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武汉 | 蛇山上鲜为人知的表烈祠(今烈士祠)

 人文武汉 2022-09-16 发布于湖北

在蛇山南面,抱冰堂与龙华寺之间有一处历史建筑表烈祠(现为烈士祠),此处为何有这么一幢建筑?武汉市方志办董玉梅老师做了一番研究,“关于表烈祠的具体情况,最终在《万耀煌日记》中找到了答案。”

1930年地图上的昭忠祠

蛇山烈士祠

万耀煌日记对表烈祠如是记载:2月15日,我们廿五军军部设在武昌熊廷弼路表烈祠。为十三师产业,十三师阵亡病故官兵,以张森为首,均有主牌灵位,并刻有大碑立于大殿,四时均有致祭。大殿两侧厢房三大间为办事处,前殿为五大间,做客厅、陈列馆等用,雄伟壮丽,为武昌著名之祠堂。将校研究班之筹备处即设于此。

张森,字木荄。东乡人。少倜傥不群。学於祖父静菴,课以经、史兼及孙吴兵法。由本县高小学堂毕业,考入湖北陆军中学堂,入伍保定。保定同学要求改良教育,推为代表,政府置森於狱,旋以国会质问释出。毕业后,派往湖北陆军见习,历充排、连长。是时家赤贫,所得薪俸半寄家供菽水。旋赴川、湘,游北京,未得志。民国十三年,夏师长斗寅召,充鄂军卫队营营长兼教导队队长,深得士心。十五年,升第三团团长,夏倚重焉。屡立战功,平定宜昌各处土匪。升第四师第二旅旅长。夏在沙市通电移师后,由嘉鱼趋黄石港渡江,历英山、太湖,所至民众欢迎,义声远播。夏升军长,升第二师师长。蚌埠、徐州两役,异常出力,国府明令嘉奖。改番号为二十七军第六十六师师长。(余祖言撰《张森传》)

1928年春,率部在江苏沛县与北洋军阀孙传芳部作战时染病,就医於南京,4月19日不治身亡,年四十二。同年归葬於武昌卓刀泉庙后伏虎山北坡。

表烈祠——忠烈祠——烈士祠

万耀煌回忆张森的病逝:“三月中旬……我军则集中到徐州及沛县中间地带待命。正于此时本军发生一件极不幸的事,第六十六师长张森突患重病,随即送往徐州医院。四月初,我们进至沛县以北地区作战,因通讯不变,未获他的病情,后闻因徐州医师束手无策,遂送往南京,当他到浦口时即与世长辞了。噩耗传到时,我军正在谷亭镇激战,恐动摇军心,所以没有向官兵宣布。该师的命令,一概由参谋长李松林负责,仍以张森的名义执行,一直打到天津甚至改编的时候,都是如此。张师长虽有时会急功好利我不能苟同,但我俩多年同学,交情素厚,今他一旦溘世,我不禁放声痛哭。”(《万耀煌口述自传》第166页)

夏斗寅、万耀煌、张森这三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夏和张同乡,都是麻城东乡人,万是邻县黄冈人。张和万是多年军校同学,后来都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一期步兵科。三人都是靠着同一支部队起家、发迹的,在这个部队里,这三个人是核心之中的核心。

万耀煌与十三师渊源颇深,曾经担任十三师的师长,1931年率十三师进驻湖北,万耀煌在日记中不止一次提到表烈祠及表烈祠中进行的祭祀活动。1938年5月13日的日记:今为我旧部十三师之前身独立十四师之“反共”纪念日。前几天命军部筹备举行纪念会。今在武昌表烈祠致祭先烈。首由余主祭,并由黄续坛读祭文,陪祭者均鄂军旧时袍泽与军司令部全体官兵。

1947年6月,以湖北省主席万耀煌为首的省政府把武汉沦陷后遭到破坏的表烈祠进行重修,扩大规制,改名忠烈祠,以祭奉在武汉会战中牺牲的抗日英烈。同时,原国民党十三师的阵亡及病故将士的灵位也依然供奉在祠堂中。1947年7月7日,纪念七七事变十周年,武汉当局组织数万民众,将抗日阵亡将领灵位入忠烈祠,并举办了奉安祭典。

这座忠烈祠由牌楼、甬道、神阶、旗杆、主楼、翼楼等组成,其牌楼、主楼、翼楼均为传统的琉璃瓦斗拱飞檐风格,砖混结构。其甬道、神阶、望柱、抱鼓等,均采用了花岗石料。该建筑给人的感觉是庄严肃穆,古朴雄伟。

解放后,忠烈祠逐渐荒废;但建筑仍然存在,后来做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招待所,“黄鹄山庄”。

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中共武汉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修葺烈士祠,恢复了拆除的翼楼,整治环境,安放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抗日战争武汉会战之先烈灵位。烈士祠定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表烈祠的这段历史鲜为人知。幸运的是忠烈祠甬道、神阶及主体建筑均“原汁原味”地得以保留,这座国内祭奠抗日英烈规格最高的祠堂,得以发现并保存, 对于后人了解抗战历史具有物证的作用。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武昌蛇山烈士祠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