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百练:崔宏

 一中大语文 2022-09-16 发布于福建

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宏少有隽才,号曰冀州神童。苻融之牧冀州,虚心礼敬。拜阳平公侍郎、领冀州从事。出总庶事,入为宾友,众务修理,处断无滞。苻坚闻之,征为太子舍人。辞以母疾,不就。左迁著作佐郎。太原郝轩名知人,称宏有王佐之材,近代所未有也。坚亡,避难齐鲁间,为丁零翟钊及晋叛将张愿所留。郝轩叹曰:“斯人也,遇斯时,不因扶摇之势,而与鴳雀飞沈,岂不惜哉!”

仕慕容垂,为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所历著称。立身雅正,虽在兵乱,独厉志笃学,不以资产为意,妻子不免饥寒。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弃郡走海滨。帝素闻其名,遣求。及至,以为黄门侍郎。与张对总机要,创制度。及帝幸邺,历问故事。宏应对若流,帝善之。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迁吏部尚书。时命有司制官爵,撰朝仪,协音乐,定律令,申科禁,宏总而裁之,以为永式。及置八部大夫,以拟八坐。宏通署三十六曹,如令、仆统事。深被信任,势倾朝廷。约俭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帝闻,益重之,厚加馈赐。时人亦或讥其过约,而宏居之愈甚。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宏陈古人制作之体,及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未尝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苟容。及道武季年,大臣多

犯威怒,宏独无谴者,由于此也。道武崩,明元未即位,清河王绍因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赐朝士。宏独不受绍财,长孙嵩以下咸愧焉。诏遣使者循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宏与宜都公穆观等案之。帝称其平当。又诏宏与长孙嵩等朝堂决刑狱。泰常三年夏,宏病笃,帝遣侍中穆观就受遗言,侍臣问疾,一夜数返。卒,追赠司空,谥文贞公。丧礼一依安城王叔孙俊故事。诏群臣及附国渠帅皆会葬,自亲王以外,尽命拜送。子浩袭。太和中,孝文追录先朝功臣,以宏配飨庙廷。

(选自《北史·列传第九》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B.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C.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D.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舍人初设于秦朝,自汉始,会选择德行高尚之人任此职,目的是让其陪伴太子,以其高尚的修养品行影响太子。

B.是古代计时法中的十二时之一,即申时,指午后三时至五时;《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的“黄昏”即与申时紧相连。

C.谥号一般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文中的文贞公、孝文、道武、明元等都是美谥。

D.配飨是指帝王祭天时以先祖配祭,文中指将崔宏在太庙配祭。《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指用酒食款待,与此处的“飨”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宏富有才干,处事果断。他从小就才智过人,苻融曾虚心向他请教,苻坚亦知其才干,郝轩赞其能佐助帝王。他处置事务,毫不拖延。

B.崔宏立身正派,一心向学。他后来出仕于慕容垂,先后历任要职,皆得好评。他虽然身处兵荒马乱之时,但仍然坚定信念,踏实学习。

C.崔宏处事公平,裁决适当。他总管裁定诸多事务;视察郡国,纠正不法行事,审定公允;刑罚狱讼,判决合理,深得武帝信任。

D.崔宏约俭自居,无意资产。他家徒四壁,动乱年代,妻子儿女不免挨饿受冻;外出无车,步行上朝;母亲年事已高,奉养亦无多样食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弃郡走海滨。帝素闻其名,遣求。

(2)诏群臣及附国渠帅皆会葬,自亲王以外,尽命拜送。

5.崔宏深受道武帝器重,除了政治才能之外,还有哪些原因?请简要说明。(3分)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太祖幸邺/及车驾还京师/次于恒岭/太祖亲登山顶/抚尉新民/适遇玄伯扶老母登岭/太祖嘉之/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B.太祖幸邺/及车驾还京师/次于恒岭/太祖亲登山顶抚尉/新民适遇玄伯扶老母登岭/太祖嘉之/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C.太祖幸邺及车驾/还京师/次于恒岭/太祖亲登山顶/抚尉新民/适遇玄伯扶老母登岭/太祖嘉之/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D.太祖幸邺/及车驾还京师/次于恒岭/太祖亲登山顶抚尉/新民适遇玄伯扶老母登岭/太祖嘉之/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官职调动可用“迁”,“左迁”指贬官、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B.太祖,文中指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立的名号。

C.古代“郡”和“国”都是诸侯王的封地,所以二者并称,也用来泛称地方行政区域。

D.赠,文中指追赠。古代皇帝常为去世的官员及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玄伯学识渊博。他对古今旧事、帝王制度、治理社会的规则和古人制礼作乐的本意,以及明君贤臣,历代兴衰的原因都能够陈述。

B.崔玄伯受人信任。太祖、太宗都有事就向他询问,叫他巡视各个郡国,纠察不依法度的郡守县令,还让他坐在朝堂,决断刑罚。

C.崔玄伯不贪钱财。太祖逝世时,清河王元绍听说人心不稳就拿出大量财物赏给朝廷官员,但玄伯不接受,太宗即位后为此赏赐了他。

D.崔玄伯生活节俭。虽然他身居高位,但生活很节俭,家里没什么财产,出门、上朝都无车子,有人认为他过度节约,而他却更加节约。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太祖征慕容宝,次于常山,玄伯弃郡,东走海滨

②今犯者已多,不可悉诛,朕欲大赦以纾之,卿以为何如?

