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淮地区稻茬小麦主推技术

 昵称37581541 2022-09-16 发布于江苏

江苏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 科普创新服务 专栏 

36  江淮地区稻茬小麦主推技术

        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推介发布2022年粮油生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通知(农办科〔2022〕22号》中,将我省推荐的“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机播壮苗肥药双控栽培技术”和“稻茬小麦精控机械条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列入2022年粮油生产主推技术(稳产丰产类)。最近,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关于发布2022年全省油菜、小麦秋播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苏农技〔2022〕22 号)》中,将上述两项技术以及小麦绿色化控防倒技术”等列入主推技术推广应用。现介绍如下:

I 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机播壮苗肥药双控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全国稻茬小麦种植面积7000万亩左右,约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20%左右,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稻茬小麦的主要生产区域,温光资源丰富,是最具增产潜力的区域。但长江中下游麦区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气候多变,湿害、冻害、倒伏等灾害频发,病虫为害较重长期种植水稻的水稻土,湿度大、土质黏重、耕整困难,加之前茬水稻收获偏迟,季节紧张,不利于稻茬小麦适时播种和提高播种质量;水稻秸秆还田量大,机播壮苗培育难;造成本区域肥料农药使用量偏高,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的压力大。
本技术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茬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围绕“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逆境能稳产”的目标,依据以适宜(尽可能少)的基本苗实现最佳穗数,以减少小花退化数为重点增加每穗粒数,以抗逆防早衰为中心提高粒重”的高产技术路线,以“精种、调肥、抗逆”为核心,以“播期播量与耕播方式协调、化肥农药协同双控、综合化调化保”为关键技术,主要通过适期适量机械耕播、化肥农药控量减次、综合抗逆促壮防早衰等技术的应用,推进本区域稻茬小麦实现播种质量提升、肥药利用效率提高,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产。
以本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完成的成果“稻茬小麦'两主体三配套’精准栽培技术体系集成与应用”获2017年度中国作物科技奖;“稻茬小麦'三调三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示范推广”获年2020度获江苏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稻-麦两熟丰产高效绿色栽培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获年2020度江苏省科技技术奖一等奖。

Image

(二)示范推广
本技术的成功推广,促进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茬小麦产量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江苏、上海、安徽等地的多个部省级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点,稻茬小麦小面积攻关田多年多点突破650公斤,其中2021年江苏省方强农场实产验收3.01亩,创造了亩产762.6公斤的稻茬小麦单产新记录。在生产中多年、多点大面积示范应用,单产均明显高于当地大面积生产水平,增产率均在10%以上,最高35%以上。

(三)提质增效

本技术结合其它技术的集成应用,通过精种壮苗实现节种、精确高效施肥喷药实现节肥节药,节本显著,安全高效,据2017-2019年江苏省典型示范方数据统计,小麦加权平均亩产382.3公斤,比对照增产41.9公斤,增12.4%;节肥4.25%,节药6.14%。同时根据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与品质目标,通过适量施用肥药和合理运筹,实现产量、品质与效益的协同提高,增产增收、效益显著,并为用麦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料,也提高了企业效益。

二、技术要点

(一)核心技术

1因墒机械耕播壮苗培育技术
根据土壤墒情选用适宜的耕播作业流程与机械。土壤墒情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条件下采用水稻秸秆切碎匀铺、深旋(耕翻)、旋/耙、种肥一体条播+盖籽+镇压+开沟、封闭化除的作业流程,可用中、大型多功能播种机械;土壤偏湿(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0%~85%)条件下采用水稻秸秆切碎匀铺、深旋、种肥一体条播+盖籽+轻压+开沟、封闭化除的作业流程,可用中型多功能播种机械;土壤过湿(土壤相对含水量≥85%)条件下采用水稻秸秆切碎匀铺、旋耕灭茬+施肥+条(撒)播+盖籽、因墒适时镇压、开沟、化除的作业流程,可用小型播种机械,能实现较高的籽粒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经济效益,且籽粒品质也较好。
本区域大面积生产中长江以南地区11月上旬、长江以北地区10月25日~11月5日播种,基本苗12~16万/亩,能实现产量500 公斤/亩以上。迟于播种适期,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1天,基本苗增0.5万/亩,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晚播独秆栽培基本苗最多不超过25万/亩)。

