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离阳光最近,距尘世最远的村庄。 竹贯村位于新罗、连城、永安三县交界处,深藏于国家自然保护区梅花山腹地,人口仅600多人,为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竹贯的人事和景物,都是合着禅心佛性。 这水,是海拔千米的水,委婉地穿过村庄。它来自梅花山的深处,自然有不一般的清凉。水面舒缓从容,弯成无数个美丽的曲线。最经典处,是村口流成一个太极图。两个鱼眼,一阴一阳,恰好安放着关帝庙和观音阁。关帝庙呈宝塔形,三层叠木结构,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关帝庙的身后,矗立着三棵高耸入云的巨大松树,像是三杆旗帜直插云霄。水分二路,一路经双合桥,一路经双意桥,桥边有古梅、水杉。梅虽仅百年,水杉却是千年以上的修行了,伸展的树枝,如千手观音,这水杉便是观音阁的化身。一尊高大的滴水观音就在树下,滴出汩汩清泉。水杉另一端,是观音阁,它实际上立于一沙洲之上。沙洲之间,高耸着数十棵古松,宛若元代黄公望笔下的山水意境。 的确,竹贯水美,离不开桥的意合。村中桥多,有廊桥,有石拱桥,有简易的石板桥,也有石与木头组合的混搭桥。村口有一廊桥叫“浪锁金门”,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一座单拱屋面廊桥,桥基为条石垒叠,廊屋为重檐歇山顶,抬梁木构架,有木栏倚座,供行人歇脚,桥内还供奉着神龛。为村庄过去出入之唯一通道,当年那些挥手别离的不舍,那些远离故土的无奈,以及迎接游子归来的喜悦,都化作了廊桥里的一缕缕香火烟柱了。 廊桥入口处的积灵宫为宋代建筑,室内有旋转室斗拱,下宽如锅,上窄如碗,便于空气由下向上运动,产生气流,使烟往空中排散,故日日香火明亮而空气清新,这是多么智慧的创造啊。 从小绿洲里一片古典历史风情中出来,就进村了。七八座小桥弯弯,静卧如虹,鱼翔清溪,村民三三两两或坐或倚,谈笑风生,悠然自得。桥下则有妇女在洗衣裳,拍打衣裳的捣衣声,极有节奏地回响着。这一幅画面,有如身临苏州城,然而,这儿比城市安闲得多,清幽得多。竹贯村弯弯的小桥,如画家陈逸飞油彩色下那一群沉静端庄、仪态万千的女子,为我们演绎一曲曲清凉的笛音。随着变焦的眼光,古庙、小桥、老松、溪流、青山、田野等,变着法子摄入你的一丝丝叹息之中。在这个时候移步则换景,随意拐进一个小道,一个小巷,一不小心,你可能撞入历史深处去了。 不经意地沿着三合土夯的巷道,就进了省文保单位温氏家庙。这家庙是村庄的灵魂,因为这座宅子出了个清代水师总督温兆凤将军。温兆凤年少家贫,外出从军,后为朝廷重用,诰授武功将军,从二品。他曾被授予南澳岛游击、澎湖协镇都督、水师台湾府总府等职,在鸦片战争时期,他为稳定台海局势作过重要贡献,晚年病逝厦门同安,其后裔播散在厦门、台湾各地。如今,每年中元节,他们就会回到这个村庄,祭祖追宗。温氏家庙建在一个古木参天的山坡下,不仅建筑保存完好,还保存了许多当年朝廷的赏封和一些捷报、匾牌、石旗杆等。 站在温氏家庙的后山树林中,全村风光尽收眼底。但见村前和村尾均有保存完整的树林,古木林立,怪石嶙嶙。一条竹贯溪静静流过全村,五座古桥艳若彩虹,横跨碧波。河的水口处,寺庙在林中若隐若现。村庄街道与房屋依河流两岸而建,鳞次栉比,这些传统屋舍均一至二层高,清一色的白墙黑瓦,素雅淡然。每天,它们炊烟袅袅,与村庄的数十处古建一道,守望着村庄的前世今生。 坐在草坡上看村庄,就不想迈步了,置身于这片原始阔叶林中,仿佛立在森林叶尖,躺在云端怀里,悠悠然品味村庄里活生生的唐诗、宋词和禅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