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艺术名家推荐】 书画艺术家——侯贵平

 艺术名家数据库 2022-09-15 发布于山东

“侯爷”小记

文\郗选

“侯爷”者,侯贵平是也。

陕北榆林汉子,1967年生人,父母生养了12个孩子,贵平为八,故称“八娃”。

1989,悲凉之秋。“八娃”入西美国画系就读,亦走上了由“娃”到“爷”的成长之途。

中国乃等级社会,夫称“爷”者,除祖孙血缘,威权即爷。如:官爷、师爷、军爷……等等;而当代称爷者,以京华为盛,其百年之前,王爷云集,故留遗风。除此,再称“爷”者,多誉其为有担当、有血性、且霸气的男子汉,在“娘炮儿”时髦的当下,“爷们儿”尤显其贵。

而“侯爷”之称,亦有情由:三十年俯仰之间,其犹如小小鸟,时常困惑: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将知天命,吐郁呐喊:忍辱久已,从此不再装孙!……众人深恤其意,一致改称,“侯爷”由此生成。

细察“侯爷”,其“爷性”大抵有三:

其一:不服输。

世人云:贫穷限制了人的想象力。然贫穷亦可转化为奋斗的动力,且象牙四年,修身铸剑,一旦出山,不敢治国平天下,也应齐家兴中华。

那日与“侯爷”相聚在龙头山,他又提及司马迁《报任安书》的名句:“……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贫穷激励人,逆境造就人。远如梵高,近若路遥……然而也正是贫穷过早断送了他们的艺术之路……严酷现实,令其思考:生存拖累艺术?贫穷限制创造?而“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爷性”,激励他在毕业之后,搞装修、开餐厅、涉地产……

凡三十年间,风雨坎坷,人情冷漠,千般苦楚,何处诉说?然每遇挫折,必卷土重来。正是这不服输的“爷们儿”血性,铸就了他的成功 。

其二:重情义。

西人注重契约,国人看重情义。

春秋战国,义士有德,子推割肉,豫让涂炭,程婴舍子,要离臂断……及至秦后,士渐消亡,然其精神不死,千百年来,“仁义礼智信”成为支撑这个农耕文明大国的精神架构;同时,也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流淌在国人血液之中,因而造就了一批批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爷们儿。 

“侯爷”亦然。当年在校,助学帮教,义结金兰,仗义直言。彼时虽不富裕,然若同窗粮荒,必然慷慨解囊……他坚信:“千金散尽还复来……”谈及过往,当年亦师亦友、如今之教授依然唏嘘难忘……而此时侯爷却脸红起来,似乎不愿提及当年所为,且只表明,无论挫折、顺程,人生最终收获的是经验、智慧与宽容……

在座皆以为是。且古人早有训言:“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其三:契而不舍

“侯爷”对艺术孜孜以求,深融于血。当年舍艺经商,只为赢得经济自由,再游于艺术之流。

然每每于喧闹之中,浮躁之际,或临砚池,或展丹青,一如佳酿知己,老友促膝,莫不快哉!……月明之夜,扪心自问,侯爷于艺术仍初心不改,痴情依然。于是乎,拨冗于觥筹,抽身于酒酣,一纸一笔,醉于汉笺。

“侯爷”之于汉隶,情有独钟:《乙瑛》之结体、《礼器》之劲瘦、《张迁》之古朴、《石门》之开张……最是《广武将军》的拙趣,凡此种种,如数家珍。及至拜于京华大师刘文华,一若“登凌云高处”……再观“侯爷”之作,究汉隶之精,融诸家之变,终成一家之言,可叹可赞。

有女弟子廖婉凝,于流火之际,邀我等一众赴汉,始得与“侯爷”相识,遂有拙文偶现。

本文作者郗选:

郗选:资深媒体人,曾供职于陕西广电集团,曾是知名杂志《女友》的创始人之一,后南下广东、上海,先后担任《佛山文艺》副总、《打工族》主编,《广佛都市报》主编,上海《现代家庭》副总等。在十几年的编辑生涯中,一直坚持散文创作,出版有散文集《愚人纽纪事》、《拾心集》等。

省作协副主席方英文称郗选的散文“天然朴茂,君子之言。他的文章犹如关中平原上生长的小麦,虽无艳丽芳菲,却因土壤肥沃,雨水滋润,因而特别实在,亦特别养人。”著名评论家沈奇称他“才情丰沛,士心不失,随缘就遇而得,言之有物,杂识博记,希望他能坚守自己独有的感知和表达,进一步找到自己的语感和方向感,水流花开的写作。”

