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爱千万种,我们做愿意学习和调整那个吧

 92悦读 2022-09-16 发布于福建

         世间的爱千万种,唯有母爱最无私。曾经我很认可这句话,但是现在却不是。或许负面新闻太多,或许身边听过见过的不少,总觉得母爱常常是“有代价”的。

        曾经被大伙儿推荐去说服一个孩子刚满月的妈妈,因为都是老同学,因为我也刚当了妈妈。我的这个老同学出了月子就不再哺乳,非工作、非疾病原因,也不陪伴孩子。我问她为什么?她回答:喂奶乳房会下垂啊,我不愿意。我很认真地告诉她:哺乳有利于子宫收缩,有利于产后恢复,能降低乳腺癌风险;能给孩子免疫力,培养母子感情。她笑了:这些都是骗人的,再说我可不愿意像你那样,因为有了孩子一点自由都没有。

        友谊的小船还没起航就翻了……

         曾经有个妈妈给我打电话,怒气冲冲:“老师,你怎么回事,你不知道外面有社会上的人要打我儿子?你们老师怎么不送我儿子回家,你们学校是怎么保护学生的?要是我儿子再有什么意外,我让你们学校身败名裂!”太糟糕了,我刚接手这个班级,就遇到这么一个奇葩的妈妈。她有许多的言语刷新我的三观,比如“你们老师怎么可以当众批评我儿子,他现在自尊心受损,关在房间里绝食,你要负责人的”,或者说“以前小学的时候,我儿子的老师都会打电话叫我儿子起床,我儿子最听老师的话,你们老师都不打电话叫我儿子(起床)”……我看还是不要再列举了。

        这位妈妈自己完全不知道生活的界限在哪里了,孩子会是什么样的?

     那天,给一群孩子们讲《我妈妈》。因为孩子的年龄跨度很大,从幼儿园到五年级,我讲的时候尽量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孩子们的情感。但我注意到,高年级的都在玩手机,男孩子两个在玩手游。低年级的孩子倒是最认真。但是她们 说出来的话,我最无语。熟悉的是青春期的孩子会怂他们的父母,没想到低龄的孩子也会。

        我妈妈从来不干活,都是我奶奶干的

        我妈肥的像头猪,除了吃什么也不干

        我妈妈不是厨师,我妈妈在家都让我吃快餐

        我妈妈只爱手机,看手机看手机永远都在看手机

        亲情的小船在哪儿?

        印象最深的一个小女孩,她全程专注,理解到位,联想丰富,看的出来,她是一个被妈妈宠爱的孩子,她能感受到妈妈的爱,也会无条件爱妈妈。

      《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版昨天发了九宫图,关于“母亲的谎言”,最后一图有这么一句话“她说了一辈子谎,可她的每句言不由衷都是因为爱你”。我转发了,但是转发的理由却是:

         千万不要这样当妈,不然孩子们不会快乐,会被道德绑架。我要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带你们三个会很累但是也会很幸福。你们的出现是我们生命中最好的礼物。

      我后来看了别人的评论,真觉得母爱千万种。有人补习了自己母亲类似言行的细节,表达感恩之情;有的吐槽母亲这样使他们负罪感很重;有的表达“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有的在控诉“父母皆祸害”……其中著名心理学家李雪写了这样的一段评论:

        她的每一次言不由衷,都是一种自虐成瘾。因为对欲望有太深的羞耻感,所以要言不由衷,长期自虐。这样养出来的孩子,也会无意识地忠诚于母亲的苦难,不能让自己过得潇洒幸福。

        这让我想起我自己前段时间在朋友圈发的一段亲子阅读感想。在这里我可以写的更多些。以前我妈告诉我,她们那个时候,在村里,怀孕了是件羞耻的事情,她们怀孕了都要用裤腰带把肚子勒紧一些;教孩子喊“妈妈”也是丢脸的。所以我们从小至今,用方言叫我妈都是叫她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而不是“妈妈”。我当时这样写:一个母亲,如果连孩子亲昵的称呼都得不到,那么自己在向孩子表达爱意的时候也必然是“隐匿”的。

       我们家没有那么严重,但也有些影子。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时代烙印,我妈的这些言行自然也是从上传承而来的。但其实我妈作为村里少有的有文化的女子,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和改变。而我这一代又更不相同。我们一代更比一代的,愿意光明正大地追求欲望,追求幸福。

       《我爸爸》和《我妈妈》是我们家两个小家伙最爱读的两本书。每次读完,他们都会钻到我怀里来,和我抱抱,再亲一亲。我们是如此地享受这种亲昵,每天重复多少次都不嫌多。

         昨晚,我和娃爸也谈起我们母亲节活动上的一些感受。比如一个妈妈,总是不放心孩子,活动开始了她也舍不得离开,反复叮嘱孩子拜托老师。她觉得孩子第一次做,肯定做不好;她觉得孩子会调皮不会好好听话;她觉得孩子不敢大声表达诉求……每当孩子正想和小朋友玩或者说话,总是被妈妈拉住,各种叮嘱……我真的看的都揪心。其实孩子很外向开朗,动手能力也不差,如果不是妈妈一直打断,他全程高度专注啊。

        我很想对那个妈妈说:你放手吧!

       我和娃爸说:真的,带孩子就应该在孩子幼年时保持亲昵,在孩子长大后适时退出,不要为难自己,也不要为难孩子。

孩子不求完美,不用替我们争门面,不用为我们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们养老。我们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们有机会和他同行一段。

与大家共勉!

(偷偷说一句:第一次开通赞赏,居然收到“巨款”,还是曾经的学生,如今的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太激动了,把钱转成红包,让我弟给我妈了。哈哈,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大学白念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