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六四回 读红品诗词-190 《五美吟》赏析之三 文/墨吟 筱蕊
宝玉和宝钗接着看黛玉所作《五美吟》第三首《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予夺”,原意为剥夺,如“予夺生杀”。此处借指取舍、选择。“畀(bì)”,给予。 明妃即王昭君,晋朝时为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取“昭”的同义词“明”,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约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昭君村)。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宋·曾巩有诗赞曰:“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美女,王昭君当选入宫。当时汉元帝懒得自选宫女,命画师毛延寿每天画宫女像,按图召幸。宫女竞相贿赂画师,要他将自己画得美貌一些。唯独王昭君不肯行贿,毛延寿就丑化她的画像,在她脸上加了一颗丧夫落泪痣。汉元帝于是将王昭君打入冷宫三年,无缘侍寝。 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答应赐给他五名宫女,王昭君主动要求出塞和亲。呼韩邪辞行时,汉元帝召五女以示,不想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南匈奴传》)汉元帝后悔莫及,一怒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悲切之情使她心绪难平。她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曲。南飞的大雁看到花容月貌的美女,听到委婉悠扬的琴声,竟然忘记摆动翅膀,跌落下来,从此“落雁”就成了王昭君的代称。 昭君出塞之后,呼韩邪封她为“宁胡阏氏”,意为“安宁胡地的皇妃”。她为呼韩邪生育一子,两年后呼韩邪亡故,长子雕陶莫皋继单于位。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王昭君又嫁给雕陶莫皋,为雕陶莫皋生育二女。她致力于汉匈修好,使边塞烽火熄灭近50年,为增强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约公元前6年王昭君去世,葬于呼和浩特南郊大黑河畔,因墓地为芳草覆盖,碧绿如茵,故称“青冢”。 昭君出塞的故事,历代均有文人作诗记之,但大多都是怜惜感叹之作。例如唐·李白《王昭君二首》诗云:“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唐·杜甫《咏怀古迹之三》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些诗句都对王昭君的命运扼腕叹息。 林黛玉所作《明妃》也对王昭君的遭遇寄予无限同情,但是与众不同的是,林黛玉在同情王昭君的同时,赞扬她不肯贿赂画工的高洁品格,并谴责汉元帝的昏庸。 兹将全诗译成白话如下: 从古至今红颜薄命虽然相同,但昭君却宁可被埋没美貌,打入冷宫,也不愿向画工行贿。等到绝代艳姿在众人面前亮相时,她已经被汉元帝赐予匈奴,要离开汉宫出塞了。可笑那个君王,装模作样做出不近女色的样子,竟然把选择美女的决定权交给画工,自己按图索骥,这不是太昏庸、太荒唐、太无能么? 最后让我们来读开国元老、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写的一首诗。 1963年10月,董老拜谒昭君墓,当即题写《七绝·咏昭君诗》: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这首诗赞颂王昭君的见识和行动,对王昭君作出全新的历史评价。从此,王昭君一扫满脸泪水和愁云,以一个和平使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成为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