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风玉露的秋天

 书柜茶室 2022-09-16 发布于上海

今年的秋天终于姗姗而来了。在上海虽然一年的四季不那么金风玉露明显了,但秋季还是容易让人记住的。因为刚熬过了炎热的夏天,终于迎来了凉爽的秋天,人们总会津津乐道,那会轻易忘却呢?  在学校中读过峻青的散文《秋色赋》,作者对他的山东老家情有独钟,秋天收获的情景,喜滋滋地跃然纸上。什么大金帅苹果金光闪闪,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似的红果;什么葡萄绚丽多彩,晶莹透明,红玫瑰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象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而后我对秋天就特别在意。秋天确实是丰收的季节,五谷丰登,果实累累。而且气候宜人,秋高气爽,风日晴和。不像春天会有点“喉嘶”。秋天的景色风姿绰约,很多植物都是精神饱满大肆开放。像丹桂飘香十里香,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茶相对阿谁载,满园花菊郁金黄。

这样的季节出去走走心情是无比的爽朗。而古人却对秋天大都报有萧瑟心态,他们的笔下秋天总是显得悲凉冷漠。为何怎样?我想一方面当时历史局限,无法开展旅游业,生活枯味,使他们不喜欢赏花看景。一直到明代徐霞客才走出了旅游大道。

另一方面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大凡古代诗人都曾做过官,由于开明皇帝少,使得做官之人抱负难以施展,如要提出什么革新之举,立被谪职流放。故使他们心情也因为屡屡被贬郁闷异常,他们借秋天来的发泄悲秋之怨、吟叹恨秋之声。如大家熟知欧阳修的《秋色赋》就是写的一种悲秋的意境。 当时作者曾被朝廷重用,但又几次遭貶。仕途上不得意,使他心灰意冷。

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于是逐渐淡于名利。这样的情绪和秋季气息正相统一,触物伤情,有感而发。  散文所描写的那种“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凄凉景色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文章结尾处欧阳修却写出了“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这就为自己解了包袱,还了自己一个释然。他根据官场经验,告诫人们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了解人和社会的关系。这就是“一叶知秋”的道理。       

秋在古代被称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这是受当时封建意识的禁锢所引发的。如秋后算账,秋后问斩就是当时的产物。从《黄帝内经》到《孔孟之道》都表明秋天可以动刑杀戒。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节。至此秋天被蒙上了阴影。古代多以秋天治兵,“沙场秋点兵”。所以秋又有战争的象征,意味着秋天有悲凉肃杀死亡之气。真是'’多事之秋’’。古代文人墨客因受时代的局限和传统人生观、世界观的束缚,因秋而生悲的伤感情绪是必然的。

现代诗人作家对秋天则格外青睐,倍加喜爱。特别对北京的秋天很是赞赏。郁达夫说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鲁迅说北京秋天的月,无论是瘦弱的,还是丰满的,总是最明亮的。

林语堂说北京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

老舍说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秋天一定要住北平。三毛说秋天的什刹海安静祥和。

北京秋天是够美的,难怪这么多文化名人为其歌颂。秋天的季节是一年中最惬意的时节。这样的季节约伴朋友和家人到北京香山看满山红透的枫叶;到黄山光明顶领略松涛的呼喊:到九寨沟欣赏秋天的童话;到厦门听海浪撞击岩石的声音。这该是人生最美妙的旋律了。

 

秋风吹黄了夏日的绿叶,带来了秋天的爽朗,秋去秋来,生命轮回。但愿我们的生命在四季中有序健康的旋转。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象征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