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明心法要》之三
2022-09-16 | 阅:  转:  |  分享 
  
《明心法要》之三承蒙天恩师德,前辈慈悲,后学将讲课内容翻译成普通话,以方便一些听不懂白话的道亲。当中有翻译的不好、错漏的地方,还望前辈多多指
正,道兄弟姐妹多多原谅。感谢上天的恩典,师尊师母的大德阴庇,给我们机会共聚一堂互研道理。今天我们继续解说《明心法要》,下文接着说到
:「此念何来因何起」当念头来的时候,须要知个念头是因何而来的,为什么这念头会生出来的呢?它是由什么生出来的?是否因名利而来的?是否
因是非而来的?或是从利害、得失而来的?还是对世间起了种种的贪欲、从物欲而来的?是否因心中有怨而起的?还是仍然对外面有很多的痴心妄想
、起心攀缘而起的呢?「尋根究源不辞辛」务必要寻出它的根源,寻根究源;不辞劳苦,要将它的病源找出来,要对症下药。因为你不对症下药的话
,是没有办法搗尽它的巢穴。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若不從根源處下手,始终是無法将它根除。人的念头是千变万化的,瞬息千里忽然想东、忽然
又想西、忽然想到过去、忽然想到现在、忽然又想到未来,真是出入无时,都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出来的、又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消灭的,总是来去无踪
,实在是防不胜防。所以做观心的功夫,稍微不谨慎,人心就会生出来,人心不知降伏,一旦生贪生嗔,愚痴执著,便容易由人心转为血心了。人心
已经偏差,血心用事就是兽性,是纯恶而无善的,所流露出来的全部都是恶、自私自利、是不顾后果的。一旦血心起了,就更加难以降伏了。想復回
本然道心,已经隔了两重,你说什么时候才能回复清静灵明的道心呢?真是甚难甚难。所以趁现在我们还未落於血心,仍不失為人心,还能够挽救、
还較易降伏。必须精密地去醒察、仔细地去反观,一定要寻出它的根源、在根源处下功夫,将它断绝才可以。「當知其体本無染」当知真心本体,是
无污染的,无一切物欲,无一切烦惱妄想,它的本体就是清静、灵明而空寂的。「如湖之澄滿月臨」就好像月亮的皎洁一样,当湖水能够澄明的时候
,月自然就能生于湖上、影现出来。是自然而然的,这是不须要你用什么功夫。换言之,今天我们的真心为什么不能够呈现呢?就是因为心湖不能够
平静,这个心湖时常在荡漾,生出波浪,心荡漾心不安稳,受外缘所影响,波浪就是我们的游思妄想,一切的意念、思虑、烦恼、忧患、挂碍、执着
,这些种种都尤如湖的波浪一样,所以令到自性明月不能够显现。如果心能够好像水一样湛然清静,真性自然能够显现。众生有八万四千个心,所以
佛有八万四千个法门来对治,这八万四千心,全部都不是我们的真心,称为妄心。唯有这个本来具足、不是从外面求回来的清静无染的心,这个才叫
本心。除了这个本心之外,所有一切的心都称为妄心。試想人一天当中,生出多少的心,但是有那颗心真是能清静灵明、无染的呢?可説心心都是妄
。每天我们起了很多的妄心,而我们都不知道,时时被妄心主事,以为这个是自己的本心,认贼作主而不自知。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惡,正与魔時
,那個是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真心是無善惡正魔的念,一起心分别对待,便落二端,皆非本心,起心即是妄,想达到真静的、回复本体的那种清静
灵明空寂的心,连这个“善”与正都不要去想。因为一起这个“善”与正,心生分别,便遗失本体,所以一切善恶都不要思量。故此佛家云魔来魔斬
、佛来佛斬,为何佛来都要斬?这里的意思不是说真的斬佛,这里是说你心中起了一种念,佛是表示心中起了善念、或者是一种攀缘于佛,希望佛能
