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0915教学手记——究竟谁能解透两千年前那位女子的心

 晋诺工作室 2022-09-15 发布于江苏

《氓》中那位女子发誓对丈夫不再抱有希望,要彻底放下这段感情,她果真能做到吗?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我们看看学生如何判断。

刘一鸣:判断结果是她放不下这段感情。

首先,女子因多年劳动而年老色衰,即便分手,也无法出嫁,仅凭她一人,甚至无法生活;其次,从她的兄弟不晓得遭遇,见面讥笑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状况下妇女地位十分低下,女子要服从她的夫君;再次,女子自己说过女子沉溺在爱情中无法脱身。她自始至终都记得曾经与男子的快乐时光,她品尝过爱情的甜美,这种感受她永生都难以忘记,因此,她无法真正放手;最后,女子受虐待,后悔却又无能为力,想忘记过去的美好又忘不掉,内心凄凉悲怨辛酸无法言说,只好说撇开算了吧,这句读上去气势实足,却恰恰是一个被抛弃者最无助的呐喊。即使她分手,也会活在无尽的痛苦挣扎中。综上,虽然,女子渴望摆脱,但她终无法做到。

周子翔:判断结果是她放不下。

在婚前,她一再推迟婚期,是因为“氓”没有好的媒人,在搬运嫁妆临行前,要求氓“占卜”,检查行为是否检点,可以看出她对封建礼教的各种礼数非常重视,这些将成为她挣脱传统家庭婚姻的枷锁。在古代,女子就应该承担家务,相夫教子,她若提出分手,不仅会因为不守妇道而被指责,自己的心里也会有罪过感。

周子涵:认为她能放下这段感情。

女子年轻时即将一腔温情与热情给予了男子,可男子并没有珍惜,反倒是之后负了她,使她热情已冷,都言道:“热血难凉”,可一旦凉下,便几乎没有重燃可能;其次,女子已经认识到与这样的男人偕老,苦海无边,与其念念不忘,却不能成全,不好就此放下;再次,女人已对偕老之说怨恨,并且将自己的青春全部给予了男人,她已不负男人,可男负了她,自己未做错什么却惨遭家暴与驱逐。最后,从诗的字里行间所散发出的情绪可以看出女子情绪波动之大,以及内心在最后的冰冷与释然,况且男子在结婚期间也没并没有给她一个美好的生活。

杨子羽:不能真的放下。

她没办法真正放下这段恋情,放下过去,重新开始生活。这不但是因为女子已经为男子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奉献了自己的天真,活泼的美好年华,她的青春已经过去,她没有办法再放下这段历史,也没办法为这次失败的感悟划上句号了;还是因为,他们在年少时是两情相悦,其同许下了誓言,也正如文中所言“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男子可以轻松地违背自己的诺言,但女子一旦爱上一个人却就难以回头了;这更是因为古代女性的悲哀,爱上一个男子却要为其“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劳累一生,还要承受男子的背信弃义、虚伪,却没有办法结束或重新进行选择,这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哀与无奈。因此,我认为她不会希望他回心转意,也不会也不能为两个人的感情划上句号,她做不到。

朱家铭:做不到。

1.当年女子“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说明他们感情非常浓厚;

2.最后回想起少年时期相处的快乐,说明现在对过去恋情有牵挂;

3.第五节哭诉自己的经历,自己日日劳苦却仍被暴力以对,还被兄弟所笑,语气十分可怜,比起控诉,更像哭诉以引起他的同情。

4.全诗六节仅有第四节指责男子不对。若她真想断绝关系,应该用更多篇幅指责男子,而此诗用了过多篇幅写当年之事,在这里我认为这一节更多是为了使男子道德上有负罪感,从而回心转意。

阅读任务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评判这个女子是否可以放下这段感情,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的解答来深化文本解读。以上几位同学的解答如何呢?

只有周子涵同学认为该女子可以放下这段情感,他是是按照一般人的思维习惯作出判断。其他几个同学都认为她不能放下。刘一鸣同学视角多维,主要抓住诗歌内容与人物心理分析,形成了较为严谨的判断;周子翔同学则从文化背景角度,指出女子有无法跨越的观念障碍;杨子羽同学是从普通人的心理特征出发,指出该女子的复杂心态;朱家铭同学同学则结合文本具体内容,从篇章结构角度分析人物的走向,得到他不可能放下的结论。这些同学的分析评判都相当不错。

这几位同学,谁与文本结合得最好呢!

我个人认为朱家铭同学结合得比较全面,应该略胜一筹。

其实,这些同学的分析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细读”。

比如,我们说女子对男子情深意浓,何以见得呢?“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淇水;按照一般的习惯,到大河边上了,男子该走了,送到此也可以了,可是该女子陪着恋人过了河,并又到了“顿丘”这个地方,真是送了一程又一程,不忍分离之态鲜明于纸。再看“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从这里我们应该看到这个男子对没定婚期这事,耿耿于怀,不高兴,而这个女子看在眼里,想在心里,慢慢解释,安慰情人,可以看出她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尤其是,接着告诉情人,“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用疼爱宽慰的语气平复情人的情绪。从此可以看出该女子温和的性格、善良的心地。这种性格就决定了她处事的原则与方式。

如果,我们能细细地这样品味,会发现拿出任何一句,都极有味道。再比如“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你能从这个八个字里听出女子的口吻、语气、语调吗!那种深深的叹息、轻轻的忧伤、发自内心最深处的无奈,即使历经千年,犹响在耳啊!只有这样细细地品味之后,我们才能真正走进这个女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把她的心里话演绎出来。

另外,当然还要从不同角度层面来评判,比如:性格、思想、心理及矛盾发生的原因等,结合文本作出分析,会更好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