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 赏】刀意萧然谢尘滓——钱松隶书“兰风谷性”联 ■薛元明

 朝歌淇水悠悠 2022-09-16 发布于河南

2022年7月20日《书法报》第28期封4
责编:唐福祥 邮箱:sfbs007@163.com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



清代隶书赏析系列(十九)

刀意萧然谢尘滓

——钱松隶书“兰风谷性”联

■薛元明
  “西泠八家”之一的钱松,无疑是一个悲情人物,才高命短。一方面,针对钱松的创作,有人认为他超越了前七家,不让前贤,后来居上;另一方面,因为战乱,饮药而亡,使得个人生命在43岁戛然而止,不然的话,他可能会有更多的作品流传于世。这不仅是钱松个人的遗憾,也是整个艺术史的悲剧。

  其实深受这场战乱之苦、之害的不独钱松一人,见诸文字记载的尚有吴让之、赵之谦、黄士陵和吴昌硕等大师,直接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历程。这当中以赵之谦和吴昌硕最为典型。赵、吴后来都成为“海派”的中流砥柱,殊不知,钱松也有“沪漂”的经历,只是未曾受到更多关注。由此而言,不禁生发出一种联想,这些同时代的篆刻大师,按照生卒年排列一下,彼此之间应该有交集,但现实中,可能并没有交往。钱松有两位“知己”,一是明的,如赵之谦、胡震。钱松阖家赴死之前,将儿子钱式托付给赵之谦,足见信任之深。胡震在27岁时,结识了钱松,“始大叹服,自是搁笔不复为人刻画金石矣”。一是暗的,那就是吴昌硕,其刀法直接钱松一派。钱松并非单纯的切刀,他强调要用刀法表现笔墨意趣,与邓石如、吴让之有异曲同工之意。吴昌硕毕生刻印亦是以此为宗旨。不独于此,吴昌硕还直接临摹过钱松的“千石公侯寿贵”印章两遍,可见钟情之深。

  言及至此,立马又会有另一个问题,“西泠八家”到赵之琛时,已完全固化,技法走向封闭。钱松算得上异军突起,但为什么在钱松之后,浙派虽有后继者,却再也没有出现足可比肩者,“西泠八家”怎么没有成为“十家”“十二家”呢?因为钱松是一个创造者,也是一个终结者。

  钱松的成功,得益于知行合一。他能做到“知己知彼、广收博取”,所刻“米山人”边款曰:“国朝篆刻,如黄秋庵之浑厚,蒋山堂之沉着,奚蒙泉之冲淡,陈秋堂之纤秾,陈曼生天真自然,丁钝丁清奇高古,悉臻其妙。予则直沿其原委秦、汉,精赏者以为何如?”另一方面,“沪漂”的经历,战乱的摧残,增加了内心的磨炼和苦痛,也使得他的印风愈加苍茫。如今习惯上会说篆刻乃痛快事,然而从赵之谦和钱松的经历及作品来看,反倒格外沉重,满满的沧桑感。钱松尝遍了人世艰辛。从刀法来看,切刀的特点,概括成一个字,就是“涩”,如果再加上一个字,就是“苦涩”,印中滋味,刀下功夫,本质就是人生愁绪。要说爽利、痛快,则莫过于冲刀。切刀恰恰可以表现钱松的印风。与其说切刀有助于钱松,倒不如说是钱松提升了切刀的内涵。即便鬻印为生,钱松等先贤的目的只在“为生”而不在“鬻印”,说得简单点,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不得以而为之。因为只有人活着,“艺术”才能活下去。然而,面对战乱对于家园的摧毁,他宁可人死而艺亡!这是怎样的一种悲情!

  隶书“兰风谷性”联(图1)是钱松屈指可数的传世代表作。因为缺少必要的“参照系”,作品的风格演变很难描述。偶然见到一些其他风格的隶书作品,有近赵之谦者,但用笔稍嫌轻细,这是有可能的,挚友之间必定会相互影响。甚至有类似邓石如风格的细笔篆书,可能受赵之谦影响而间接取法邓顽伯。近年拍场曾有钱松集《孔庙碑》隶书联现身,亦有可能,风格近吴让之、赵之谦。然综合衡量,唯有此“兰风谷性”联最能代表钱松风格。

图片

图1 钱松 隶书兰风谷性联

图片

图片

图2 钱 松 篆刻

稚禾手摹


  “西泠八家”中,行书多半取法颜鲁公,边款风格很明显,以蒋仁、钱松为代表。不禁令人想到,钱松面对战乱,不愿意苟且偷生,足以说明其性情刚烈,其喜好鲁公书风,或可为注脚之一。


《书法报》

国内统一刊号CN42-0062
编辑部热线027-8677857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