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不错。笔者曾听苗寨里的一位老阿公讲,吕洞山原是天上的仙山,盘古开天的时候,苗族的首领悄悄把吕洞山从天上搬下人间。从此,天上少了一座仙山,苗乡多了一座圣山。 吕洞山原来是从天上搬下来的,怪不得那么的雄奇和壮美。 落入保靖南部的吕洞山,在保靖、花垣、吉首、古丈的交界处,隆起一刃刃山脉,蹬出一槽槽峡谷,放纵一条条河流。其间,处处撒播的山峰、绝壁、台地和平坝,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接着,再穿几个洞,再挂几条瀑,再傍层层叠叠的梯田、黑压压的村寨和绿油油的茶园,更显得容光焕发、神采飞扬了。再接着,放飞一首首苗歌,敲响一阵阵苗鼓,走出一队队苗族姑娘,引来一群群苗族小伙子。至此,吕洞山,谁能不醉?谁不着迷? ![]() 武陵出奇山 神话传千年 云贵高原东边,武陵山脉深处,山峰矗立,无以计数,峡谷纵横,难以理清。这里有令人不敢相信的美景,不可想象的风情,以及生生不息的苗族人。 如果能在这片土地上拥有自己小小的位子,就已实属不易了。如果想要在数不清的山头中脱颕而出,受群山尊崇,群峰朝拜,那就非比寻常了。 吕洞山,就是一座非比寻常的山。它是上苍的杰作,大地的传奇,苗族人心中的“苗祖圣山”。 两条南北走向的山脉正心驰神往奔向远方,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岭无缘无故横插过来,平平淡淡的山梁上陡然凸起一堵绝壁,像一颗巨大的头颅直插云天。这颗头颅由三把宝剑合在一起,刚好并成一个“山”字,难道仓颉造字的时候,来过吕洞山么,否则,他怎能造出那么像吕洞山形状的“山”字,让子孙后代读写不停。这颗头颅上还长有一双亮堂堂的眼睛,一大一小竖起来穿透坚硬的绝壁,正好把“吕”字向左推倒了九十度。因为山崖上穿通两个洞,洞又生得像半倒的“吕”字,人们就顺口叫它“吕洞山”。 穿通一个洞的悬崖,天底下容易看到;穿通两个洞的悬崖,除了吕洞山,再没听说过。不知什么原因,吕洞山的眼睛是竖着的,那一大一小的模样,看起来总有点高深莫测的样子,莫非是在思考着古往今来的重大命题么。这双眼,把辽阔江山尽收眼底,让冰冷的崖壁有了生命的温度;这双眼,让远徙的苗族人,时时沉浸在故乡的目光里;这双眼,是苍天的恩赐,大地的馈赠,苗乡的福气。 上苍在造吕洞山的时候,就已考虑给它配一个伴,莫让它孤悬于天地之间;于是,在它的西侧又造了一座山,为了让这座山看起来更秀丽、更端庄,天神不断地往山上添石加土,不知不觉把它垒得比吕洞山还高出一个额头。不管从哪个方向看,这两座山始终相偎相依,形影不离。苗族人传说,这两座山是他们的祖公祖婆化成的,吕洞山上的两个洞,是他们的祖公在保护祖婆的时候,被敌人射穿了两箭,倒在祖婆的怀中;从此化为山,生生世世永不分开。于是,东侧的吕洞山成了他们的祖公山,西侧的山成了他们的祖婆山。在祖公山和祖婆山的守护下,苗族的子孙后代长河奔涌、延绵不绝。 吕洞山的美无处不在。龙虎、格入、龙潭、矮坡等山脉,是吕洞山舞动的一只只衣袖;大峰冲、夯沙河、金落河、黄金河等峡谷,是吕洞山劈开的一条条通道;十字坪、黄土坪、茶坪、红坪等台地,是吕洞山摆设的一张张玉盘;夯沙、葫芦、中心、水田河等坝子,是吕洞山摊开的一面面明镜。 吕洞山的景无处不美。这里,以瀑布为裙,以河流镶边,把苗乡打扮得美轮美奂;这里,以山峰为柱,以悬崖作墙,为苗族人搭起了一座世外桃源。朋友,如果你被吕洞山的美弄得不知所措了,那么笔者劝你从瀑布、山峰看起。 南面的大峰冲里,藏有一枚戒指,戴在一跃而下的瀑水上,苗族人说,他们的祖婆捧着瀑水洗脸,一不小心,指环卡在瀑布上,再也取不出来了。指环瀑布,亿万年之水穿岩凿石打造出如此奇妙的瀑布,有谁见过?大峰冲里,还躲着一只跃跃欲飞的鸵鸟,这只鸵鸟从腰间抛下一束白纱,飞飞扬扬,飘飘洒洒,一波三折。苗族人说,鸵鸟峰瀑布是鸵鸟为祖公身穿两箭化为吕洞山而哭下的眼泪,这么美丽而伤感的瀑布,怎不动人?