【参考答案】

1.(3分)C

2.(3分)B解析:“黄昏“指晚七时至九时。

3.(3分)C解析:“视察郡国,纠正不法行事”的是使者崔宏负责审理;另外,此事以及判决狱讼是在道武帝去世后。

4.(8分)(1)(4分)道武帝攻打慕容宝时,兵至常山。崔宏离开郡城逃到海边。道武帝早就听说他的名声,派使者寻找。

评分参考:“征、次、走、素“各1分

(2)(4分)诏令群臣和附属国的主帅们都参加葬礼,除亲王以外,全部让他们拜送。

评分参考:“诏、渠、会、尽”各1分

5.(3分)①崔宏回答道武帝询问的古代制定的体制以及历代兴废的原因等问题,很符合皇帝的心意。②他从未强行进谏触怒皇帝,也从不阿谀奉承以取宠。③自我约束,生活俭朴。

评分参考: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A “及”的意思是“等到”一般用于句首,排除C;“抚尉新民”为动宾结构,前后停顿,排除BD;故选:A。

译文为:太祖前往邺城,等到太祖回京城,停驻在恒岭。太祖亲自登上山顶,安抚慰问新归附的人,恰巧遇上玄伯扶老母登山岭,太祖嘉许他,于是诏令所有不能自己进见的迁徙民众,赐给车辆耕牛。

7.C“都是诸侯王的封地”错误,古代,“郡”不是诸侯王的封地,“国”在有些朝代是诸侯王的封地。

8.B“叫他巡视各个郡国,纠察不依法度的郡守县令”错误,文中有“诏遣使者巡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伯按之”的信息,说明他没有去纠察不依法度的郡守县令,而是检查使者的情况。并且让他“巡视,坐朝 堂,决刑狱”的只有太宗。

9.

①“征”,征讨;“次”,停驻;“东”,向东。

译文为:太祖征讨慕容宝,停驻在常山,玄伯放弃郡城,向东逃到海边。

②“诛”,杀死;“纾”,赦免;“何如”,怎么样。

译文为:现在犯罪的人已经很多,不可能全部杀死,我想大赦来赦免他们,你认为怎么样?


断句技巧:1.读全文:拿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通读,弄清文段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达了什么内容,力求对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内容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地方,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2.寻找比较明显的文言标志断:(1)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句末语气词:“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3)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3.注意文言特点,固定句式和和修辞:比如古文中固定格式,对比、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可以参考一些固定格式如:者…也,以…为…,因…故,无乃…乎,得无…乎,为…所…,见…于…等等。

【参考译文】

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崔宏从小就才智过人,被称为冀州神童。苻融任冀州牧时,虚心向他请教,十分尊敬。任命他为阳平公侍郎,兼任冀州从事。对外总理日常事务,入内视为宾客密友,他对各种事务的处置,果断毫不拖延。苻坚知道他的才干,征召为太子舍人。他以母亲有病为由,不肯就任。降为著作佐郎。太原人郝轩是个以知人而闻名的人,他称赞崔宏有佐助帝王的才能,近代以来从未有过。苻坚败亡之后,他避乱于齐鲁之间,被丁零的翟钊和晋朝叛将张愿所挽留。郝轩叹息着说:“这个人啊,遇到这样的时机,不趁此扶摇直上,却跟燕雀一起升降,岂不可惜!”

后出仕于慕容垂,任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在所担任的职务上都得到好评。他立身正派,虽处在兵荒马乱的时候,仍坚定信念,一心学习,不把资产放在心上,妻子儿女也免不了受饥寒之苦。道武帝攻打慕容宝时,兵至常山。崔宏离开郡城逃到海边。道武帝早就听说他的名声,派使者寻找。等到找来以后,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和张兖一起总管机要大事,起草创立制度。当皇帝前往邺城时,一一询问有关过去的事情。崔宏应答如流,皇帝很赞赏他。回军时到达恒岭,皇帝亲自登上山顶,安抚新归附的人员,正遇上崔宏扶着老母亲爬上山顶,便赏赐给他耕牛和粟米。于是下令凡自己难以前行的迁徙的人,配给车辆和牛。又改任吏部尚书。当时朝廷命令有关方面确定官员的爵级,撰写朝廷礼仪,协和音乐,制定法律条令,申明处罚有关禁令由崔宏总管并最后裁定,作为永久的定式。等到设置八部大夫,如同过去的八座之官。崔宏通管三十六曹官员任命,如令、仆等统管。深受信任,势倾朝廷。但他自我约束,生活俭朴,不置产业,家里空空如也;外出没有车坐,早晨、下午都是步行上朝

。母亲年已七十,奉养也没有多样食物。皇帝知道以后,更加敬重他,厚加赏赐。当时人有的讥笑他过于节俭,而崔宏却更加自我约束。他时常被召去询问古今的旧事,帝王的制度,崔宏陈述古代制定的体制以及历代兴废的原因,很符合皇帝的心意。他从未强行进谏触怒皇帝,也从不阿谀奉承以取宠。到道武帝晚年,大臣们大多触犯皇帝的威怒,崔宏却从未受到谴责,也正是因为这点。

道武帝去世,明元帝未即位时,清河王绍因为人心不安定,便取出大量财物绢帛,赏赐朝臣们。只有崔宏不肯接受绍赐给的财物,长孙嵩以下官员们都感到惭愧。皇帝派使者们出去视察各郡国情况,检查纠正那些不依法行事的地方守宰们,让崔宏和宜都公穆观等最后审定,皇帝称赞他们做得公平适当。又下令让崔宏和长孙嵩在朝堂判决刑罚狱讼。泰常三年(418)夏天,崔宏病重,皇帝派侍中穆观前往接受遗言。侍臣们前去问病探视的,一夜之间数次往返。死后,追赠司空,谥为文贞公。丧礼完全依照安城王叔孙俊的旧例。诏令群臣和附属国的主帅们都参加葬礼,除亲王以外,全部让他们拜送。他的儿子崔浩袭爵。太和年间,孝文帝追记前朝的功臣,将崔宏在太庙配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