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记录(162-163)

 初心部落 2022-09-16 发布于北京

——162 ——

十年前读井上靖的《敦煌》,觉得那是一个遥远、荒凉而忧伤的梦,近日重读,依然如诗如梦,却已变得温暖、具体而亲切。这大概也是敦煌的魅力之一吧,她让时间变得如此的生动,仿佛一切都触手可及!无论雄才大略的枭雄李元昊、神秘诱人的回鹘公主,还是飞扬跋扈的汉籍将军、梦游西域的北宋书生,甚至连沉默的骆驼炙热的沙、壮丽的夕阳不羁的风,仿佛都在我佛的启示下汇集成河,又以敦煌之名,将时间淘洗得烁烁生辉!

近十年间,我会时常感恩于时间的慈悲,她让我学会了接受与欣赏,就像不经意间想起那个最初让你动心的人,总会有一种温柔的静谧充溢五内,那已不是对故人的情爱和伤怀,而是一种屏除七情六欲之后对某种近乎纯粹完美生命的礼赞。

如果说时间让我学会了热爱生活、敬畏平凡,那么又是什么让我相信现世之外也有时间?是井上靖笔下那个梦幻般的故事、故事中亲切可爱的人吗,还是既是故事背景、又是故事归宿的敦煌本身?要回答这个命题,我需要更多的启示与证据。


—— 163 ——
这是一次发生于20年前的对话,饱含那个时代才有的深沉和克制,也充溢着只有常书鸿、池田大作那个层次的人才有的真诚和谦逊。

“敦煌艺术是平民为平民创作的艺术”。
常书鸿先生这句话于我而言,无异于醍醐灌顶。因为至少在我以往的无知与偏见中,艺术是“高于生活的、纯粹的、高级的”,也属于那些“上等人、文化人”。所以,只要稍微了解常书鸿先生进入敦煌之前的艺术经历及主张,或者说对中外艺术史、尤其是中国美术史有所把握,就能理解他这句话的分量到底有多重

而他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就是基于这个“平民共识”而展开的。因此,我们便有幸看到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师是如何在真诚的对话中彼此激活、相互点亮的。渐次展开又层层深入的对话过程迷人而性感,而对话背后关于平民艺术的底层逻辑,也让我既暗自汗颜、又心生欢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