够时常加持我、能够助我,这都是属于妄想。更何况如果起了魔念。所以正与魔时,正念和魔念,这个正念不是本身自然流露的正念,是后天强起一
个正念想压制这个魔念,这个还是落了一种的有为,有为便非自然。所以六祖大师说当你能够:「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魔时」,一切的善恶都不要
思量。这个就是「惠明上座你的本来面目」了。这个本来面目原来是圆陀陀、光灼灼、丝毫的念头都没有的。我们的本心本来就是湛然清静、真空无
物。但是要明白「真空无物」,不要以为一切的念头都空了、没了。只是一味的沉空守寂,以为怎么念头都没了,弄到连灵机觉照都没了,一片死寂
,以为这样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入了頑空而不自知,执着了那个「死无」了。‘所以古德云:莫謂無想便是道無想又隔一重山「莫谓无想便是道」
不要以为所有的念头都没了就是道。所有念头都没有,但是你的觉性还在不在的呢?那份的灵明还在不在那呢?能不能够了了分明、是否了知一切呢
?如果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事情都不知道、觉性又不在的话,这个叫「死无」、叫「頑空」。莫以为这样就是「道」。「无想又隔一重山」虽然你
全没有了后面的妄想、执着、挂碍、忧患,但是你完全没有了灵智、什么都不会分别的,那你跟草木、木石有何分别呢?如此又隔了一重山了。所以
心的本体虽然是寂然不动,但要记住是觉照长存、是了了常知的。老子云:常应常静。应静同时。真心是常常清静的,但清静中又能常常应物,比如
,见到父母他知道要“孝”、见到子女他知道要“教育”、见到贫穷他懂得去“周济”、见到困难他懂得去“帮助”,在应物当中,他不会因为应物
而心中有所烦躁、有所不安、有所紊乱,这个心是宁静的,应和静是同时的、是合而为一的。可能大家未必可以体会到「应静合一」,或会问,“我
心在应事接物时怎么能够静呢?当我在守静、存神,我的心又怎么能够应物呢?这是一般人所忧患之處,其实,真心本体能够清静的话,则应物无碍
,了了分明,如真心不能够清静,则凡心应物,便有很多失觉之處,看事不清,看理不明,或执是执非,执利执害,执大执小,执人执我,所以真心
起用,「应」和「静」并非两样、它们是合一的,寂照同时。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动真心应物,对于一切的事事物物能洞悉无碍,了
了分明,是非邪正,真假虚实,好坏轻重能够明了了分明、但是於分别一切相之後,他不会生出一切心,这个是於第一義而不动,真心随缘不变,常
住不迁,如如不动,不会隨外相外境,而改变了他清静灵明空寂的本体。不同於世人,於分别一切是非对错之後,会生出是非对错之心,所以这就是
凡人与聖人之心不同之處。我们常人每在我们见闻觉知之后,因为我们不是用道心应事,见闻觉知虽然是本性功能,但是因为当下你不是用真心去应
事,用人心去应事,所於分则一切相之後,会生出一切心。有有别於圣佛菩萨的心。圣佛菩萨应物是由直心去应,对於一切悉知悉見,但是不会染著
,这就是「随缘不变」。祂能够随顺世间一切的缘而不变祂的本体,以祂不变的本体而随顺一切的因缘。所以无论顺境、逆境、一切的境界,祂们的
心都是泰然的,自在的,安逸的,因为祂的心没有染着。能够这样就是「第一义而不动」。当然这种境界是甚难甚难,處百事难得一,二次清静。「
如湖之澄滿月臨」这个真心能够纯然不染,就好像湖水澄澈一样,圆满月亮就会浮现。所以说「水清月现」。水一清、月亮就自然浮现出来,不需要
向外尋找、什么功夫也不须用,只在乎水能不能清,水清就月现。「月本非来」:这个月不是從外而来的,它常常在当空无去无来。「云遮月隐」:
云起遮蓋,月亮就隐蔽。「月亦非去」:但是月亮也未曾离开过,云后面的月亮仍然是圆坨坨、光灼灼,光亮絲毫都没有减少。它是不增不减、不垢