Image

机械条播(种肥条施+盖籽+轻压+开沟一体化)

2、肥料控量高效运筹技术

根据实施地点土壤类型、地力水平、小麦品种类型及其产量水平等,合理确定Stanford方程中的麦田土壤当季供肥量、目标产量需肥量、肥料当季利用率三个参数的合理值,计算小麦目标产量施肥量,合理确定氮、磷、钾配比,构建小麦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正常条件下,中、强筋小麦产量目标500公斤/亩左右、品质达标,施氮量控制在1415公斤/亩,N:P2O5:k2O采用1:0.5:0.5的比例配合施用磷、钾肥;弱筋小麦产量目标400公斤/亩左右、品质达标,施氮量控制在12~14公斤/亩,N:P2O5:k2O采用1:0.4:0.4的比例配合施用磷、钾肥。
根据农田季节性供肥规律和小麦养分吸收特性,合理调整小麦肥料运筹比例,降低前期基蘖肥比例,增加后期拔节孕穗肥比例,提高肥料利用率。中、强筋小麦氮肥运筹基追比控制在5:5,以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为宜, 3/0~4/0叶期视群体大小和地力水平及时施壮蘖肥;倒3叶看苗施好拔节肥,剑叶抽出期施好孕穗肥。磷、钾肥的基肥:追肥比例为5:5,追肥在拨节期施用,推荐施用多元高效复合肥。弱筋小麦氮肥运筹基追比控制在7:3,以基肥:壮蘖肥:拔节肥=7:1:2为宜;磷、钾肥的基肥:追肥比例为5:5,可在拨节期施用多元高效复合肥。
推介缓释(混)肥二次机械施用节本增效技术,等量条件下,建议采用硫包膜缓释肥分为60%基肥+40%返青肥(机械抛撒施或条施)施用,群体易优化,产量水平提高;且减少了施肥次数,降低了人工施肥成本,经济效益得到提升;或减量(纯量)15%条件下能实现稳产增效、生态安全。
3、病虫草害综合化保技术
在选用综合抗性好品种的基础上,推广应用以麦作丰产、优质、保健栽培为基础,结合农业防治,坚持病虫害防治指标、科学使用农药、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制作用的麦作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体系,在农药使用种类、使用浓度、时间、残留量方面按照《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保证产品安全性。
化学除草要求“一封一杀”(播后药剂封闭、冬前化学除草),春季田间杂草多时再补除(一封一杀一补)。纹枯病防治的关键时间是在拔节期;白粉病防治的关键时间是在拔节期至开花期;赤霉病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是在小麦开花期,要坚持“适期防治、见花施药”。
药剂选择上应注意选择高效药剂,加大新型、低毒药剂及其复配制剂的推广应用力度,并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延缓抗药性产生;同时药剂配置上可病虫害兼顾,减少施药次数与用工量。
在传统人力植保机械应用基础上,推广统防统治和专业化防治服务,加大悬挂式、牵引式、自走式喷杆喷药机等植保机械的应用力度;推广无人机飞防植保技术,提高喷药效率与效果。

