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位大诗人的绝笔诗,有失意无奈也有豁达悲壮,都是名作

 茂林之家 2022-09-16 发布于湖南

文·段宏刚

绝笔可以看作是作者向世界最后一次吐露自己的心声,通常是指一个人死前创作的最后一首诗文或者一幅书画作品,因为他的创作中止,绝笔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历史上,一些不怎么出名的文人骚客因为绝笔足够优秀,同样会在文学史占得一席之地。若是作者本身就非常有名,他跟绝笔就能达到交相辉映的效果,被世代传为美谈。

以下7位大诗人的绝笔诗,可以说跟作者相得益彰,让后人更加深刻地记住了作者的个性气质、思想情感、人格理想,乃至人生境界。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它们。

一,屈原——《怀沙》,梦想破灭后的绝唱。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郁结纡轸兮,离愍而长鞠。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节选)

屈原(前340——前278年)出生在楚国贵族,贵族自小要学习“六艺”,以便将来完成“尊王攘夷,忠君保民”的使命。

然而,此时的秦国太强大了,即使六国合纵抗秦,也因为种种原因以失败告终。

公元前278年盛夏,势如破竹的秦军攻破了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屈原看到报国无望、梦想破灭后,写完《怀沙》,纵身跳进了汨罗江。

相传,屈原殉国的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于是,后人便以端午节来纪念他。

《怀沙》是一首“骚体诗”,诗句凝练简洁,铿锵有力,抒发了他对自己遭遇不幸的哀叹,对楚国老百姓的同情,以及报国无望的憋屈,希望用自己的身死来鼓舞民心,激励君主。

二,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一》,看透生死后的豁达。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陶渊明(365年——427年)是“文人风骨”非常突出的大诗人,也是一位智者,可以积极入世,也可以淡泊名利,归隐田园,做一位自由自在的闲人。骨气和淡然,是他身上最鲜明的标签。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发生后,陶渊明正式开启隐逸生活,那一年他40岁。

在归隐后期,他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就作了一组诗《拟挽歌辞三首》,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虚构了自己死后的场景,同时安慰亲朋好友不要为他的死而悲伤。

《拟挽歌辞三首其一》首句就说: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是陶渊明一贯的风格,他早已把生死看透了,心里是那样豁达和淡然。

三,李白——《临终歌》,壮志未酬后的怅然。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701年——762年)是诗中之仙和酒中之仙,也是侠客和志士,他平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进入仕途,实现“济苍生、安黎元”的伟大抱负。

然而,他出生在商贾之家,仕途之路因为出身问题几乎被堵死了。他虽然天性率真乐观,但内心深处的无奈和痛楚却伴随了一生,他只有通过诗和酒来解闷。

《临终歌》写于公元762年11月,是李白临死前不到一个月写成的,可以看作是他给自己写的墓志铭。他对自己的一生做了自嘲和总结,流露出壮志未酬后的深深怅然,只能带着自责离开人世。

李白一生挥金如土,晚年陷入穷困潦倒之中,不得不南下金陵投靠族叔、著名书法家李阳冰,请求他帮助自己整理和出版诗稿,这首诗是在途中所作。

在诗中,李白借助大鹏表达了自己最后一丝壮志豪情,但他无能为力,预感到自己不久后要离去,心里五味杂陈,就作了此诗。

四,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弥留之际也不忘忧国忧民。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

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节选)

杜甫(712年——770年)之所以被称作“诗圣”,源于他有一颗圣人的心,身上具有强烈的博爱情怀和悲悯意识,哪怕自己颠沛流离,吃不饱穿不暖,也不忘忧国忧民。

此诗是一首五言长律,写于770年冬天,杜甫带着一家八口人乘船准备从潭州(今湖南长沙)去岳阳,途中病重百感交集,写完这首诗不久,他就病逝在船上。

这首诗层层递进,境界一步步升高。杜甫先叙述了自己的病情,回顾了自己半辈子流离失所的悲苦生活,然后哀叹家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不幸,最后向亲友交代了后事,还把深沉的家国情怀融入其中,让人们看到了他伟大的人格力量。

五,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王维(701年——761年)是在761年春天请求辞官,并正式隐居到陕西蓝田辋川的,同年7月安然离世。这首诗是他在隐居辋川最后一个夏季所作。

此时的王维清心寡欲,笃信佛教,心中早已没有红尘,眼里全是大自然。

这首诗描绘了夏天连日的大雨停后,关中平原上出现一片美丽而繁忙的景象。既有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清幽淡然、超凡脱俗的禅意生活。全诗如同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展现了王维一贯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格调。

六,苏轼——《自题金山画像》,未竟之志无法实现,心有不甘。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1037年——1101年)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艺术全才,在诗词、文、书画等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而且也是身兼家国情怀的士大夫,一生都在为实现“修齐治平”的伟大理想而奋斗。

但他一生很不幸地数次被贬,仕途之路总是磕磕绊绊,不论遭遇多少不公和不幸,他身上的忠义精神和乐观心态从没有丢失过。

1101年3月,苏轼开启了人生最后一段游历,由虔州(今江西赣州)出发,一路沿着南昌、当涂、金陵,于5月到达了真州(今江苏仪征),6月,他又打算经过润州到达常州,完成此次旅行。《自题金山画像》是他在真州金山龙游寺游玩时所作。

此诗以自嘲的口吻,描述了自己老态龙钟的状态,也总结了自己的一生,情感深沉而复杂。诗中弥漫着一股心如死灰的气息,这跟平常他的乐观、豁达、豪爽的个性很不相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苏轼预感到自己快走到生命尽头了,无法再给国家和百姓树功立业了。

七,陆游——《示儿》,以遗嘱的方式,发出最后的抗战口号。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进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1125年——1210年)是历史上有名的爱国诗人,也是非常高产的诗人,传世作品有9000多首。他的诗歌饱含深沉的爱国热情,既有李白的奔放雄奇,也有杜甫的悲凉沉郁,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

《示儿》写于1210年元月,此时的陆游病重卧床不起,他感到自己很可能挺不过去,某天,他把6个儿子叫到床前,写下了这首诗。

陆游生活的时代,软弱的南宋被金国侵占了大片领土,他一直主张积极抗金,收复被掠夺的河山。平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在生前看到大宋能收复中原。

到弥留之际,陆游也没有忘记这个理想,他坚信理想一定能实现,但他感到自己活不久了,只希望儿子们在他坟前能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