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玩笑误国

 昵称14934981 2022-09-16 发布于辽宁

图片


作者|杨津涛

原载|《读者欣赏》

刊期|2014年第7期

图源|网络

编辑|策山

话说女皇帝武则天得到密告:酷吏周兴串通他人造反。于是她就让另一酷吏来俊臣来审理此案。来俊臣见了老同事周兴,不谈案情,只像交流工作经验般问道:“如果犯人咬紧牙关,就是不肯招,老兄通常有什么办法呢?”
周兴得意地说:“那太容易了。拿一个大瓮,四面用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面,看他招不招!”
来俊臣拍手称赞,然后跟老周开了一个著名的玩笑:“真是妙招,我这就预备大瓮,请老兄进去一试。”周兴一听,赶忙下跪叩头,全招了。这就是“请君入瓮”的故事。
无论周兴,还是给他准备大瓮的来俊臣,在传统价值观中,都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他们之间的勾当,从来是正统文人口诛笔伐的对象。
纵观历史,人们对爱开玩笑、不检点的人总是抱着鄙视的态度。那些能哄皇帝开心、具有幽默感的官员,甚至会被安上“弄臣”的名号。久而久之,中国人仿佛成了缺乏幽默感的人群,玩笑不能乱开。那些抱着戏谑心态愚弄他人的人物,很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
01
“君无戏言”,否则后果很严重

朋友间是平等的,没事时互相取笑两句,谁也不会当真。不过要是上下级之间,不管是老板拿员工开涮,使员工丢了面子,还是大臣欺骗皇帝,让皇帝心里面不爽,通常都会引来不好的结果。
正经的天子要“君无戏言”,自动放弃说笑话的权利。西周时,周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时,曾拿一片梧桐叶许愿,说:“我以此为凭证,封你为诸侯。”过了一段时间,成王就把这事给忘了。
辅佐他的周公却提醒道,选个吉日,把加封叔虞的事给办了吧。周成王一听就笑了:“我那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周公把脸一沉说:“君无戏言,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被记录到史书里。”成王一听,只好把形状像树叶一般的唐国(今山西部分地方)封给了叔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叶封唐”的典故。
成王事后虽然想赖账,不过好歹有周公的监督,让兄弟俩的玩笑没开大了,有个大团圆的结局。但不是每个国君的玩笑都能得到好的结果。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周幽王不是唯一因开玩笑而倒霉的君主,和他做伴的至少还有春秋时的郑灵公。公子宋在觐见郑灵公前,食指突然抖动起来,就对一旁的同僚子家说:“每当我食指大动时,就是要吃美味了。”他们一起进大殿前,恰好看到有厨师在杀一只楚国进贡的大鳖,不由相视一笑。
郑灵公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们为什么发笑,子家就把来龙去脉告诉了国君。过了一会儿,郑灵公也使起了坏,请其他大臣吃王八,唯独不许公子宋吃,摆明了是要捉弄一下这个“未卜先知”的公子哥。公子宋大怒,站起来把食指沾到锅里,尝了下味道后扬长而去,这便是“染指”一词的出处。
郑灵公见公子宋如此不识逗,还对国君无礼,就动了杀机。谁知公子宋更不客气,竟和子家密谋,抢先一步动手,杀死了郑灵公。

02

耍皇帝的袁崇焕的下场

国君拿大臣取乐,尚且引来杀身之祸,这要是反过来,后果自然更严重。袁崇焕之死一向被看作是“千古奇冤”,其实他多少有些“咎由自取”。崇祯元年(1628),刚刚登基不久的新皇帝朱由检召见袁崇焕,询问他对后金战事的看法。袁大人当时大概是脑子一热,竟然随便扯了一句“五年全辽可复”。
这可非同小可,有同僚小声问袁崇焕:“你和皇上说的话是否当真?”袁崇焕淡淡地回答:“皇上热切地希望消灭后金,所以把情况说得乐观点,宽慰皇上一下。”同僚一听就傻了:“当今皇上如此聪明,到时找你兑现诺言,看你怎么办!”
袁崇焕这时也着急了,赶忙又去向崇祯解释,说“五年复辽”必须得到各方西的配合才行,不然没办法实现。崇祯就说,你有什么困难,朕都给你解决了。随即下令,无论户部的军饷、工部的兵器、吏部的用人,还是兵部的战场指挥,全要给袁崇焕开绿灯。
一句戏言,把袁崇焕架到了火上烤,没办法,他只能到辽东上任。对工作,袁崇焕不能算不尽心尽力,但辽东大局早已败坏,能守住防线不继续失地就不错了,如何消灭得了后金?
就在袁崇焕夸下海口的第二年,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一路所向披靡,兵临北京城下。后金大军与数十万勤王明军对峙数月后,才自行退去。八旗铁骑一下击碎了“五年复辽”的美梦,崇祯皇帝也意识到他被袁崇焕骗了。后来崇祯剐了袁崇焕,一方面是因为中了反间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挽回自己因识人不明而丢了的面子。