不净、不来不去。所以佛为何叫做「如来」。「如来」就是说如其本来。就好像它本来一样,它本来是怎么样的?是圆坨坨、光灼灼、在圣不增(在
圣人的时候没有增加)、在凡不减(在凡夫的时候也没有减少)。常常如是。心清自然性现,猶如水清月现一样。烦惱,妄想,忧患,执著就是心中
浮云,云遮月隐,自性明月自然不見,其实它没来没去、没隐没现,只是:云有来去、水有清浊,月本无去来。月亮是时时在那的,我们的自性也是
时时都在的,何以今天我们不能见到自性呢?因为心中起了浮云。若能万缘放下,你的自性就自熟显现出来。虽说是来、但它并没有离开过,常住不
迁,只是自己不觉,一觉便来了,所以说「如来」。人的真心本来就是常住不迁的,但得浮云不起,後天識見能断,自性明月自然現前。「此為其主
心之要」这个无染的真心,才是我们的主人翁、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才是真心的本体,我们必须要认得清楚、要好好的存养,时时操守、存养。操
存养性的功夫,须要由生处转熟、再由熟处转生。何謂「生处转熟」l道心本来是当家主人,但常隐而不现,好像变得很陌生那样,我们都认不出这
个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甚至祂什么时候出现都不知道。「生处转熟」就是说将这个时常隱而不现出来的道心,显露出來,显現在我们的言语行为上
,要操守存养纯熟,由时常隐蔽变成时时出现、由生疏变得纯熟。这就叫「生处转熟」。何謂「熟处转生」?人心本來是客,但現在成了当家主人,
时时人心用事,常现而不隐,动輙之间人心又用事了,愈来愈成熟,我们就要使到人心转淡,变成时时不能现出来;一现出来就将它灭除,由纯熟而
变为生疏,直到这个人心,生发不出来了。别人骂你,不会生气;受吃亏又不生怨,别人侮辱你你又无动于衷。这样就叫「熟处转生」。如果能
够这样时时操守、存养,操存道心、去除人心,能够修到心中不起一丝一毫邪念的话,明心的功夫就有把握了。如果能够修到心中所发出来的,都符
合“仁仪礼智信”,那么道心就更加明显了。体驗道心才是真正的主,修心之要。「君能定位臣必钦」“君”就是指心君,心君就是道心,所谓心君
泰然、百体從令。这个心君能够泰然自在,無掛無碍,灵灵惺惺,百体指我们这个身体、四肢百骸),思想视听言动,猶如臣子一样。六根自然不敢
妄动,惟心君是听,心就是主,佛家也叫「心王」,「心君」。心君泰然百体從令,所以视听言动是跟于我们的心的,心正视听言动便正、心邪视听
言动就邪。心正的说出来的话自然合符礼;心不正的所说的话就非礼了。心正的行为自然合义合德;心不正的行为自然就有違道德。所以心
就是君,心君能够固守着它的本位、良心作得主、自然不失其正,那么其余的视听言动这些臣子必须会钦敬,个个臣服、不敢造次妄动。为臣的為何
会欺君犯上?只缘于心君昏昧,心君昏昧、失德不正,臣子就会作乱。所以心能够正直灵明,一切的妄心都可以降伏。内乱自可平息,外患若来侵犯
,眼耳口鼻,四大部帥,必定能够同心合力保卫国家。不会被酒色财气、富贵名利这些外敌来攻占;不会被贪嗔痴爱这些内贼在里面作乱。
所以「君能定位臣必钦」君臣上下一心、保衛国家。颜淵夫子所以能成為聖人,全憑心君不昧,四大部帥,嚴守四门,手持利劍,殺尽内外敵人,四
勿:就是颜之四把利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若能效法颜渊夫子那样,严守着这四勿,自然能够斩尽外面一切的酒色财气这
些外魔的诱惑,杀尽贪嗔痴爱的心魔。这样就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當於用處念一起」能修到完全不起妄念,相信凭我们一生都难以造到;能够少
起妄念已经不错。所以要修到明心见性的境界,真是要时时在止绝妄念上下功夫。妄念每每在我们不留神、疏忽大意的时候,悄悄的便生出来,必须