大峰冲里,还有像帕子、帘子、坠子、带子等形状的瀑布,这些瀑布把一条悬岩对峙,起起落落的峡谷,打扮得像一个盛装的苗族女人,银光闪烁,舞姿翩翩。 北面的金落河畔,站立着两排悬崖,如两堵高耸入云的墙,把所有的目光全锁在峡谷里和头顶上的一线天空。崖中崖底,石柱突起,石峰矗立。有的像苗族妇女,眺望远方;有的像苗族男人,举剑刺天;有的像神龟探海,像擎天一柱,姿态万千,且随着方位的变化,不停地改变形象。其中有两尊石峰,从哪个方向看,都是挺胸抬头、高大威猛、直视前方的模样,苗族人称它们为“将军峰”和“元帅峰”。它们在站岗放哨,护卫在悬崖背后沐浴的金洛姑娘。金洛姑娘是苗乡最美的女人,她脸若粉黛、肤如凝脂、腰如细柳,亭亭玉立似仙女下凡。她很喜欢沐浴,她躲在悬崖后面沐浴的时候,“将军峰”和“元帅峰”牢牢地守在崖前,亿万年来,从没有人越过悬崖一步。 有山就有峰,有谷就有瀑;有山就有神话,有峰就有传说;有谷就有神话,有瀑就有传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吕洞山雕刻成一幅奇美的风景。现在,这幅奇美的风景掩映在莽莽林海和早霞晚雾中,不管季节如何更替,始终等待着你。 肥泥沃土厚 苗寨多风情 环吕洞山而居的苗族人,据说在两千年前迁徙至吕洞山后,就再也不想走了。从那以后,他们在吕洞山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因为,他们看上了夯沙、葫芦、中心、水田河等坝子的田,还看上了十字坪、黄土坪、茶坪、红坪等台地的土。有了这些田土,他们可以从从容容度过岁月,从从容容养儿育女。 土,深不见底,捏一捏就散了。苗族人在这样的土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上几千年,还是一个样,因此称为“千年土”。田,泥巴柔软,捧也捧不住。开在河谷边,水井旁,干了灌水,涝了排水,旱涝保收,因此称为“万年田”。“千年土”、“万年田”,苗族人的命根子,苗族人生存的依靠。 田从河边开起,一丘接一丘,漫过坪坝,漫过村寨,再漫上重重叠叠的山坡,直至悬崖边上。水流到哪里,田就开到哪里,始终水汪汪的。土从房前屋后出发,爬上缓坡,爬上台地,再向开阔地带扩展。没有固定水源,土只能靠天上的雨来滋润。 苗族人一代代在田土里播种、收割,寒来暑往,从没错过一个季节。苗族人祖祖辈辈在田土里犁地、耙田,起早贪黑,从没误过一茬庄稼。苗族,养育禾苗的民族,禾苗养育的民族。吕洞山的肥泥沃土,把他们养得吃苦耐劳而又勤奋努力。 经过苗族人的手,黑瓦、黑柱、黑板壁组合成五柱八卦、五柱四卦或三柱四卦的木房子,木房子一栋接一栋,沿着石板路向外延伸,十几、几十或上百栋木房子粘在一起,就组成了吕洞山的寨子。 木房子依山傍水、随坡就势或沿台地铺排,就构成了河谷、山坡和台地上的一个个苗寨。清一色的木房子,清一色的苗寨,在钢筋水泥攻陷一座座村庄时,吕洞山的苗寨依然固守着传统式样。他们的固守,化为丝丝缕缕、绵绵不绝的乡愁,吸引着一群群游人去品尝和怀旧。 木房子里,住着穿对胸衣的男人和头戴高高帕子的女人,他们是吕洞山的男人、女人,苗族的男人、女人,能歌善舞的男人、女人。逢场过节,男人修理得索索溜溜、神采奕奕,女人打扮得花香鸟语、银光闪闪,相约朝乡场、山坡、河谷汇聚。场从年头赶到年尾,节从挑葱会赶起,一直赶到四月八、吃新节、六月六、赶秋节、苗年节等一个接一个到来。 他们捏一片树叶含在嘴里,苗岭的曲调就从他们嘴里一曲接一曲飞出来;他们握两根鼓槌,八合鼓、撼山鼓、迎宾鼓、丰收鼓等苗族鼓舞,就“咚嚓咚嚓”舞起来;他们一开口,《迁徙歌》《吕洞山神话传说歌》《敬酒歌》《拦门歌》等苗歌,似江河滔滔,岂止十万八千箩。 朋友,如果想住木房、唱苗歌、打苗鼓,体验苗族的农耕生活;吕洞山,你不能不来。 苗族人说,一千年前,有只白鸽衔一枚茶种飞过吕洞山东边的山脉时,看到美丽如画的风景,禁不住开口赞叹,茶种掉了下来。