丨《百工记》

 东篱悦读 2022-09-15 发布于云南

【注:本文发表于2022年1月2日《常州晚报》,感谢编辑老师青睐!转入公号留存】

文 / 东篱

近日读到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潘伟先生《百工记》一书,此书“记百工造物史,记技艺众生相”,作者以家乡广东为主,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份,用图片方式记录各行各业从业者,并辅以简短有趣的文字记述。

全书分“民生之本”“一技之长”“亦工亦商”“市井故物”“江湖营生”“百业拾遗”等多个专辑,收录近200种职业,既得镜头语言之妙,又有文字语言之趣

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异性,书中收录的部分行业,在读者日常生活中可能并未实际见过,从作者的镜头下观赏、文字间品味,顿觉“涨姿势”不少。

如“疍家”一业,图片呈现的是广东清远的水面上,夫妻二人坐在小船中,男的赤背赤足、壮实有力,女的短袖,手臂不走“白皙粉嫩”路线,反而有些虬筋毕露的感觉,两人各抬一个小盆进餐,过着不折不扣的“二人世界”。

文字介绍中,先直接解释什么是“疍”:“以舟为室,视水为陆,浮生江海者,疍也”——这简直就是苏东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梦想生活嘛,但那毕竟是诗人美化的想象,恐怕真要以此为生,并不那么容易,“白天,日晒雨淋,风吹浪打;夜晚,没有电视,也没有电灯,随水涨水退,看日出日落。日日,月月,年年”,看似几分潇洒、几分随性,但这是生活,不是游玩,其中滋味,甘苦自知。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在书中的立场,并非只是冷静客观的“记录者”,而是充分站在被拍摄者角度,感慨有之、思考有之、探寻有之。

如作为全书“首业”的“耕田”,尽管我国是农业古国,但自古以来其实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温饱”这个问题,直到新中国分田到户之后才得到改变,可是,如今呢?“丰衣足食如今,乡村耕者,多弱妇老人。甚至,荒地闲田”,因各种原因成片成片荒芜的良田,恐怕早已经不是一时一地之景象了。

如果说对田地荒芜的喟叹多少还有些隐晦的话,那在“墙皮画”里,作者的文字就显得很直接了:“城市'创文明’,乡村'建美丽’,旧墙皮要绘新图。画匠是谁?墙绘涂鸦团队,墙体彩绘公司,美墙义工。新壁画运动热闹,但粗俗者多,文雅者少”,此处的“粗俗”,当然不是指内容上的低俗,想来,大家都懂。

在探寻“焊白铁”这种修修补补的行业之所以越来越没落的时候,既点明原因,“当代物丰,今人富足,不时尚的物件尚且更换,用损之物,谁还修修补补?”,又寄予期望,“物丰富足时代,仍须惜俭。但愿修理行业的工匠,经营还好”。

“历史从来不是冰冷而抽象的概念,用影像记录下民间的劳作与生活,读懂中国百姓的劳动智慧和生活哲学,传承物质生活内在的人情温度”,诚然!愿这样的温情记录,历久弥新。

2021.12.1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