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字经》里的故事(7)

 杏利的麦田 2022-09-15 发布于河南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仁;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这一部分是《三字经》的最后一部分。前六部分主要讲了对子女的教育、教育方法、教育的理由及教育的规律和应该学习的内容。这一部分主要学习历史上那些勤奋学习的典范,了解他们读书的成就。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作者首先给我们树立的榜样当然是孔子了,孔子名丘,字仲尼,从小十分爱学。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曾经向老子问过礼,曾向师襄子学琴等等。孔子晚年时候,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回来后告诉孔子,孔子对子路说:“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说这句话时已经六十八岁高龄。终生学习,终生追求进步,这就是孔子的精神。

项橐,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神童。据古籍记载,项橐与同伴在泽州玩筑城墙,他坐在城里头,正好挡住了孔子的去路,孔子让他出来,他说:“从昔至今,只听说车避城,哪里听说过这城避车呢?”孔子无言以对,只好绕城而过。车子绕过之后,孔子下车返身到城下,望着这位坐在城里的小孩儿,觉得很可爱,于是向项橐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项橐都一一应答。反过来项橐也向孔子提了一些问题,孔子却被难住了,于是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学有所成的人也要随时学习,能者为师,不分长幼。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中令就是赵普,北宋初年的宰相,《鲁论》是西汉初年鲁国人所传的《论语》。赵普任中书令时,日则治理国事,夜则读《论语》。太祖赵匡胤曾问他为何读《论语》,他说:“若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尽在这《鲁论》语中矣。”赵普年轻时读书不多,武将出身,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主要人物之一。晚年的赵普已是宰相一级的人物了,但是每次下班回到家手不释卷。据《宋史》记载,赵普只要下朝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关起门来,打开箱子,取出书来阅读。第二天,他上朝处理政事,都能够引经据典,处事井井有条。大家都觉得很惊讶。等到赵普去世以后,家人打开箱子一看只有一部《论语》。这也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典故的来源。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这四句讲的是古代人勤学的故事。

“披蒲编”说的是西汉人路温舒家贫,在水边放羊时砍蒲草编成本册,当作书写文字的纸张。

“削竹简”指的是西汉人公孙弘,公孙弘幼贫,在竹林里放猪时将青竹削成竹片,向人借书抄在上面苦读。路温舒和公孙弘是家贫苦学的典范。

“头悬梁”指汉朝人孙敬读书非常刻苦,晚上读书时把头发拴在梁上以免打瞌睡。

“锥刺骨”指战国时人苏秦读书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

他们两个人是无须督促就能勤学的典型,当然今天我们也不能完全效仿。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这几个人也是家贫苦学的典范。“囊萤”这个故事讲的是晋朝人车胤,家贫买不起灯油,就捉来许多萤火虫装到纱袋里为夜读照明。

“映雪”讲的是晋朝的孙康,家境贫寒,无油点灯读书,冬天就借着大雪的反光读书。后来孙康学有所成,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负薪”指的是汉朝人朱买臣,他靠砍柴为生,挑柴时将书放在柴担上边走边读。

“挂角”指隋朝人李密给人家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一边放牛一边读书。李密后来做了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的头领。

以上几个例子都是家贫勤学的例子,下面从年龄的角度来举例。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苏老泉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苏洵年少时不好读书,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忧,故在年少时经常外出游玩。二十五岁时始知读书,时间太晚态度又不认真,仗着自己聪明,认为同辈人都比不上他,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但是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时却不幸落第。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搬出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长叹:“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一气之下将这批旧稿付之一炬,又取出《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从头再读,每日端坐书斋里,苦读不休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时不写任何文章。那时苏洵已经二十七岁。

梁灏是宋朝人,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銮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苏洵和梁灏都是大器晚成的典范,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即使你已八十多岁依然有实现理想的可能。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作者在这里举了两个神童的例子。“莹”是北魏人,姓祖名莹。祖莹八岁时能够背诵诗书,12岁时已经是个有名的人物了。他喜欢读书,而且达到痴迷的程度,他的父母担心他读书读出病来,所以禁止他读书。他经常藏着蜡烛,用衣服遮住光,偷偷地读书。当时人都叫他“圣小儿”。