03

一生都在“耍自己”的皇帝


皇帝不能开玩笑,只是普遍而言,但凡事都有个例外。明武宗就是例外中的例外,他的一生都在和大臣“开玩笑”,戏耍着那些在他看来道貌岸然的先生们。
好动的武宗有一个梦想,他想去边塞走一趟,到战场上感受一下刀光剑影。大臣们知道后都傻眼了,想起当年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兵败被俘,大明朝险些亡国的历史,大臣们一个个上书劝阻,但皇帝就是置之不理。
正德十二年(1517),皇帝瞒着满朝文武,带着武将江彬、宦官钱宁这两个宠臣,偷偷跑出德胜门,直奔居庸关。这回幸亏居庸关的巡关御史张钦是个直汉子,拼着一死,往城门下一坐,就是不给皇帝开关。有他耽误工夫,京里的官员也追到了,好说歹说,总算是把皇帝给请了回去。
请是请回来了,皇帝巡边的心可没有死。武宗静静地等待了半个月,趁着某日张钦外出公干不在居庸关,连忙来到关下,这一次再没人敢拦他,他终于如愿以偿,到了边关重镇宣府。
武宗先为自己取了一个“朱寿”的新名字,再用皇帝的名义,加封朱寿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镇国公”。这简直是与群臣开的国际玩笑,把自己封为总兵的皇帝,古往今来唯独他这一人。
武宗这一趟没有白去,他亲自率军与蒙古人交了一次手。对于此战的战果,史书上的记录是鞑靼人战死16人,而明军阵亡52人。这个战果很可能是文臣们为了证明皇帝的荒唐,报自己被捉弄的一箭之仇,而刻意编造出来的。因为这场史称“应州大捷”的战役,双方参战的士兵有十余万,即使随便接触一下,也不会只有这点伤亡。
关于战事的记录,是在武宗死后,文臣们才动的手脚。战役刚刚结束,皇帝凯旋时,大臣们还是要隆重欢迎的。只是皇帝下令,说打了胜仗的是朱寿,而不是正德皇帝朱厚照。这可愁坏了大臣,见了面不能称“皇上”,这“大将军”三个字却也不太敢叫出口,那种尴尬,就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了。
在群臣看来,皇帝如愿到边塞打了一仗,总该消停一段时间了。谁知武宗的新想法马上又来了,他要南巡。正在他找不到南下的理由时,宁王在南昌造反的消息传来。武宗大喜过望,当即下诏,表示要御驾亲征。
让武宗失望的是,他的大军刚刚离开北京,南昌的捷报就到了:一个名叫王守仁(即王阳明)的巡抚用了35天,就把宁王之乱镇压了。武宗暗想,我好不容易才出来,总不能这样就回去吧?于是他又和群臣开了个玩笑,扣下捷报,继续前进!武宗一路上走走玩玩,足足花了四个月,才到达南京。
王守仁也配合荒唐皇帝一起玩。等皇帝到了,他又上了一封捷报,称“奉威武大将军方略,讨平叛乱”,把这大功留给了朱寿。
不料武宗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功劳来得未免太“容易”了。他命士兵在城外围出一个广场,把俘虏放到里面。武宗全身披挂,带着人马又将这些俘虏“打败”了一遍,并亲手活捉了宁王。
可怜明武宗下场不是很好,他因为贪玩掉到水里得病而死。这个结局给那些被愚弄惨了的文臣留下了话柄:“瞧,这样的君王岂得好死?”
04
用“愚人”手段报复对手
明武宗和大臣开玩笑,是因为不愿被官僚集团管束。但有的人,则通过愚弄别人,实现打击报复的目的。
战国时,魏国大夫须贾怀疑门客范雎出卖情报,把事捅给了公子魏齐。魏齐大怒,命人用鞭子狠狠地抽了范雎一顿。范雎装死,买通看守,才侥幸留得一条性命。范雎从此化名张禄,出仕秦国、因提出“远交近攻”的统一方略而官至丞相。
后来魏国听说秦国要出兵征伐他们,急忙派须贾为使臣,前去求和。范雎知道了,就换上一身破衣服,来同“老主人”叙旧。范雎主动为须贾驾车,进到秦国的相府里面。范雎借口说要先去向张丞相禀报一声,让须贾等一会儿。
岂知范雎一去不返,须贾只好询问相府的下人:“范雎怎么去了这么久,还不见回来?”下人告诉他:“范雎是谁?那是我们张相爷啊!”可以想见,须贾当时定是惊出一身冷汗。这时魏国有求于秦,须贾顾不得面子,立马脱光上衣,去给范雎请罪。
范雎倒没有太为难须贾,羞辱他一番后,让他回去带话给魏王:“快快献出魏齐的人头,不然等着兵戎相见吧!”魏齐最后只能自杀而死。
范雎才华横溢,是历史上的名臣,尚且用“愚人”的手段来挟私报复,就更不用说那些真小人了。中国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大诗人李白生具一副傲骨,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主。李白让高力士为他脱靴、让杨玉环给他磨墨的故事,也可谓家喻户晓。
李白戏耍了高力士后,写下三首著名的《清平调》,其中有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夸赞杨玉环的容貌堪比赵飞燕。高力士私下却对杨贵妃说:“李白将您比作汉朝的赵飞燕,分明是在侮辱您。”杨贵妃一想,赵飞燕向来被视为“红颜祸水”的典型人物,下场悲惨,这李白果然是居心叵测。
图片

