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9月16日 · 神医董奉的杏林传奇

 _冯晓晖_ 2022-09-16 发布于海南

2009年9月16日,星子县被认定为杏林文化发源地。 

地点:星子县类别:医疗卫生

董奉像(现代绘制)  图源:中医中药网

2009 年 9 月 16 日,来自全国 200 多位中医专家学者相聚庐山星子寻根问祖。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人向星子县领导授牌,最终确定星子县(今庐山市)为我国中医杏林文化发源地。

资料来源:《星子金星砚》

杏林早已成为中医学界的代称,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人们在称赞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医生时,也往往用“ 杏林春暖”、“ 誉满杏林”、“ 杏林圣手” 等词句形容,“杏林养生”更是近年来中医养生必用的招牌

杏林只是个传说。董奉,这位三国时代的名医,与张机(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仙”。张仲景有奠定中医学基础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据说华佗创立了五禽戏,也留下了一些中医理论,而董奉却没留下片言只语、一方一剂,杏林不是医书,不是药方。

董奉也不是医生。或者说那个时代并没有医生,行医的是方术士。方术士就是道士,古代人得病,都以为是鬼神作祟,就会请道士(早期为巫师)画符驱鬼,降怪除妖。因此董奉被划归为道家一派,中医和道家是分不开的。

《四库全书·神仙传》

关于董奉的故事,记载于晋代葛洪的《神仙传》中。《神仙传》收集了当时流传的一些神仙故事,描述了这些道士们如何服食药物神丹,修炼导引之术,诵经念咒等等。如今各类文章介绍董奉,总是挑中间一段,将他塑造成为一代名医的模样,其实若将《神仙传》中董奉的故事通篇读下来就会发现,他是个典型的神仙,无非更多施展了治病救人的法术而已。这些法术包括画符、驱鬼、招魂、斩蛇、驱虎等等,偏偏没有一条正经治病的记录。

在民国吴宗慈修的《庐山记》中,还有“董奉除蛟”的故事,说的是寻阳城的东门外水下有蛟,时常残害百姓,董奉画符沉水中,蛟龙就翻了白肚皮。寻阳不是现在的九江市区,而在江北的黄梅县。一般认为,古代的蛟是一种大型的淡水鳄。

《庐山志》吴宗慈

董奉是如假包换的正牌仙人,他时不时飞到云里去修炼,在世间百年后升天,相貌如年仅三十的帅哥。

初次看董奉的故事笔者才明白,怪不得那帮医生总是自称“杏林中人”,原来是这样。

神仙董奉最著名的故事是“杏林治病”,说的是他住在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当然,神仙也要吃喝,董奉将熟了的杏子放在杏林外的竹篮中,想来买杏子也不用钱,拿谷子换就行。

如果有人拿少量的谷子换更多的杏子呢?这杏林中有几头老虎,它们立时就会跳出来像医院保安一样,把人吓退或者让人乖乖地付款。如果有人偷杏,老虎就会追到家中把人咬死,死者家人如果将杏还回去,被咬死的人就会复活。董神仙真是厉害,有一套解决患者欠费、逃费和商业纠纷的手段——雇佣老虎(黑社会)。

虎守杏林图(现代作品)  图源:知乎

细读董奉的故事笔者才明白,怪不得那帮医生总是自称“杏林中人”,原来是这样。

董奉是福建人,他行医主要在三国东吴这一带,那么杏林在哪里?《神仙传》中指明了,在“庐山下居”。然而庐山这么大,杏林究竟在何处?最早指明大致方位的史料出现在北魏年间,声称杏林在庐山山北一带。到了南唐时期,杏林的位置更精确了,在山北莲花峰下的龙门沟。后来,山北就有了董奉的祠庙,且有官府岁岁祭祀。

到了宋代,又有了杏林在山南(星子县)的说法,渐渐压倒了山北,后来仿佛成了定论。到了现代,星子甚至考证出杏林具体的位置,并立个石碑,宣称这里就是杏林遗迹。

《庐山董奉杏林的历史与变迁》滑红彬

2009 年 9 月 16 日,来自全国 200 多位中医专家学者相聚庐山星子寻根问祖。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人向星子县领导授牌,最终确定星子县(今庐山市)为我国中医杏林文化发源地。笔者不清楚,这 200 多位专家中有几位是搞历史研究的。

杏林究竟在庐山何处?这里的关键是如何认定董奉的真实性:他是神仙还是凡人?他是由一位名医(道士)被封神的,还是纯粹的传说人物,显然这些问题不会有答案。走入极端,就会像连云港一样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声称自己是孙悟空的故乡。再者,后世那些所谓的史料都是孤证,且相隔了数百上千年,你凭什么说它是正确的?

这种争执就如讨论陶渊明的故居在何处,再吵吵几千年也不会有定论,除非有考古发掘支持。然而谁都知道,无论是董奉还是陶渊明,几乎不可能有考古的铁证,尤其前者还是个神仙。

笔者以为,董奉是位得道之人,凡人升仙的那种。无论他是凡人还是神仙,或者凡人成仙,他未留下片言只语、一方一剂。董奉为何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才是我们值得分析的。董奉故事的价值在于这片传说中的杏林。前面有些是笔者戏谑之语,请看《神仙传》中关于杏林的这一段:

《神仙传 · 卷十》

董奉免费为人治病,仅要求被治愈者种杏树作为回报。他以杏换粮,不收分文,为了防止偷奸耍滑,他派老虎做监督,使得规矩得以执行。他用换来的粮食救济贫苦百姓,供给行旅之人,每年消耗几万斤稻米。

杏林在山南还是山北不重要,在不在庐山也不重要,甚至董奉是神仙还是凡人并无所谓。重要的那片在从医者心中的“杏林”,它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医者父母心”,而是赈济天下、治病济贫的圣人之心。这,才是杏林文化的意义之所在。

搞懂了董奉的故事笔者才明白,怪不得那帮医生总是自称“杏林中人”,原来是这样。

最后再说两句,笔者以为,大多数人并没有读过《神仙传》,鼓吹董奉和杏林文化只是做个样子而已,要不然没法解释,为什么各地董奉的塑像和现代的绘画中,他都是七老八十白胡子飘飘的模样,真的没看到“董奉传”最后一句么?

那就抄过来:“君异(董奉字君异)在民间仅百年,乃升天,其颜色如年三十时人也。”

某地董奉像  图源:搜狐网

三十岁的相貌,是这样么?或者有人认为,《神仙传》记载的董奉的故事,某些过于神奇的故事不应被采信,那么请问,凭什么说杏林就是真实存在的?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