 “泌”是唐朝的一代名臣李泌,小时候非常聪明,能写文章,能写赋,同时非常喜欢下棋,当时就有神童之称。

唐玄宗听说李泌是个神童,就命宦官把他带到宫中来,当时唐玄宗正在和燕国公张说下棋,玄宗就让李泌吟一首诗,但是必须有“方、圆、动、静”四个字。李泌听了不慌不忙说:“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玄宗听后大喜。安史之乱中,在唐朝性命攸关的时候,正是李泌为唐肃宗出谋划策,制定方略,为平叛立下了大功。李泌后来被封为邺侯。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三字经》的作者从各个角度来举例子,他没有偏见还举了两个女性的例子:蔡文姬、谢道韫。当然他是为了警醒男子自强自立的。

蔡文姬大家都很熟悉,他的父亲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但她博学多才,有过人的音乐天赋。后被匈奴掳走,曹操把她赎回嫁给了董祀。她结合自己的悲惨遭遇参照胡人的声调创作了《胡笳十八拍》,嫁给董祀后因悲愤创作了《悲愤诗》。

谢道韫是东晋时著名的才女,她的叔叔就是东晋军事家政治家谢安。刘禹锡的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谢就是她家。《世说新语》记载:谢太傅谢安有一次给子女辈讲论学业,突然天下起了大雪。谢安高兴地说:“白雪纷纷何所似。”他的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这时谢道韫在一旁,听了哥哥的比拟不太满意,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非常高兴,此后人们把有才的女孩比作柳絮才。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仁;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作者在各方面各角度都列举完了之后,又不厌其烦地举出一个神童,似乎有点多此一举,但是细想也有他的道理,《三字经》是启蒙读物,是让刚入学的小朋友读的书,推举儿童更适合小朋友的口味。

刘晏是唐朝人,七岁时因有神童之名被举荐。八岁时,唐玄宗封泰山,他献上一篇《颂》,被授予官职叫太子正字。后来刘晏为唐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刘晏虽然年纪小,但已身居官位,你们这些年幼的学生只要勤勉学习也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以上是《三字经》的作者为我们列举的历史上勤学的范例。下面《三字经》作了总结,并且提出为人父母应该留给子孙后代什么?这一主张体现了作者正确远大的教育观,值得后人学习。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在讲了刘晏的故事后,作者以动物作比方,进一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分别用“狗”“鸡”“蚕”“蜂”四种动物比喻,意思说小动物都在尽自己的本分,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人类作出了贡献,何况做为一个人呢?如果不学习就没办法立足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

那么学习的意义何在?“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幼年时读书学习,长大后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对上可以辅佐君主、治理国家,对下可以造福百姓。使自己名垂青史,光宗耀祖,给祖先带来光彩,给儿孙留下恩泽。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经。

这一点在今天特别有借鉴意义,我们的时代是特别爱富的时代,做父母的老想着为儿孙留下多少钱财,古人在这一点上比我们要聪明许多。曾国藩说得好:“盖我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孳,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教儿子读好书会做人比多少钱财都强。留给儿子的钱财越多,对儿子危害越大。所以今天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为儿女的将来做长远的考虑。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三字经》的作者在告诫后人时反复强调一个“勤字”,可谓用心良苦。不论多聪明的人要想成就一番功名都离不开一个“勤”字。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戏,形成于思,毁于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字经》虽然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但是她却蕴含着重要的道理。她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古代的教育观。第一部分讲了教育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讲的是学习的内容,第三部分列举了古代优秀的读书人的读书方法和成就,第三部分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读书方法和教育方法。所以《三字经》这本书不仅主题鲜明,结构也非常严谨,颇值得今人一读。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读书,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古代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三字经》为我们提供了极优秀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迪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