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博物馆陶瓷展

 荣纳堂 2022-09-17 发布于天津
上海博物馆 之陶瓷展厅


雍正官窑单色釉瓷的烧造在继承康熙朝已烧造的红、黄、蓝、白、绿、青、紫、黑、酱等色瓷器的同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创烧了仿官、哥、汝、钧及湖绿、茶叶末、炉钧釉等品种。雍正十三年唐英《陶成纪事》记载当时仿烧历代名窑各色釉彩瓷达57种,尤以单色釉器为多。

景德镇窑仿汝瓶

清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景德镇窑胭脂红釉盖碗

清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连盖高8.7cm 口径12.2cm 底径6.4cm

胭脂红又称胭脂水,是一种粉红色的低温釉,它是在釉中掺入万分之一、二的黄金而呈现出的如同胭脂般娇嫩的红色,也称为“金红”。这种釉彩自康熙年间引进我国,精于雍正、乾隆年间。所制均为官窑产品,多见杯、碗、水盂等小件,底足都以青花书写年款。

景德镇窑仿哥石榴尊

清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景德镇窑炉钧釉瓶

清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景德镇窑青花红彩云龙纹盘

清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景德镇窑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碗

清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雍正朝的制瓷成就达到了清代官窑的历史高峰。无论是珐琅彩、斗彩、粉彩、杂釉彩、颜色釉、釉下彩器,均有精绝之作,如珐琅彩为康雍乾三朝之冠,釉里红制作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由于朝廷相继派遣唐英等督陶官监烧官瓷,雍正帝本人又十分醉心于赏玩瓷器,从而导致了本朝官窑瓷业制作技艺的突飞猛进。

景德镇窑粉彩过枝桃蝠纹盘

清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景德镇窑粉彩牡丹纹盘

清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景德镇窑斗彩蟠桃提梁壶

清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珐琅彩墨竹图碗

清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高7.58cm 口径16.1cm 足径4cm

此碗口部微外撇,圆唇,深腹,腹体下端略小,平底,圈足,胎体极薄却有敦实丰满之感。碗外壁用珐琅彩配成的黑色彩料绘出一幅竹石山石图,画面上修竹数竿,疏落有致,伴以拳拳巨石,笔力坚挺遒劲,画上角行书题句:“色连鸡树近,影落凤池深。”题句引首和句后分别有“凤彩”“彬然”“君子”等印,均为篆书朱文,与竹石图朱墨相映,简洁而清雅。碗底部是珐琅彩蓝料双方框“雍正年制”宋体字款。

这件碗不仅造型优美,而且胎质细腻,洁白如雪,釉色晶莹如玉,加上珐琅彩墨彩的浓淡变化色调,把珐琅彩瓷高雅脱俗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折枝瓜果纹瓶


清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景德镇窑青花仙芝祝寿纹瓶

清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


清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张永珍女士捐赠

高39.5cm 口径10.0cm 足径12.3cm

侈口,细颈,溜肩,鼓腹,胫部内收,底部略外撇,形同橄榄,端庄秀美。胎质细腻,釉色莹润,制作极为精良。瓶底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双圈楷书款。白净的外壁以粉彩绘桃枝一双,遒劲盘亘,有力地向四周伸张。枝上绘寿桃八只,圆润饱满,色彩过渡自然,极为可爱。枝梢点缀桃花,花蕾含苞。桃叶施绿彩,正反阴阳,一浅一深,节奏鲜明。桃枝之间绘一对飞舞的蝙蝠。这种将蝙蝠与寿桃相结合的装饰图案在清代极为流行,取“福寿双全”之寓意。粉彩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为所用彩料多为西方传入,所以又被称为“洋彩”。其制作工序是在高温烧成后的白瓷上,以珠明料(黑色)和西赤(红色)勾勒出纹饰轮廓,然后在轮廓内以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彩料施于玻璃白之上,经过填、洗、扒、点等技法,将颜色依深浅的不同需要晕开,最后经700℃左右的低温焙烧而成。由于砷的乳浊作用,当它与各种彩料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使之出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给人一种粉润柔和之感。