要「心法认心」。何謂「心法认心」?「心」就是说我们的本体。「法」就是说心中所起的一切的相。一切的分别、执著、计较这些心相謂之「
法」。経云:「心生种种法生」当妄心一生,种种是非对錯,人我计较、好坏长短、烦恼挂碍这些心相便统统生出来。「心灭种种法灭」若妄心很
灭,则种种心中的法相就可灭。心的相就有生灭,但是心的本体就没有生灭。心的本体是湛然常住不迁的。若以常住真心,忽起妄念,这便遗失本体
,当下必须要识透这是妄,不要被它瞒骗,否则被妄心所操弄。便会隨它作业,的它又会在侵蚀。要知六万年之业識,不是一时之觉察便可完全将它
降伏,它只不过是潜藏在我们内心的深处,它在待缘而发、等待机会,看你什么时候疏忽、大意、失神,它又出来作乱。所以我们必须要时时的去醒
察、反省、观照,务必将妄念损之又损、以至于灭尽。一定要认清它不要被它瞞騙。「此為客塵非永存」妄念非真,是客尘来的,它是来来去去、生
生灭灭的。真心本来是空寂的,一起心动念,就和我们的真心不相应了、它是分别世间的尘境而起的,故此称为「客尘」。何謂「客尘」呢?‘当
年释迦佛问?陈如尊者。佛问:何謂客塵?憍陈如尊者答佛所问: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促装前往,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
無攸往。又如新霽,清阳升空,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动摇,虚空寂然。「譬如行客」:譬如一个遠方旅遊的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
食亅去到一处地方须暂停休息,便投入寄宿于客栈、旅馆,或在那安顿一下吃和住。「宿食事毕」:当在旅馆用完餐、住宿完了。「促装前往」:整
理好自己的行装,然后再继续未完的旅程。「不遑安住」:不会悠闲的長久安住下来?不管住多久,始终是个客人、而不是这房子的主人,一定会离
开旅馆的「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果是这间房子的主人,自然会安住於这旅馆,守候旅客到来,不会离开旅馆而到外面去的。由此去思让我们知
道,时常不在这里安住的就名为「客人」,时常安住在这里的就叫做「主人」。「又如新霁,清阳升空,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动摇,
虚空寂然」:又如刚下完雨,陰云散去,清阳升空,阳光在门隙射入屋的时候。在空气当中有发现很多微尘、千千万万的微尘在飞扬着。平时看不到
,但藉著阳光的斜照会发無数的微塵在飛扬,其实这个宇宙是佈满了微尘。很微细、很微细、无数的尘粒在光影中摇摇动动。塵質动摇,虚空寂然。
由而去思,时常在摇动、没有一刻停止的,这个就叫做「尘」。时常是静寂、没有摇动的,这个就叫做「空」。反观自己的心,谁是主?谁是客?谁
是动?谁是空?那个时常常动的那个是常常空寂的?在动当中我们能否体会得到呢?念头来来往往、此起彼伏、生灭不定、相续不断、念念迁流不息
,这个就叫「客」。世事纷纭,世间种种的尘事时常在那生灭不定,有时是名、有时是利、有时是世间的是非、对错、名利、富贵,这些尘事实在是
太多太多了。声色香味触法这六尘布满了世间。这个世间时常在动的。我们稍微一分心就会被世间的六尘所纷扰。所以从这可以让我们知道,什么是
「客」、什么是「尘」,什麽是主,甚麽是空,客是来来往往的,尘是動摇不定的,主是常住不迁的,空是寂然的!「主客分明兩不涉」「主」、和
「客」,能分清不混淆,不再认贼作主、不再以假昧真。在内心一定要确确实实,認得清、能够体现出来的;不是只是在道理上明白、了解而已,这
个不是真正认识。真正认识是真心确确实实有据于心、能够真真正正体会到,这个常住不迁的,无论任何环境、任何时刻都在这的。祂是时常很静
