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79年秋,有位老人来到南京,写下了五千年来最悲痛的一首中秋诗

 lixj1028 2022-09-16 发布于天津

1279年的仲秋时节,天气虽然还不是多么的寒凉,但华夏大地上却异常的悲凉了起来,就在这时候,一位老人(其实也只有四十四岁而已)在元朝军队的重兵押解之下,来到了虎踞龙盘的南京城。

文章图片1

现在的南京古城,这已经是明代的了。(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1279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就在这一年,以儒雅的文风和发达的经济浸润了中华大地三百余年的宋帝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就在前不久,就在这位老人的注视之下,南宋王朝十万军民在中国南端的天涯海角集体蹈海,生生上演了一出沾满了血泪情怀和家国天下的壮烈悲剧。

这位老人名叫文天祥,这十万军民的壮举叫“崖山蹈海”。

文天祥此时此刻是安然祥和、异常悲壮的,故国已去,君王已逝,自己所深爱的那个国家、所殷殷关切的大宋臣民,现在都已经快要消失在元朝军队的铁蹄之下和历史的云烟之中了,自己所坚守的那个信念也已经被践踏得面目全非,那么,一切都结束吧,我文天祥虽不能以死卫国,但以死殉国还是做得到的。

文章图片2

惨烈的崖山海战旧地,现在已经是旅游区了。(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还在伶仃洋里飘荡的时候,文天祥就已经表明了必死的决心,他的《过零丁洋》也由此成为了绝命诗中的独孤求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啊,人生自古谁无死,对于文天祥这种心中只有国家和民族的民族英雄,又有什么能难倒他呢?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以阻挡呢?只要史笔丹青上能够留下一两笔,警醒一下世人就行了,而他文天祥,生死无惧!

文章图片3

第一亡国悲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视死如归的文天祥在这一年的中秋,随着元军的北归铁骑,一路被押送到了南京城下(这时候,南京应该叫建康),昔日繁华似锦的这座城,如今已充满秋风萧索之气,刺骨的寒意中,文天祥殷殷感觉到建康城内外有一丝中秋节日的韵味在缓缓漫散开来。

作为政治家的文天祥已死,他要为风雅的宋朝殉国去了;然而,作为诗人的文天祥此刻却是异常的鲜活,他很想为自己这个曾经的国家的子民们留下些什么东西。于是,迎着仲秋的满月,感受着悲凉的秋风,文天祥稍微活动了一下胳膊,长舒了一口气,用苍劲的笔力和家国天下的浩大情怀,写下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最悲惨壮烈的一首《中秋》之诗,诗曰:

不教收骨瘴江边,驱向胡沙着去鞭。

旧夺宫袍空独步,新食官饭饱孤眠。

客程恰与秋天半,人影何如月倍圆。

犹是江南佳丽地,徘徊把酒看苍天。

文章图片4

中秋不仅有快乐,还有悲壮。(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很抱歉,我通篇文章都没有用“佳节”这两个字来形容南宋末年的这一个中秋,我也确实没有丝毫理由在一位光耀了中华史近千年的老人的悲凉心境里去使用“佳节”这个词。其实您也可以看出来,1279年的中秋节虽然月亮是圆的,过节的也还是这块土地上的这群人,但那个风华绝代的王朝的离去,这一个中秋无论如何也“佳节”不起来了,尤其是在诗人文天祥心里。

文天祥的《中秋》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似乎有一点“诗圣”杜甫附身的感受,充满了凝重、慷慨、悲愤的气概,与诗圣稍微有点不同的是,文天祥的诗中的格局和气度更加有一种天下家国的磅礴大气,词语流转之间,国家、宫廷、家园和苍天都密不可分地串联在了一起,读起来越发悲恸和哀伤。

文章图片5

文天祥在零丁洋中的元军船上。(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不教收骨瘴江边,驱向胡沙着去鞭。首联诗人表达了对宋朝为国死战的忠魂的敬意和哀伤,在元朝的铁骑之下,宋朝那些视死如归的将士们就那么尸骨枕籍的散落在漳江(原名云霄溪,是福建省南部主要独流入海河流之一,文天祥曾在福建带兵抗元)边,国已破,家已亡,连个收敛尸骨的人都没有,自己倒是还活着,可是又能怎么办呢?在元兵的铁鞭马蹄之下,诗人也不得不离开江南向着塞北大漠而去,将士们,我文天祥对不住你们了。