这件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由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捐赠。2002年之前该瓶一直在前美国驻以色列大使奥格登·里德先生的母亲家族的纽约豪宅中,在没有任何的保护情况下,作为台灯使用长达四十年之久。2002年这件橄榄瓶出现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卖图录之中,引起了诸多收藏家的兴趣,其中包括张永珍女士。张永珍女士的父亲是民国时期著名文物鉴藏家张仲英,良好的家庭教育和鉴藏眼光使她深知这件器物的价值,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价,最后以4150万港币拍得这件橄榄瓶,创造了当时清代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购买此瓶以后,她立刻把它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

清雍正 公元1723-1735

陈萍女士捐赠

高11.6cm 口径16.6cm 足径4.7cm

此件青花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采用了蓝、红两种色泽浓艳、色彩对比强烈的釉下彩进行装饰,清代青花釉里红三果纹饰烧造质量明显好于之前的同类产品。

此器敞口深腹,弧度优美;釉色细腻轻薄,用色精巧;石榴、桃、佛手三果以釉里红描绘果实,青花刻画枝叶,十分醒目。而碗内壁则光润洁白,素面无纹。

这一类型器物的烧造工艺及数量在清雍正年间达到顶峰。

景德镇窑青釉云龙纹缸

清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高45.5cm 口径40.6cm 足径32cm 重41890g

此缸呈钵式。外壁纹饰系以“减地”技法雕刻而成,翔龙四条,升腾起伏,穿梭于云海之中,下方有海水一周,刻工犀利流畅,具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纹样生动而气势恢宏,极具艺术感染力。通体施青釉,釉面匀净滋润。

雍正朝烧制青釉瓷器,已熟练掌握釉料中铁的含量及对还原气氛的控制,使青釉釉色得到保证,将我国青釉瓷器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峰。此器青釉色泽稳定,形制硕大规整,足见当时器物成型及烧制水平之高。清晰的云龙纹样耗工费时,此器纹饰刻画细腻,是御窑厂不惜工本进行制造的杰作。

乾隆朝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之大成。由于乾隆帝的爱好,景德镇御窑厂官窑名品迭出,前朝传统制品应有尽有,凡古代名瓷也几乎无不仿制。其他各种造型生动、工艺别致的陈设瓷、象生瓷业有大量烧制。


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四联瓶

清乾隆 公元11736-1795年

乾隆朝景德镇工艺瓷的制作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制品包括仿效各种不同质地制作的工艺品种,如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蟸、仿玉、仿铜等,还有镂孔、转心等工艺制品。至于象生瓷的制作更是栩栩如生。

景德镇窑仿竹刻夔纹笔筒

清乾隆 公元11736-1795年


景德镇窑绿釉堆花花卉纹双联瓶

清乾隆 公元11736-1795年

景德镇窑仿雕漆红釉盘

清乾隆 公元11736-1795年


景德镇窑绿釉菊瓣形盖碗

清乾隆 公元11736-1795年

景德镇窑青釉暗花描金茶叶末座盖碗

清乾隆 公元11736-1795年

连盖高10.9cm 口径12.6cm 座底径9.3cm

此盖碗大部分施冬青釉,盖钮施红彩,盖顶饰红彩花瓣纹,盖及碗外壁浅浮雕花叶纹。盖上围绕八处镂孔,碗身向下收敛,中部环绕八处环形凸起,盖钮与盖交接处、镂孔周围及环形凸起皆施金粉。瓷盒置于一茶叶末釉座上,底座六足内卷,饰以描金云龙戏珠纹。整器色彩对比鲜明,造型端庄,雍容华贵。

冬青釉指色泽稍淡、青中略泛绿或蓝的釉色。描金是以金粉或金水描绘瓷器纹饰的装饰方法,使之金碧辉煌、富丽华贵,为富贵人家所喜爱。瓷器烧成后可用玛瑙棒或石砂摩擦,以增加器表光泽度。底座以茶叶末釉模仿铜器外观,也是当时风尚之一。


珐琅彩竹菊鹌鹑图瓶

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高19.15cm 口径5.55cm 足径6.2cm 重460g