的、不会被外面的尘劳所摇动的。两者不会混淆,清清楚楚、两不交涉。「各就其位司職行」那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能够各安其位、各守其分。
眼睛能分别一切相。耳朵能分别一切的声音;鼻子能分别香臭;口能够嚐‘得滋味;意不生邪思妄想,契理合道,所起的是正見,正思维
。六根各就其位、各施其职而行。全都听命于心君,不敢造次妄為。「主客不明客為主」如主客不能够分明、则以客为主、以人心当作道心、無疑
認作主,以假当真。「自受其亂禍患生」那妄心用事了。它就会统率六根,在那胡作非为,做下种种的罪过错,惹下無窮的禍患。我们不要以为一
念的微细可以轻轻放纵,很多大的祸患、都缘於当初一念不謹慎、以為微不足道,听其放縱,不去察觉,一直任由它在里面潜滋暗长、渐渐酝酿,念
头越来越熾盛,一旦按耐不住的时候、它就会爆发出来、成为行为、就会造罪。在这里说个故事给大家听听:从前有个看守河堤的人,看守河堤就是
以防有渗漏的地方,他天天如是去观察,时间久了,他就认为这河堤这么坚固、应不会有渗漏的情况,慢慢的他就疏忽了。有一天,河坝出现了一条
裂缝,被他發现了,但是他觉得就这么一条小小的裂缝而已,迟些修补也不迟啊。时间一久,他就忘了修补河堤之事,这条小裂缝慢慢的被水冲激之
下,成了一个小的洞口,然而这看守河堤的人並没有察觉。渐渐洞口越来越大了,他也察觉到了,他就立马想办法去修补。他用沙石去堵那个洞口,
但是因为水的冲力太大了,一堵上又被水冲掉了,就好像开始时,我们以為一个头无关痛癢,轻轻放过,吓其放纵,一旦念头转盛,想去降伏,已经
太迟了,无法将它降伏,就像河堤從小漏洞,以為不碍事,不去修補,怎知洞口越冲越大,终于河堤崩裂,河水像万馬奔腾,洶湧而下,造成无边的
祸患。又比如当你在持守戒律时,守了一段时间守不住了,你就会放轻了,你觉得既然都破了一样戒、那么也不在乎破掉其他的戒了,然后都没心
去修了,反正我现在都开斋破戒了、那么修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呢?反正都错了一样、也不在乎再错多几样了。所以很多时候人就是这样了。其实错了
不要紧,但是要懂得去改过。记住上天不杀回头子。不要因为犯了一条戒律、错了,就觉得没脸去见人、就不好意思再修下去了,干脆就弃道罷修、
不再来往。这种叫什么?叫“鸵鸟政策”,是没用的。所以错了不要紧,谁都会有错,但是我们要懂得去改过,懂得回头,只要你是真心去悔过,上
天一定会给机会你的。所以必须嚴守「戒律亅,不可以放松,稍一松懈,外魔就会乘虚而入,内魔就会暗中作崇。l「戒为无上菩提之本」。很多修
道人,因过去很多陋习,叫他守戒,但是他觉得很辛苦,他说:“怎样守啊?吃斋啊不行的…”都没开始就觉得不行了,已经自己限死了自己。未做
就先畏难、未嘗試就先叫苦,如果能一慈悲心,真切做去,那做不会觉得是苦,甘之如飴。所以持守戒律,必须抱定一恒誠心,不要畏难,不要说这
么多戒律,如何去守啊?就比如一个走在沙漠上的人,非常口喝,到处去找水源,然后见到一个大湖在前面,却在发愁,“哎呀…这么大的湖水我怎
么喝得完呢!干脆不喝了”。就好像现在叫你修道,叫你守着四非、守着杀盗淫妄酒,然而你却觉得:“哎呀…这么多的戒律,我怎么守得完呢?干
脆就不守了”。这个意思其实是一样的。水是可以止喝、救命的;戒律是可以防非止恶的,你能守得多少就守多少。你喝水喝一口是能止一时的喝,
不是要你一下子把戒律全部守完。虽然这么多的戒律,其实一个心戒就可以了。以摄心为戒。心能够收摄、自然‘众戒具足。故佛陀告诉阿难菩薩,
当以攝心為戒,一切念头人,言语,行為,都是由心所生,心若能收攝起来,不外放,自然身口意,三业清净,众戒具足。「故欲求心先明此何為
主来何客塵」故此,欲要求取真心,首要明白这个道理:在自心中,谁才真正是主人、谁是客人。一定要分辨得清清楚楚。如果你分辨不清楚的话,
就会以客为主、人心用事,道心退听,作事就会颠倒错乱。真心作不了主,试问真性何时才能重现呢?「客欲来時且休拒」六万年来的业识,并不是