Image

封闭化除

(二)配套技术

1优质品种选用技术
根据种植区域的生态条件、市场需求选择适合各地推广应用的优质小麦品种,其中沿江和沿海的沙土和高沙土地区以综合抗性好、产量水平高的弱筋小麦品种为主,搭配种植红皮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品种;其它地区选择配麦质量高、综合抗性好、产量水平高的中筋小麦品种,部分区域可选用市场需要的强筋小麦品种。
2、秸秆深埋还田精种技术
推广秸秆碎草匀铺深埋还田,要求适时断水(水稻收获前7~10天及时断水,为小麦播种创造好的墒情)、碎草匀铺(水稻收获时将秸秆切碎为5~8厘米的小段,收获时利用机械将稻草抛撒均匀平铺于地表)、深埋稻草(深耕25厘米或深旋12~15厘米,防止稻草富集于播种层)、机械匀播(实现播深适宜、深浅一致、出苗均匀、苗量合理)、适墒镇压(播种前后或冬前根据土壤墒情适时镇压)。播种时根据土壤墒情调节播种深度,墒情好控制在2~3厘米,土壤偏旱播深调节为3~4厘米,行距20~25厘米
3、适时灌排防旱降渍技术
因区域、小麦生育期、天气状况采用合理的灌排方式,排水降湿,实现节水节本高效。
①配套沟系。重点在播种前后机械开好田间三沟(竖沟、横沟、腰沟)和田外三沟(隔水沟、农排沟、排降沟),做好内外“三沟”配套,确保能灌能排。
②精播镇压。水稻收获后及时精细整地,机械匀播,防止烂耕烂种。播后、冬季和早春返青期,根据土壤墒情、苗情、天气等适时适度镇压,提墒保墒,护根健苗。
③清沟理墒。冬季和早春及时清沟理墒、疏通田内外沟系,保证排水畅通,要做到雨止田干、沟无积水。冬春干旱少雨时可及时沟灌洇水,保证蘖、根、穗、花正常分化发育。
4、综合抗逆促壮防早衰技术
调整播期播量和进行种子处理以减轻病害、冻害、倒伏等发生的机率;根据逆境发生特点选用适宜的缓解或补救技术;因品种类型合理化调增粒增重。
重点做好以下几个环节:①提前制定抗灾应变技术措施预案,灾害发生时,及时准确地落实应对措施。②推广种子处理,提高植株自身抗逆能力。③科学调整播种期播种量,减少因小麦过早播种、生育进程过于提前发生的冻害,以及群体过大、旺长带来的倒伏风险。④在播种时可采用生长延缓剂如多效唑、矮苗壮等拌种或苗期喷施,中期注意应用镇压、喷施生长延缓剂等措施,有效地防御冻害、倒伏等。⑤后期注意“一喷三防”措施的应用,预防高温逼熟,增重防早衰。⑥适时收获,防止烂麦场和穗发芽

出苗期

Image
Image

生长中期

成熟期

Image
三、推广应用提示
(一)适宜区域
长流中下游稻茬小麦种植地区,包括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湖北、河南南部稻茬小麦种植区。
(二)注意事项
1、提倡水稻田开沟并注意控制好最后灌水时间,为小麦耕作播种创造好的墒情条件。要突出强化水稻成熟即收的意识,家庭农场、种田大户因受晒干或烘干条件的制约常常影响收获进度与播种进度,尤其要注意早作预案,以加快收割与播种进度。
2、应注意根据水稻腾茬早晚、土壤质地、墒情状况、农机具配套等情况,选择适宜的播种作业程序。
3、在秸秆还田量较大、地表过松过软时,播种机自带镇压轮常难以达到理想的镇压效果,可在播种前墒情适宜时用专用镇压机压实播种层后再播种,提高播深均匀度;也可在播种后一周内,墒情适宜时用专用镇压机具进行播后镇压,使耕层紧密,以利于提高出苗率,促进全苗、齐苗。秋冬季及早春可根据土壤疏松程度及苗情、墒情进行镇压,但拔节后不能再镇压。
(三)技术依托单位
1、扬州大学
联系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文汇东路48号,扬州大学农学院       
联 系 人:朱新开、郭文善       
电话联系:0514-87979300
电子邮箱:xkzhu@yzu.edu.cn;guows@yzu.edu.cn
2、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 系 人:王龙俊、束林华          
电话联系:025-86263333
电子邮箱:wlongjun@163.com;slh8088@163.com
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联系地址:北京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联 系 人:梁健                     
电话联系:13240920099
电子邮箱:liangjian@agri.gov.cn

