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 赏】笔势生动汉风来——瞿中溶隶书“新知好句”联 ■陈博君

 朝歌淇水悠悠 2022-09-16 发布于河南




清代隶书赏析系列(二十三)

笔势生动汉风来

——瞿中溶隶书“新知好句”联

■陈博君
  瞿中溶(1769—1842),字镜涛、安槎,号木父、木夫、苌生,丧妻后号空空叟,又号木居士,别署瞿仲子,上海嘉定人,系清嘉道年间一位大器晚成的学者和书画篆刻家。瞿中溶自弱冠起,方对金石文字之学产生兴趣,从此开始手摹古今谱录,博访收藏之家,并证以正史中官制、地理,为之分别时代,辨其异同,正其讹谬,毕生沉醉于金石考据之中。

  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及第后,瞿中溶曾任郴州府通判、安福县知县,后官至湖南布政司理问。在湖南为官期间,他遍访荒郊遗址,广搜古物资料,引得金石爱好者纷纷慕名与之结交,共作考证辨析。50岁后瞿中溶弃官东归,晚年曾在苏州虎丘开设古董肆,博综群籍,尤邃金石之学,富藏汉镫、铜像、古泉、古镜、汉砖瓦等,号称甲于娄东。

  瞿中溶专注金石研究,兼治经史考辨,治学勤奋,著作极丰。平生先后编著有《湖南金石志》《吴郡金石志》《古泉山馆金石文编》《古泉山馆彝器图释》《古泉山馆诗》《列代避讳札记》《孝经释文辨证》《集古官印考证》《古官印考》《洗冤录辨正》《说文地名考异》《奕载堂文集》《宋本汉书附录札记》《郡斋读书志考辨举要》《钱志补》《钱志续》等20余种。曾修嘉庆《湖南通志》,独纂金石一门,最为赅博完备。

  潜心治学之余,瞿中溶还广涉各种才艺,诗文、书法、篆刻、绘画无所不能。其篆刻宗法汉韵,布局稳妥,刀法生涩,自谓“白文不如陈鸿寿,朱文则过之”。还以刻印手法刻竹,别具风格。篆隶行楷各体书法均有涉猎,其中篆隶崇古法,行楷学六朝。尤其是在瞿中溶的隶书作品中,明显可感受到他对《莱子侯刻石》《熹平石经》《三体石经》等石刻汉隶那种古拙奇瑰、气势开张、丰筋力满、趣味横生风格的推崇。正如他在《金石文编》中对《莱子侯刻石》所评价的:“此刻结体秀劲古茂,在《上谷府卿》《祝其卿》二坟坛石刻之上,尚是西汉文字,可宝也。”
  说到金石之学对瞿中溶的影响,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物,就是乾嘉学派的重要人物钱大昕。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又字及之,号辛楣,晚年自署竹汀居士,江苏太仓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系瞿中溶的岳父。钱大昕治学范围极广,精于经史、音韵、训诂、制度、地理等诸方面的考证,对金石考据之学尤为推崇。他认为:“金石之学,与经史相表里……盖以竹帛之文,久而易坏,手抄板刻,展转失真;独金石铭勒,出于千百载以前,犹见古人真面目,其文其事,信而有征,故可宝也。”对于岳父钱大昕的这个观点,瞿中溶显然是笃信不疑的,他在《续汉金石文编》序中谈道:“唐宋去今已数百年,而欲更求唐宋以上之事,所可人人共知者,惟正史数册耳,然史多出于后人追撰,往往疏略,且展转刊刻,已非古人真面,未若金石文治一字一画,犹是古人手迹,为可确信而不疑耳。”

  由此可见,钱大昕对瞿中溶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其中当然包含了书法的取法与风格。钱大昕的书法源于金石之学,脱胎于学问之厚养,他不仅善写汉隶,用笔古茂,奇趣横生,且长于行楷,风格苍逸朴健,颇有宋元书法韵味。而这些风格特征,也都潜移默化地映射在瞿中溶的书法之中。比如瞿中溶的这件隶书对联“新知乐似奇书获,好句惊如异锦来”(如图),线条润泽饱满,且富于变化;书写不徐不疾,却并无呆板。无论结体还是字形,皆谨守汉隶法度,于点画之中透露着古韵和奇趣。

图片


瞿中溶 隶书新知好句联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此作笔势极为生动,于浓浓汉风中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心境。作为一位毕生沉湎于考究学问的学者,瞿中溶对于收集古今谱籍,获取新鲜知识所带来的乐趣,必定是大大胜于常人的。因此他在书写这件联句时,内心显然带着一份与众不同的深刻感受。这种特殊的创作心态,使得这副隶书对联在瞿中溶原有的汉隶特色基础上,又呈现出了一种不同以往的面貌,洋溢着一份由心而发的跳跃感,从而将其在获得好书和新知时那种欢欣雀跃的内心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