凭我们一时的有所省觉,就能够開悟的,累世塵障太深,六万年来之业識,並不是明白了一些道理,就可以完全将它磨灭。业識仍会时时出现,当它
来时,你不需要起一个心如何抗拒它,因为当你想起一个心怎样去灭它、这个灭心也是用意识起的、虽然驱逐了前面的那个念头,但是却又留下这个
刚起的妄念,这个妄念仍非本来面目,又变成第二个客人入住进来。所以记住,只要我们不要随妄念所转、后念不要相续。因为你用方法逐去前念,
前念虽然被逐去了、但后念又继续生出来。就好像前面一个客人走了、第二个客人又来住,就变成相续不断、生生不息了。所以要记住,妄念若起、
心不随之,这非你之本心,乃是妄心,这个不是真主人、乃是客人,当你的心反过来观照,我看你在想什么!“我今不認你、看看你又怎样”,你一
反过来观照时,心不随其转,前面的念头没了根、白然散去。「隨其自去不留痕」就这样随其自去,如如其来、如如其去,那么你的本心就不会失去
,就回复到灵明空寂、不留痕迹。是以念起心莫隨,念头起的时候、马上回光返照,要看住我不随你所转、你不是我的本心、你不要再来瞒骗我
了,今天我识破你了、你是客,不是住。无心念自消。当你的心一反照、这个心反过来,这个念头没了主、他自然就会消散,因为心是根本,念头没
有心的支持,它豈能独存?、馬上便消散。所以随其自去不留痕。:「惟勿予其反為主失卻本来悔難尋」惟是我们的主人翁必须要惺惺不昧,打醒
十二分精神,清清醒醒。不要给这个客人、贼人有机可乘。否则錯認客人,喧賓奪主,失卻本心,悔恨难尋。吕祖云:清清勿使散乱,防意如防城之
危。主人翁要时常清清醒醒,这个心不要散乱了,谨防这个意贼。防意如防城之危,就好像将士守卫着城门、时常害怕有外敵来攻占、要有个提防的
心才可以,须用全力的手段去克治,使这妄心、无所遁形。所以不是静坐的时候才留意自心,行住坐卧都要留意自己的心,行的时候不要左顾右盼。
以前修行的人,神不外放,看路时不超过前面的两三尺,他只知道分辨到路就可以了,路上看到人、他的神照一照就收回来了。住也好、坐也好、睡
觉也好,行住坐卧都留心、留意自己的心有没外放,时时守着这一点的灵神,将眼耳鼻舌身意六贼收回来在玄关安养。否则一旦放松大意,这六贼眼
耳鼻舌身意就会乘虚而入,又在那反客为主。到这时候主人翁失却了、任由这六根作乱。本来是六臣子来扶助我们的灵性的,但是现在却变成六贼,
被它们在播弄我们,弄到我们被重重的物欲所纠缠,没有办法可以返转过来,所以到那个时候,失卻本来悔難尋。失却了本来的面目,就算后来知道,但后悔难返了。怎样才能将真心再重现呢?已经重重云雾遮盖了、重重物欲障碍着了,没办法可以打得破。以至造恶造罪、陷入轮回、没有了期,后悔莫及。怎样才能让真心再重现呢?真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了断生死,到那时候才来追悔:“唉!为什么我生前不认真学道、错失了超生了死的机会、证圣登真的机会呢?”!与其后悔而无从,何不今天,直下承当,好好承担这分圣业、担好这份天聀,把定真心。把握现在,能够修持、存养的,尽快去修持,存养;能够降伏的尽快去降伏。真修实炼,不要怕辛苦,不要怕艰难,一定要复回我们的本心。就算做不到圣佛菩萨,但都要不失为一个贤人,做不到贤人,也要做个大善人,做不到大善人,也要做个好人。如果好人,善人都做不到,那有功德可証果位?可消累世之寃债,怎过不了九阳关之考証,只是有緣求道,无份証果,还是要打回地府,受阎君判定。。所以逃脱生死就是这一世。我们不要做六道轮回众生,,一定要做上天逍遥的仙佛。今天得到活佛恩师这么慈悲,将这最上乘的心法给我们,如果你真是肯用功夫,相信你进步很快,你的道心会越来越明朗的、你的智慧会越来越高明的。得到这么尊贵的天道、又得到这上乘心法,还不肯用功夫,等什么时候啊?早修早証,明心才能見性,見性方可成佛。
献花(0)
+1
(本文系归家之路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