II 稻茬小麦精控机械条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一)基本情况

我国稻茬小麦播种面积7000多万亩。不同于旱作小麦生产区,稻茬小麦区域降雨较为丰富,小麦生产很少受水资源不足的制约,增产空间很大。但稻茬土壤质地粘重,土壤略干或偏湿均会严重降低土壤耕作质量,宜耕期短。而且稻茬小麦种植区域,在秋末冬初降雨偏多,易导致土壤湿烂,土地耕整难度很大。此外,在南方粳稻种植区域,粳稻生育期偏长,水稻收获至小麦播种之间的空闲期很短,几乎没有土地耕整时间。同时,水稻秸秆量大,秸秆还田质量差。上述因素导致稻茬小麦难以适期适墒播种,加上常规播种机排种均匀性差、控制精度低、入土深浅不一,导致稻茬小麦播种质量差、成苗差、壮苗难。麦农大多通过增加播种量、烂耕烂种、抢茬撒播,通过弱苗、大群体弥补播种质量的不足。此外,生产中还会通过加大底肥用量,以弥补麦苗质量与播期偏迟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提高了稻茬小麦生产成本,成为制约稻茬小麦高产及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提升的主要技术障碍。
该技术依托新型小麦格栅式精控播种施肥一体机,通过自主研发的格栅式排种排肥器和数控电机实现精控精量均匀排种、排肥;配合研制的压沟轮开沟器,实现稻秸旋/翻耕还田整地或稻茬地表匀铺免耕条件下,形成开沟深度、底沟宽度均匀的播种沟,结合精控排种机构,将种子匀铺于3cm左右条状播种沟底,实现不同土壤墒情、不同土壤耕整条件下,稻茬小麦播种深浅一致,均匀度高。此外,该机具还具有同步精控施肥功能,将基肥播前均匀条施于播种条带,实现种肥同带分布。在此基础上,配套播后镇压、高效施肥、绿色综合防控等技术,形成了稻茬小麦精控机械条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现了稻茬小麦高质量节种减肥增产增效。核心技术专利如下:
1、一种小麦全自动电控精确定量播种机(专利号ZL201720287136.4)
2、稻麦播种压沟器(专利号201822250591.4)
3、数字式电控排种排肥装置(专利号201822254228.X)
4、一种新型稻麦播种施肥箱(专利号201922245344.X)
5、一种新型稻麦播种压沟装置(专利号201922245342.0)
6、一种精确定量播种施肥免耕一体机(专利号:201922245356.2)

Image

Image

播种机实物图

(二)示范推广
 该技术于2018年至21年20在江苏省金坛区、句容市等推广应用,已累计应用面积达60000亩以上。并在姜堰、吴江、张家港等县市示范,展示较好的广适性,播种质量高,丰产效果好。

Image

部分示范田块

(三)提质增效
依托长期大田试验的结果,结合2018至21年20示范区的跟踪调查,综合效果如下:
高产:产量较常规种植增产8%以上。
高效:减种20%,减肥5%-10%,氮肥利用率提高10%左右,亩增效益100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一)核心技术
精控播种与施肥技术:依据小麦生产目标产量,适期播种用种量7.510 公斤/亩,施氮量为1416公斤/亩,氮肥运筹用基肥40%、拔节孕穗肥60%,磷、钾肥均按50%基肥和50%拔节肥施用。依托新型小麦格栅式精控播种机,解决小麦施肥粗放、肥料利用效率低、播种无法精确定量和播种质量差的问题,同时实现施肥播种高效一体化实施。