此后唐玄宗几次想重用李白,都被贵妃娘娘给拦下,使李白终身怀才不遇。这个故事出自李濬《松窗杂录》一书,不一定真实,不过至少说明一个道理:戏耍小人固然能获得一时的畅快,但最终也许会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

05

被历史开玩笑的当事人

世界上大部分的“愚人”事件,都是有人主观制造的。但也有很小一部分,是历史和当事人开的玩笑。
商鞅是使秦国走向强盛的关键人物,只是他的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利益。当赏识商鞅的秦孝公一死,贵族们就联合新国君,企图扳倒商鞅。商鞅知道夜长梦多,就一个人连夜出走,准备投奔别国。
到了城门口,卫士大声说:“商君有令,如无公事,黄昏后禁止出城!”商鞅没有办法,只能找一家客栈先住下。谁知客栈老板说:“客官,您必须出示身份证明,否则不能留您住宿,这是商君的法令。”商鞅当然不敢亮出姓名,只好走出客栈,仰天长叹:“我真是作法自毙啊!”后来商鞅被对头捉住,施以车裂之刑。
被历史开玩笑的还有大明蓟辽督师洪承畴。松山大战明军溃败,洪承畴被清兵俘虏,他的一个仆人跑到北京送信,说老爷被俘后“义不受辱,骂贼不屈”,以身殉国。同时兵部也收到消息,获知“洪督师临砍时,只求速死”。崇祯皇帝闻信很伤感,下旨为洪承畴建立祠堂,隆重祭奠这位大明英烈。
正当明朝悲伤地为洪督师筹备后事时,真实消息传来:洪督师已经降清了。好在崇祯还没有亲临祭奠,不然这个乌龙就真的不可收拾了。
没节操的洪承畴无意间给大明朝过了一次“愚人节”,但后来他也因此被大明的忠臣愚弄了一番。
“甲申之变”后,江南著名的抗清将领夏完淳被俘,清兵把他押到清朝的江南总督洪承畴面前。这个贰臣对夏完淳道:“你年幼无知,怎么就从了贼呢?现在归顺大清,还给你官做!”
夏完淳眼睛朝天,假装不看面前站的人,说道:“本朝曾有位洪承畴,乃当世人杰,在沙场上以身殉国,先帝下诏褒奖!我年纪虽小,也要学一下洪督师,杀身成仁!”
旁边的清兵急忙告诉夏完淳,面前这位就是洪大人。夏完淳转头怒斥道:“洪督师为国死节,天子亲临悼念,谁人不知!你是什么东西,竟敢假冒洪督师,玷污忠良!”洪承畴羞得满面通红,无言以对。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