后来,这枚茶种长成一株茶树,茶树的种子被苗族人摘来种茶,慢慢地茶树一坪接一坪栽起来,此地就被人们称为“茶坪”。 茶坪下面的河谷里有座苗寨,苗寨里长有很多古茶树。明朝时期,有位路过此地,回京述职的官员,把古茶树的茶叶带到京城,进贡给皇帝。皇帝品尝后,神清气爽,精神百倍。于是,龙颜大悦,赏该官员一大块黄金,并颁发圣旨称长古茶树的苗寨为“黄金村”,古茶树出产的茶叶为“黄金茶”,年年进宫进贡。黄金茶,就是从白鸽嘴里掉下来的那枚茶种长出的茶树的后代。 现在,吕洞山区乃至保靖、吉首、古丈、花垣等数万茶农,扦插数十万亩黄金茶。黄金茶,成为许多农民的致富产业,更成为吕洞山区无可争议的当家产业。 “香、绿、爽、浓”的保靖黄金茶,近年来,以“一两黄金一两茶”的价值和“中国最好的绿茶”的声誉,在市场上风生水起,广受消费者和各方“茶博士”的青睐。 随着保靖黄金茶市场的不断扩大,茶农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种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茶园面积成倍扩展,吕洞山区变成名副其实的“黄金茶世界”。 绿油油的茶园,一片片、一行行、一厢厢、一垄垄,涌向河谷、山坡和台地。绿油油的茶园,从村庄绿到田野,从眼前绿到天边,从年头绿到年尾。黄金茶改变了土地的颜色,改变苗区传统的耕作方式,也改变了苗族人的生活———走上富裕和幸福的生活。 画家闻美而来,作家寻找灵感而来,摄影爱好者披星戴月追雾而来,众多游客络绎不绝慕名而来。雄奇壮美的吕洞山,引来了著名作家谭谈,引来了著名画家李自健、曾山、胡久义,引来了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的采风团等。 祭祀祖先的仪式年年在吕洞山前举行,寻根问祖,缅怀先人,触动了苗族人相同的神经,远徙的苗族归来了,村村寨寨的苗族人拢来了。叩一个想家的头,喝一碗故乡的酒,从此,不管千里万里,故乡永远在他们心中。苗族农耕文化节年年在吕洞山脚举行,赶这个节,让那些成天待在钢筋水泥堡垒中的城里人,找到了释放空间,他们在桃红柳绿的时节来到吕洞山中,亲自动手耕田、采茶、捉鱼及学习打鼓、唱歌,爽朗的笑声,在峡谷深处经久不绝。 旅游业正朝吕洞山大踏步走来,旅游业发展的蓝图正在如火如荼绘制之中。州委、州政府把吕洞山区列为高海拔贫困片区,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先后联系吕洞山扶贫,给吕洞山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保护和开发原汁原味的古苗寨、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神秘神异的苗族风情,打造旅游精品线,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老木房在抓紧维护,游步道在向景区延伸,服务条件在改善,招商引资在进行。还有,德夯至吕洞山的公路,吉首城区至吕洞山的公路,保靖县城至吕洞山的公路,花垣县至吕洞山的公路,按高标准筹划或修建中。旅游大巴汇聚吕洞山之日,就是吕洞山旅游腾飞之时。 ![]() 「艺术湘西」——巡回展作品选登之四双龙镇十八洞村梨子寨 刘曲毅 苗寨英姿 刘 咏
和美家园 向亚琼 守望 向亚琼 (上) 曾湘军 ![]() 杨凯,江苏仪征人,一生战功卓著,但仕途不顺,屡遭贬斥。 杨凯是康熙己丑(公元1709年)武进士,宿卫乾清门。弟弟杨谦,状元。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杨凯外放镇筸前营游击,雍正六年参加桑植司改土归流,任桑植副将,与同知铁显祖失和,被雍正帝斥责并去职,随后起用,先后任永顺、辰州副将。雍正九年任镇筸总兵。五年中三攻苗寨,擒“凶苗”龙老四并正法。抓获抗拒改土归流的容美土司田旻如,田旻如畏罪自尽,其下辖忠建、散毛等十九土司悉数归化。