“侯爷”的艺术空间

▲侯贵平书法作品



▲侯贵平书法作品



▲侯贵平书法作品



▲侯贵平书法作品



▲侯贵平书法作品



▲侯贵平书法作品



▲侯贵平书法作品



▲侯贵平书法作品



▲侯贵平书法作品



▲侯贵平书法作品



八娃的茶室

文/黄土痴子

到门口,不见有挂牌,一看便知,属非营业之场所。只见俩长灯笼默默地守候着;细风吹来,微微晃动,像在表达欢迎之意;又像时下流行的“门迎”,忠实履行着迎来送往的职责。

往里走,镂空砖墙上有“丹青苑”三个字,是名家所题,匾额很小。顾名思义,是书画研习之处。壁墙上的空阁里,老茶新茶,绿、红、黄、黑、白等皆有;瓶、罐、壶、杯摆放有序似乎“作壁上观”;木刻对联两侧醒目:“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条型桌可坐七八人,这是一个小茶室。不难设想,在这里可慢慢品味佳茗,舒畅生活,谈吐苦乐。整体看,无“富丽堂皇”之物,也少“矫柔造作”之感,尚透显出雅俗兼备之文化韵味。

茶室座落在汉中,处秦巴山巅之间、汉水之侧。室内的《石门十三品》书法瑰宝、著名作家王蓬的系列《文集》等,自然散发出“两汉三国”文化之气息,也折射出当地的悠悠历史。这虽然是“悬挂”视觉的一种思索“追寻”,但其所在地具有汉水汉族汉语汉文化“水乳交融”之独特,是不争的事实,小小茶室尚能“管窥”。

再往里,置放圆形小桌,是主人就餐的地方,可坐几人。看来,在此小环境品茶浅酌,似乎也能“对酒当歌”,“激扬文字”,挥毫泼墨。推己及人,不无遗憾,飞声腾实之时在人生的路上弹跳奔跑,然过知命之岁,接耳顺之年,豪情尺寸,可能不再有多少感情缱绻,也许更多的是疲惫有余了。如元代诗人言:“对酒问人生几何,被无情日月消磨”。是啊!谁能让时光倒流?

转身,旁边是又厚又重又长又宽的书画台子,抬眼看去,字画挂壁,赫然纸上。在这里可欣赏到主人侯氏家族“八娃”、“八阿哥”的孜孜不倦之风范。俗称“八”,是兄弟姊妹中的排行。称“阿哥”,纯属友好玩笑、调侃戏称而已。

八娃,是“奶名”,从其排行老八不难推知,必然经过那个“食难裹腹”年代的生活煎熬,“磨练”出了生命力的顽强。称谓虽有点“土“,但正“鞭辟”说明,是“摔打”出来的,呼唤起来也上口响亮。当然也可能是父母对其的一种昵称。八娃弄的这个茶室,地方不大,仅百十平米,“丹青苑”名称却取得挺大。乍听乍看,就是搞书画的地方,实则茶与书兼有,名称尚显不浅的文化內涵,走进去有浓浓的书香气徐徐扑鼻。

不论茶室还是书室,本就能一览无余,却有“隔断”,有“窗望”,给人形成一种“曲经通幽”的感觉。这也算主人的儒雅与粗犷双重特质在布局上的彰显。

黄土高原,长城内外,边塞桑梓,从古至今,经过了多少载的历史斑斓和岁月沧桑,培育成长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赤子,演绎了多少精彩活剧。古史遗存犹在,也有故事口口相传。

侯家八娃,在家族中算是“翘楚”,也属“现代版”的陕北英才,其成长轨迹更有北方“硬汉”的特点。八十年代初从无定河畔走出来,带着河水滋养的秉性和家乡文化的积沉,经历了成长过程的酸甜苦辣。终以优秀成绩考入西安美院,谨勤苦练,学载春秋。毕业后秉持“顺其自然”之个性,梦想自导自演属于自我的“剧目”,决然走向社会人生大舞台。曾投袂饰业,又斥资餐饮,最后跻身房地产,涉入服务业。经过数载创业,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奏绩于汉水之滨。而今,不忘本初,醉心于“回归”,在力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华丽转身”而钻研精粹于斗室,寄情于书画文章。

八娃介绍,一母同胞兄弟姊妹十二人。一听这样的“大家庭”,在中国也是很少的。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观念在繁衍后代上的典型体现,更多的是刻画、诠释了严父慈母的崇高形象和伟大付出。养育这么多儿女,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丹青苑”也算是“综合体”,虽说载体小,但能集载诗词歌赋、书画茶酒等人文艺情怀于一寓。其中显示的有民族文化之元素,深涵有历史沧桑之新解。拎笔有“草书时时发清兴”,“笔力犹能造遒劲”;品茗可“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对酌能“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如此,岂能不让人酣畅淋漓?原来主人深居简出,“自闭”修炼的秘密在于此。这种状态,亦可称的上是,人的一种自然回归吧!

小小茶室,似乎藏有“玄机”,有怡情养心之“内功”。直观,具有小型沙龙、座谈交流之功能,兼备聚情练笔、切磋技艺之平台效能。而实则潜移默化发挥着浸人润心、怡人神爽的“功力”。这里不妨把过往回放:志趣相投、数量不多的人出入,感受到的是,在品茶论道中,心性能受到朴实的陶冶;在挥毫泼墨时,精神能得到境界的提升;在樽前浊酒里,真情能促进淳厚的相融。八娃年逾大衍,就追求心止于摄、情沉于静,似乎有点过早。但不能不说,还真有点像“智人”所为。细想,也许他自有道理,也不失为美丽人生之选择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