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军人海冲锋发挥到极致有多可怕?德军:气势大到不敢轻易开枪

 冬不拉拉 2022-09-15 发布于安徽
你是要做一辈子懦夫,还是要做英雄,哪怕只有几分钟。这句名言在二战时期的苏联部队中流传甚广,在苏德战争的巅峰时期,双方都投入了数以百万计的军人。而在战争这座巨型绞肉机面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沦为了炮灰。
图片

一谈到二战时期的苏德战争,很多国人的印象都停留在德国的闪电作战,以及苏联的人海战术。甚至不少人还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单方面的归结到“人海冲锋”战术的运用上,但这其实是十分不客观的。

人海冲锋的起源

在谈苏联的人海冲锋战术之前,就需要先了解下这一战术的起源与发展。从冷兵器时代,人海战术就已经出现了,并且在武器杀伤力不高的时代,人海战术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到了近代史时期,较为出名的人海战术运用就是在日俄战争时期。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开始大幅度提升,军队的作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日本军人普遍推崇武士道精神,动不动就要“万岁冲锋”。而沙俄军队一直以勇猛无畏著称,灌了一瓶伏特加之后,就啥也不怕了。因此日俄战争期间,双方都将人海冲锋战术展现的淋漓精致。
图片
就以沙俄的人海冲锋为例,他们也不是一股脑往前冲,也有着固定的战术搭配。比如沙俄当时就规定,人海冲锋时,每个步兵之间的间隔必须保持在1步左右,以防止大规模踩踏事件的发生。再往上,每个冲锋集团的间距应该保持在400步左右。每个集团又包括了先锋队、预备队以及支援队。这种集团配置会使得冲锋战术的成功率大大提升。
从这一段人海冲锋战术的记载来看,当时沙俄对于人海战术的运用已经十分成熟。但随着战争的发展,人海战术的局限性也日益突出。像坦克、轰炸机这类重火力武器加入战场之后,防守方很容易就能利用地形优势对人海战术形成压制。也因此,人海战术的实战运用效果也越来越弱。
事实上,到了苏联时代,俄国人对于人海战术的运用就少了很多。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苏联进入工业大发展时期,尤其是重工业更是发展迅速。靠着这股东风,苏联研发了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并且越来越多的苏军部队实现了机动化。
图片

僵化的战术


除了先进装备之外,这一时期的苏军也开发了许多先进的战术,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大纵深”理论。大纵深理论类似于德国的闪电战,就是利用飞机坦克等高机动武器,对敌方阵线实现迅速的穿插和切割,如果这套理论能够持续完善的话,或许苏军在卫国战争前期就不会损失如此之大了。
随着斯大林在苏联国内展开一系列大清洗运动,一大批优秀的苏军将领被处死或是流放,导致大纵深战术日益僵化,缺乏实战效果。
在卫国战争早期,一大批被仓促提拔的苏军指挥,根本不懂得如何正确运用大纵深战术,只是对大纵深战术的基础,大兵团作战理论有所了解。于是乎,这些苏军指挥浅显的将大兵团作战与一战时期的人海冲锋联系在一起。因此,苏联早期的战术体系会给人留下一种只管冲锋、不计伤亡的刻板印象。
图片
以苏德战争中最为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例,为了拿下这座以苏联领导人命名的城市,苏联出动了300万兵力,而德国方面也同样调集了200万兵力。并且随着战事的进行,更多的士兵被推进这座无底洞一般的绞肉机中。
在这一场战役中,由于大规模的机动作战已经完全失效,因此苏联再次运用人海冲锋战术。为了拿下一个重要据点,苏联不得不牺牲数千甚至上万人。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后期,苏联开始对德军阵地发起反攻。在攻克某一处火力点时,苏军发起数波冲锋都没能拿下来。就当苏军一筹莫展之时,驻守在据点的那名德军士兵竟然主动投降了。而这名机枪手的理由则是,一波又一波的苏军倒在机枪火力之下,让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
人海冲锋的巅峰
在苏德战争后期,这种人海冲锋的战术被发挥到了极致。在发动冲锋之前,苏联会进行一波火力齐射,比如喀秋莎火箭炮,低空轰炸机等等。对德军的阵地进行火力覆盖之后,苏联部队会在重型坦克的掩护下向着德军阵地发起冲锋。
图片
强大的火力压制让德军阵脚大乱,随后他们就会看见漫山遍野的苏军部队冲锋过来,苏联人的冲锋口号响彻天际,坦克集群的轰鸣声震耳欲聋。经历这种冲锋的德军后来回忆道:仿佛有100万苏军冲锋过来,在这种气势之下,你甚至连开枪还击的勇气都已经丧失了。当苏军部队冲到近前之后,很多德军当场崩溃,选择向苏联投降。
而根据苏联的记载,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时候,苏联当局甚至还派出数以十万计的囚犯奔赴前线作战。他们被称作“惩戒军”,每次冲锋都会被安排到最前端。
或许是自愿,或许是被迫,这些惩戒军不得不以极大的勇气,冲向敌军的阵地和火力点,而他们的伤亡率也是非常之高的。后来,这些活下来的惩戒军因为作战有功,基本都获得了自由,甚至一些人还被授予了荣誉勋章。
图片
不管如何,人海冲锋都只是一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它因为极大的伤亡率而遭到了后世的一些诟病,但在危急存亡之时,人海战术确实为苏联战胜德军起到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苏联渐渐从战争早期的挫败中转醒过来,大批优秀的将领得到了提拔,这种战术也逐渐被遗弃。
之后,苏军部队转向高机动化的大纵深战术,苏联人也开始推崇“射程之内皆正义”以及“钢铁洪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