Image

播种技术原理图

Image

播种作业图

(二)配套技术

1、秸秆还田与高效耕整
稻秆留低茬,长度在35厘米,粉碎匀铺。如墒情适宜,稻秆1215厘米深旋耕全量还田。如土壤较为湿烂,则直接板茬播种,该技术提供的播种机能满足较好地播种质量要求。
2、播后镇压
播种机自带镇压提高出苗质量、根据土壤墒情和苗情酌情开展冬前镇压抗逆和春后镇压防倒。
3、绿色植保综合防控技术
采用高效植保机械、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药剂喷施以及一喷综防等技术,实现高效精准机械化绿色植保综合防控技术。

Image

出苗期图

三、推广应用提示
(一)适宜区域

本技术适于南方稻茬小麦种植区域。

(二)注意事项
该技术核心配套机械为小麦格栅式精控播种机,前茬水稻收获适当留低茬,秸秆粉碎匀铺更能发挥本技术的优势;播种出苗质量和基肥利用效率较高,播量较常规减量15%~20%,基肥较常规减量5%-10%,具体播量与基肥用量根据田块土壤肥力、耕整质量、土壤墒情等酌情调整。

(三)技术依托单位

1、南京农业大学
联系地址:南京市卫岗1号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联系人:姜东、蔡剑
电话联系:13815874922、13915971660
电子邮箱:jiangd@njau.edu.cn, caijiang@njau.edu.cn
2、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 系 人:王龙俊、束林华          
电话联系:025-86263333
电子邮箱:wlongjun@163.com;slh8088@163.com

III 小麦绿色化控防倒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1、技术研发推广背景

小麦是我国的主粮作物,每年种植面积在3.44亿亩次左右,其生产安全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巨大。随着生产投入的增加,小麦产量水平逐年提高,但是倒伏风险也随之增加。小麦倒伏不仅带来产量的下降,同时给收割带来不便,出现霉病粒、穗芽等,严重制约着产量、品质和效益提升。目前,倒伏已成为小麦稳产提质增效的主要障碍因子。
国内外研究显示,小麦倒伏与高产是一对动态的矛盾共同体。以往所有的增产措施均以增加倒伏风险为代价,一些原来十分有效的防倒措施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显得能力不足。引起倒伏的成因很多,如品种本身抗倒能力弱、种植密度大、施氮量高及阴雨天气等,而天气则是引发倒伏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除选用抗倒品种和其他常规栽培措施外,国内外防控倒伏的措施还是以化学防控手段为主。以往的化控防倒思路是以控为主;在小麦拔节前期使用植物生长抑制剂(如多效唑),通过缩短基部节间、矮化植株,增强抗倒能力。由于小麦基部节间伸长与穗子的生长发育具有同生关系,所以拔节期化控抑制基部节间伸长防倒伏会造成穗粒数减少,存在未出现突发灾害性天气而没有倒伏发生下存在一定减产的风险。而且,生产实际中存在农民盲目使用化控产品,对农业生态环境也带来压力。
因此,如何真正做到预防小麦倒伏与高产稳产绿色高效的有机统一成为了生产和理论上急需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团队从2000年开始小麦绿色化调增产预防倒伏发生的技术研究,于2016年完成绿色化调产品的创制,并创建小麦增产防倒的化学调控技术体系,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应用转化创新”的有机结合,为小麦的稳产高效绿色种植及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2、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
显著预防小麦倒伏的发生,使小麦抗倒能力增强90%以上;增加小麦产量,产量增加5%以上,使小麦的防倒与增产达到有效统一。
3、专利范围及使用情况
发明专利:一种禾本科作物增产抗倒伏制剂及制备及应用方法(ZL200910031312.8),根据该专利的研发成果,江苏山川科技有限公司已经生产并推广小麦预防倒伏产品——穗伴侣®(原名爱久乐)调理剂。
实用专利:禾本科作物茎秆抗折力快速测定装置(ZL201821347844.3)。现在该专利没有转化应用。
以该项技术为核心成果申报中华农业科技奖,获得2020-21年20度三等奖(稻麦绿色防倒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及应用);以该项技术为核心技术申报第八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荣获一等奖(江苏稻麦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二)示范推广

