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润龄|故土记游

 古稀童趣 2022-09-16 发布于安徽

史润龄 

  【散文】故土记游(外一篇)

刘禹锡像

鸡笼山与香泉

霸王祠

张集初中

和县胜景荟萃:力拨山兮气盖世,项王自刎乌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刘禹锡《陃室铭》中的名句。鸡笼山老虎洞、晓山温泉、戎桥水库、章智锦烈士陵园,赭乐山(大山)卧虎、龙王山嬉戏,神奇的土地,我情有独钟。张集是我的第二故乡,工作摇篮、立业、成家、生活三十年的热土。

2016年12月24日,受邀于张集初中,有幸见到当年同事,高才新秀,拍照留影,畅叙友情,感慨万千。目睹校容,大开眼界,新颖的教学楼,学生宿舍,塑胶运动场,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室,门卫室等一应俱全。布局合理精致,绿化、亮化、美化恰到好处。

学校开设课程齐全,大力拓展教育渠道,为让农村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欣赏校貌,环境优美,整洁卫生,不变的“回”字形,面积拓展倍增,难忘的是1966年前这里是地无三尺平的荒岗坟地!尤为感动的是该校教职工,一直住在当年师生拆建破陋不堪的危房,搬砖运瓦,在这里建起的一字形坚实的平屋。到侧塘畔、独山边新建的袖珍园林赏景,进九寒冬,天高云淡,远山近水,清晰可见。前瞻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潺潺细流,游鱼不惊。穿林间,过小桥,上茅亭小憩,畅所欲言。在园林午宴,菜肴地道丰富,津津乐聊,回味无穷。西去香泉泡泡温泉,到山庄一览湖光山色,感受人间天堂之乐,谁不流连忘返!

感慨万千之余,吟诗一首:

故地重游情益深,      

故地沃土藏黄金,       

故地人文酿美酒,     

故地迎宾沐温泉; 

故地风情点点秀,

盘龙卧虎自然景,

八十不老未尽兴,

九十开外再光临。

龙腾虎啸的宝地啊,据我所知从这里启航,现在崭露头角的文人墨客、雅士、商界名流等正展翅竞飞,我乐见其成!

成就家乡美梦,誓愿祖国复兴!

 作者外孙女张娴雅是南京民族乐团青年二胡演奏家,她特地为本文配奏一首二胡曲《故乡的云》:

外一篇:    故土记游(二)

和县张集这块神奇的土地,我情有独钟。传说远古大力神铲起一锹泥土造成侧塘;向北抛去,形成大山、塔山、独山,三山连一体,状如卧虎的自然景观,与西面绵延起伏的龙王山嘻戏媲美。故事牵强,谐音实景,身临其境,我有同感,为之动情——她是我第二故乡,工作摇篮,立业,成家生活三十年的故地热土。

二O一八年四月六日,我再次受邀到张集,参加一九七八届初中毕业生举办的师生联谊会。可是大家相见不相识,鬓发飞霜,音容难辨,各自介绍后,当年情景一一再现,尴尬局面变得活跃热烈起来。会场谈笑风生,其乐融融,激情瞬间,纷纷摄入镜头。

一九八四年我在张集任教,走访学生,因材施教,人文地理了如指掌。环顾四周远眺,峥嵘岁月如重播视频进入眼帘:火红的大跃进“水翻龙王山”浇灌沃土;晒黑皮肤,手磨老茧,在侧塘学农、支农;摸爬滚打,不叫苦累,带领学生学军,在独山演练抢夺制高点;与综合厂职工学用《毛选》,走与工农兵相结合道路,铸造一颗红心。几十年后的今天,我能如数家珍道出,贵在正对历史,兼收并蓄。

当年教师学历不高,但都敬业,与时俱进。学生毕业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继续高升无几,大多自谋职业,各显神通。行行出状元,佼佼者打拼成年富力强的中流砥柱,验证“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古训。联谊会开得好,倡导,组织分工井井有条,实施精细,周到,一天议程丰富多彩,百余人共进两顿美餐盛宴,分分钟都在欢乐中度过,临别老师们还接受了赠礼,护送,情深意切,我由衷感佩,终身难忘。

改革开放四十年,祖国变化翻天覆地,张集亦日新月异,走进社区,见居民喜形于色,整洁的水泥小道,家家户户窗明几净,优雅的院落,宁静的住所,令人叹为观止。便民小店应有尽有,北头“梨苑”苏杭特色,是休闲赏心悦目的好去处。矗立东岗上崭新校容校貌均为一流的初中,正是张集打出的一张名片。

龙腾虎啸的宝地啊,张集人为她自豪。从这里启航,当今崭露头角的文人、墨客、雅士、高座、商界名流展翅竞飞,鹏程万里,我乐听佳讯。

成就家乡美梦,誓愿祖国复兴!

史润龄写于2018.05

作者与女儿在一起

作者简介

八十六岁的作者

史润龄,(1936年~)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镇人,  中共党员。1954年当涂师范毕业后支援和县教育事业,1984年由和县调回故乡马鞍山,先后在七中、二十二中学教导处工作,工作44年,1998年光荣退休。

【图文编辑】老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