雍正十三年参加镇压贵州包利、红银起义。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任湖广提督,次年被革职返乡。贬为庶人后,与同遭贬斥的弟弟杨谦因戴为官员标志的花翎招摇过市,乾隆五年六月十九日,被两淮盐政武备院卿三保“为奏闻事”上折《奏为杨凯、杨谦在籍任意妄戴帽顶花翎请降旨治罪事》参劾,“照例拟罪”。 杨凯虽由武进士入仕途,然幼时颇能作文,受到塾师的称赞。他侍卫乾清门时,曾随康熙帝从幸汤山,赋诗颇得康熙好评,命他与汪灏、陈彭年等人在武英殿编纂《物类辑古略》。杨凯还曾被康熙召入南书房,与何义门、蒋南沙等人同校书史。 据《仪征县志》记载,杨提军宅,在陈家湾晏公庙西,为今仪征大码头都会街。 乾隆二年(公元 1737年),杨凯被湖广总督迈柱参劾而革职,回到故乡仪征闲居。杨凯虽是武职出身,却喜欢舞文弄墨,交结文人。著名诗人袁枚常为杨凯府上座上客,为其大厅书写一联:“天禄校书名进士,岳阳持节老将军。” 吴敬梓慕名前往拜访,杨凯十分高兴,邀请他去舍中饮酒赏菊,把自己在湘黔边境带兵作战的经历告诉了他。乾隆四年秋,吴敬梓再次专门拜访了杨凯,并写了一首五古《 赠杨督府江亭》对他进行赞美。诗云: “狻猊产西域,本非百兽伦。一朝同率舞,图画高麒麟。 三苗昔梗化,戈铤扰边垠。桓桓杨督府,钲鼓靖烟尘。 功成身既退,投老归江滨。廉颇犹健饭,羊祜常角巾。 明月张乐席,晴日坐花茵。丹心依天桴,白发感萧晨。 方今履泰交,礼乐重敷陈。天子闻鼓鼙,应思将帅臣。” 诗作先称颂杨凯为杰出的才俊之士,介绍杨凯靖边平乱事功。继而用数典描述了杨凯被革职回乡后虽失意尚思报国,“犹健饭”,“常角巾”,“张乐席”,交接文士,诗酒流连等的家居生活和思想情绪。诗的末联化引《礼记·乐记》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期望当朝圣上重新起用杨凯。 吴敬梓并以杨凯为原型,精心塑造了《 儒林外史》汤镇台这一形象,从而成就了一段文士与缙绅缔结交谊的佳话。 天目山樵(张文虎)同治十二年癸酉(公元1873年)识语:“汪容甫《述学》有《提督杨凯传》,叙野牛塘之战甚奇,与《外史》中汤奏事相仿佛,其姓名亦隐约相合,盖其人矣。” 何泽翰《 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考证:“'汤’与 '杨’象形,'奏’与 '凯’成语联属”,其籍贯皆用仪征真实地名,认为《儒林外史》汤镇台原型为镇筸总兵杨凯,是可信的。 《儒林外史》对汤镇台擅长文墨、交结才士的爱好和特点有所刻画。如第四十四回:“汤镇台也不到城里去,也不会官府,只在临河上购几间别墅,左琴右书,在里面读书教子。过了三四个月,看见公子们做的会文,心里不大喜欢,说道:'这个文章如何得中!如今趁我来家,须要请个先生来教训他们才好。’每日踌躇这一件事。” 吴敬梓《赠杨督府江亭》一诗有“羊祜常角中”之句,角中,古时隐士常戴的一种有棱角的头巾,典出《晋书·羊祜传》:“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在这里吴敬梓赞美杨凯淡泊名利,他还以此来赞美汤镇台。 《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余大先生道:'老先生功在社稷,今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功,真古名将风度!’” 吴敬梓由于与杨凯交情不浅,对他的两个儿子汤甲、汤宽的浪漫史很熟悉,写出《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公子妓院说科场”的一幕,在作品里两个少爷的名字一叫汤由,一叫汤实。由为甲的倒文,宽与实形似。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