        该项技术已经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小麦产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2018-2019年在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省示范应用累计0.6亿亩次,在江苏,该项技术及其物化产品被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列为江苏省粮食作物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推荐名录,被省农垦系统列为小麦防倒增产主要技术措施。

(三)提质增效
本技术使小麦倒伏下降90%以上,综合成本下降24.7%,确保在未发生倒伏时仍有显著增产效果,小麦分别平均增产7.01%;在有倒伏性天气发生下,小麦减损23.0%。晚播稻茬麦用种量减少10公斤/亩,肥料减施5公斤/,农药少用1公斤/,节约人工20元/亩,综合成本下降24.7%。同时,小麦原粮品质得到较大提升,小麦容重增加8.1g/L、出粉率增加0.7%,为小麦的稳产高效绿色种植及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二、技术要点
(一)核心技术
1、小麦苗期化控技术
小麦基本苗超过40万/亩、越冬期茎蘖数超过80万/亩的麦田就有倒伏的风险,因此在小麦拔节前期可以喷施多效唑或烯效唑进行控旺促壮,一般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6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施于小麦叶面,或者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5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施于小麦叶面。
2、小麦生长中后期化控技术
拔节期基部第二节间长度超过3厘米的小麦就有倒伏风险,同时小麦生长后期群体过大、小麦植株过高也有倒伏的风险。为了避免延缓生长或抑制生长的调理剂对小麦穗分化、发育的影响,一般在小麦拔节前期不进行化调控旺促壮,可以在小麦始穗期用穗伴侣®(原名爱久乐)调理剂进行化学调控,降低株高和重心高度,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功能叶光合作用,增强小麦茎秆韧性预防倒伏发生,一般每亩小麦用穗伴侣®(原名爱久乐调理剂10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施小麦叶面即可。

Image

Image

新沂稻麦示范基地示范效果

(二)配套技术
1、选择抗倒能力强的小麦品种
根据小麦审定公告,选择抗倒能力强的品种,提高小麦抗倒能力,预防小麦倒伏的发生。2、秸秆深埋还田精种技术。
2、培育壮苗技术
播种质量并配以适宜密度是小麦实现高产优质的重要保证。培育壮苗是小麦抗逆增产的前提保障。半冬性小麦品种播期在10月115日,半冬偏春性品种在10月1025日,1216万/亩基本苗能实现亩产600公斤以上。迟于播种期,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一天增0.5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晚播独秆栽培的田块基本苗不超过35万)。播种前要用合适的小麦拌种剂进行拌种。
3、肥水科学管理技术
小麦产量目标600公斤/亩以上中强筋小麦,适宜的施氮量为1620公斤/亩、拔节孕穗肥施用比例40%以上,N:P2O5:K2O为1:0.6~0.8:0.6~0.8;根据气温、土壤墒情、苗情等情况酌情灌水,重点在小麦孕穗期灌好孕穗水,以“跑马水”为好,不可漫灌。
4、病虫害防治技术
根据田间病虫害测报,及时进行小麦病虫害防治。
三、推广应用提示

(一)适宜区域

全国小麦产区,尤其是易发生倒伏的小麦产区。

(二)注意事项

1、小麦适期适墒播种,不可烂耕烂种。

2、根据小麦病虫草害发生规律,结合植保部门的病虫草害测报数据,及时做好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

3、小麦拔节前期切忌多效唑或烯效唑用量过大,同时在小麦拔节期不可喷施多效唑或烯效唑,避免影响小麦穗分化。

4、小麦增产防倒调理剂——穗伴侣®(原名爱久乐)在稻麦上应用量不超过150ml/亩,以防产生药害。小麦始穗期喷施穗伴侣®(原名爱久乐)后遇雨及时补喷,用量减半。

(三)技术依托单位

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海北路104号
邮政编码:223001
联 系 人:顾大路、杜小凤、文廷刚、杨文飞、王伟中
电话联系:0517-8353218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