这件珐琅彩竹菊鹌鹑图瓶形制端庄,短颈圆肩,瓷胎洁白,堪称乾隆年间宫廷珐琅彩瓷器的代表作。

瓶身上画有修长秀丽的翠竹和九只振翅飞翔的鹌鹑,辅以山石和花卉绿叶等装扮,寓意“长治久安”,色彩明亮却柔和,精美非凡。这一类珐琅彩在雍正、乾隆两朝得以发扬光大,出现了不少做工精细、构思巧妙的作品。

这类瓷瓶多采取在白釉上直接彩绘的技巧,画面布局疏落有致,沿袭了传统国画上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特征,别有一番趣味。

珐琅彩龙凤纹双联瓶

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此瓶瓶盖由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捐赠

景德镇窑白釉红彩缠枝莲纹瓶

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高21cm 口径5cm 足径5.7cm

矾红彩缠枝莲纹瓶长颈圆腹,器形优美,线条流畅。器身上所绘的精美图案名为“缠枝莲”或“勾莲”,是乾隆年间首创的装饰风格,所以与前朝的花卉图样皆大有不同。

这种花型枝干缠绕、花叶连结、繁复艳丽,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宫廷艺术受西方“洛可可”风的影响较大,也代表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此器釉色鲜红,似珐琅彩,底部有“乾隆年制”四字方框蓝料篆书款,十分珍贵。

景德镇窑唐英款粉彩人物图笔筒


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高15.9cm 口径19.9cm 底径19.3cm 重2100g

圆柱形,施白釉,外壁一面绘粉彩“米老研墨”图,一面题行书七言诗。落款为“沈阳唐英”,外底署胭脂紫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唐英,祖籍辽宁沈阳,隶汉军正白旗。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精通制瓷。十六岁始供职清宫造办处,后负责御窑厂整体运作达二十五年,成就辉煌。

“米老研墨”图描绘苏轼安坐园林,赏砚磨墨,米芾立于一旁的景象。此景及画后题诗皆出自《东坡诗话》。传闻米芾天性好洁,得御赐“瑶池”砚却不忍使用,经苏轼研墨后将砚送予苏轼,苏轼因此题诗,即笔筒一面的七言诗。图中人物描画细腻生动,色彩浓淡有致,盎然成趣。


景德镇窑绿地粉彩八吉祥纹贲巴瓶

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景德镇窑白釉暗花缠枝莲纹高足碗

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景德镇窑仿汝桃式洗

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粉彩八仙人物图瓶

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高43.8cm 口径13.6cm 底径16.1cm

通体呈八角形,盘口长颈,腹部往下略收,高圈足外撇。通体分六段制成后黏接成型。瓶自上至下有六组粉彩纹饰,腹部主体部分有八面开光装饰,用粉彩绘画八仙过海图,依次为骑驴的张果老、持花篮的蓝采和、握阴阳板的曹国舅、背剑的吕洞宾、摇扇的汉钟离、策杖的铁拐李、吹箫的韩湘子、捧仙桃的何仙姑。人物姿态各异,曲尽其致,其余部分纹饰皆描绘锦地,缀以寿字、莲花、螭纹、蝙蝠等吉祥图案。自口至底还有六组蓝料回纹。底有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此器不仅人物形象细腻生动,周围辅助纹样也精致入微,为乾隆粉彩瓷器的巅峰之作。

嘉庆、道光以后,景德镇制瓷业逐渐走下坡路,官窑瓷烧造也受到严重影响,尽管如此,嘉庆至清末仍有不少制作精工的作品出现,如嘉、道官窑粉彩中的上品堪与雍正、乾隆制品相媲美。尤其是“慎德堂”款瓷器,更受世人珍视。


景德镇窑珊瑚红地描金五彩婴戏图碗

清嘉庆 公元1796-1820年

景德镇窑慎德堂款粉彩花卉纹瓶

清道光 公元1821-1850年


景德镇窑蓝地金彩三管葫芦瓶

清咸丰 公元1851-1861年

景德镇窑豇绿釉刻花云龙纹碗

清同治 公元1862-1874年

景德镇窑蓝地金彩团花纹瓶

清光绪 公元1875-1908年

景德镇窑豆青釉八卦纹方瓶

清宣统 公元1909-1911年

胡慧春先生、王华云女士捐赠

未完待续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