“旧夺宫袍空独步,新食官饭饱孤眠。”颔联诗人表明了自己的现状,这时候他应该还身着南宋王朝的官服,任凭元军怎么威胁逼迫,他都不肯脱下来,要么你们直接杀了我,要么还是让我身着故国的官服,只是,一个人再强硬,也始终敌不过一群敌军的蛮力,他们不会让文天祥就是死去,他们还要把这位南朝宰相押回北方领赏,于是他们夺去了他的宋朝官服,把他软禁在了建康城中小小的一个庭院里,好在的是给了一定限度的自由。于是,这位心念旧国故都的人,缓慢地在这熟悉却又陌生的新朝建康城中的这一处小院内踱步而行,独自一人怎么也难以入眠。

文章图片6

南宋版图,文天祥的悲歌。(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客程恰与秋天半,人影何如月倍圆。”在颈联中,诗人再一次借月圆之夜表达了自己悲凉孤寂的心情,中秋是秋天的中点,我的北向塞北之途应该也是到了中端了吧,这一半又一半的月亮和羁旅之途,又怎么能够安慰我这个无国无家的人的心呢?我这个孤单的人影,怎么才能够比得上这浑圆的一轮清辉呢(此时,文天祥的独子和老母亲已经在纷乱的战火中逝去了)?苍天啊,你告诉我吧,可能!这就是已经永别无望了吧。

“犹是江南佳丽地,徘徊把酒看苍天。”到了尾联了,诗人仰望着清辉漫天的圆月,脚下是曾经的故土,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故土虽在,但统治这块土地的人却已经换了,自己所熟悉的人、所熟悉的事情,早已经变成了昨日里的回忆,都没有了!江南虽然还是那个美丽的江南,但是,江南也永远不再是那个真正的江南了。怎么办呢?我只有举着这一杯浊酒,“对影成三人,把酒问青天”了,惆怅、悲苦、孤寂、愤慨都齐刷刷地涌上了心头,中秋虽美,但再也美丽不了我的心境了啊。

文章图片7

江南虽美,但故国已非。(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纵观文天祥的《中秋》全诗,你绝对看不到一丝一毫优美的景象,这里面糅合了太多的国破家亡和亲人离散的仇恨和哀怨,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最别致、最大气、最愁闷、最视死如归的一首中秋诗歌,完全迥异于前后几千年的中秋佳节那幽静而美妙的情形,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让人感觉悲痛的一首中秋诗词了。

但我们能够由此而对这样的一首诗表示不屑吗?毕竟它有别于几乎所有时候我们对于中秋的美好愿景。当然不能,这是一个充满了浩然正气的老人(我情愿说他是一个老人,尽管他当年仅有四十四岁),他代表中中华上下五千年里最优秀的那一批人的情操,是几千几万年之后我们都必须抬头仰望的一个伟大的存在,对他和他的《中秋》之诗,我们有的只有无限的敬仰和叹为观止的壮烈悲歌,别无其他。

1279年再晚些时候,文天祥一路向北,期间他努力想办法,想以身殉国,他吞过冰、连续八天不吃不喝过,但他生命力竟是如此之顽强,苍天似乎要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能够更加恢弘伟岸地殉国。他这样的决绝和正气,就算是元朝官吏也不得不感叹:“南人中没有比得上文天祥的。”

文章图片8

元军主帅伯颜见文天祥。(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此后,文天祥被囚禁在燕京三年之久,元世祖忽必烈和他的臣属们用尽了各种方法,他们穷尽一切手段来归拢这位看起来有些儒弱的南方汉子,但是他们始终不能得逞,哪怕是元廷用他的妻子和女儿的自由来威胁他,他也丝毫不为所动,直至他的妻女被贱卖宫中为奴为婢,然后他给自己的女儿写了一封信,他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

面对这样铁骨铮铮的汉子,元廷最终还打算放了他,也算全了新朝顾念千古第一忠臣文天祥的美誉,然而,南方很快又爆发了一次起义,起义军就用了文天祥的旗号,于是,元廷终于痛下决心了,因为他们懂了,文天祥不死,南方之乱将不可平息。

1283年1月,最后的时刻终于到来,元廷决定处决文天祥,处决之前,忽必烈亲自召见了文天祥,问他有何愿望,文天祥回答道:“吾身为宋之宰辅,岂能侍奉二姓,无他,愿赐一死足矣!”

文章图片9

慷慨赴死的文天祥。(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临行前,文天祥面南而跪,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七岁。文天祥死后,其妻获准前来收尸,同行的还有江南义士10人,他们就在文天祥的遗体上,发现了又一篇附有序言的赞,曰: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当为后世千万载之哭!再怎么样,我们这个民族也要永远铭记,就在我们把酒临风享受中秋圆月美景之时,有一位千年前的老人曾以那样一种特别的方式祭奠着他的中秋节,这也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五千年最宝贵的财富。#以一杯美酒,祝万家团圆#

文章图片10

不忘记英雄的民族,才有美好的未来。(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