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海战役总前委是指挥机构还是协调机构?连一份指挥电文都没发?

 建怀v394hwyhnb 2022-09-17 发布于广东

淮海战役总前委是指挥机构还是协调机构?连一份指挥电文都没发?

文章图片1

前敌委员会简称前委,是我军的一项重要传统。

每逢重大战事,都会设立前委,是战役的最高指挥机构。我军自成立之初就有这个组织,南昌起义就有,前委书记是周恩来。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一直到解放战争的末期,如三大战役都设有前委,甚至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因为前委委员人数较多,还设立总前委,分了委员、常委和总前委书记三个档次。

关于前委的话题,最集中的是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总前委就非常有特殊性,特殊就特殊在战役是两大野战军合作完成的,但并没有遵循谁强谁主导的原则,担任总前委书记的是相对较弱的中原野战军政委邓小平。

其它两大战役也有前委,但并没有在军迷中引发议论。

首先看辽沈战役,由东北野战军单独作战,担任前委书记的林彪一身多个要职: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而罗荣桓则是东北军区第一副政委兼东北野战军政委,另一委员刘亚楼是军区和野战军的双料参谋长。

所以,说辽沈战役前委指挥了辽沈战役毫无争议。

再看平津战役,和辽沈战役不同,平津战役是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联合作战的,但由于主次分明,以强大的东野为主体,华北军区部队人数较少,所以尽管前委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组成,但一把手还是林彪,但毕竟华北部队也参战了,在新保安漂亮地围歼了傅作义的家底——第35军,其它场次也有出色表现,因此,说是前委指挥了平津战役也毫无问题。

那淮海战役有什么不同呢?

文章图片2

我们先看看淮海战役整个构想的演变。

有点历史常识的都知道淮海战役经历了从“小淮海”到“大淮海”的转变,在济南战役末期,粟裕已经在构思淮海战役的打法,也向军委提交了作战思路,那个时候,不管是粟裕本人还是毛泽东,思路还都是“小淮海”,即占领两淮和海州,歼灭黄伯韬兵团,打通苏北和山东解放区的联络。

坦率地讲,要做到这一点,只需要华东野战军就可以完成,主力还在河南的中原野战军最多扮演牵扯和策应的角色。

那个时候,无论是粟裕还是毛泽东,都没有想到这场局部战役会发展成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战歼敌55万的大决战。

从国民党不战而放弃郑州、中原野战军长驱向东突进开始,战局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中野占领宿县、切断徐蚌线的时候,毛泽东和粟裕几乎同时敏锐地发现,徐州之敌已成瓮中之鳖。这时国民党在徐州的几十万大军,北面是许世友刚刚打下的济南,西面是商丘,南面是蚌埠,东有大海,华野和东野的大军已经完成了对徐州国军的战略包围!

在这个时候,粟裕考虑到了战役由谁指挥的问题。

如果战事由华野来完成,那由粟裕指挥没有问题,因为在华野司令员陈毅调到中原之后,他本身就是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但现在不一样了,战役任务由歼灭黄伯韬兵团变成了歼灭黄伯韬、孙元良、邱清泉、李弥甚至是由河南东进的黄维这些精锐兵团,显然单靠华野是完不成的。

在确定战役由华野和中野共同完成之后,粟裕给中央发报:“请陈军长和邓政委统一指挥。

文章图片3

粟裕这个电报,充分体现了这位久经战阵的解放军大将的风格,可谓高风亮节。

在这里,粟裕没有向中央伸手要权。

按说,以粟裕的军事天才,如果他向中央要权,中央一定会考虑,因为粟裕完全有能力掌握这么大的局面。但粟裕没有这样做,他考虑的是:既是华野和中野共同完成的战役,由名义上的华野司令员最高领导人陈毅和中野政委邓小平来指挥,名正言顺。

在粟裕的电报中没有体现中野司令员刘伯承的名字,因为他当时正指挥部队在豫西作战。

粟裕的电报为中央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几乎是立即,中央同意战役由陈、邓统一指挥。

因为淮海战役由华野和中野共同发起,按惯例,谁出力多谁主导,华野的人数多、装备好,还有火力强大的特种纵队,而中野部队人数只有华野的三分之一,几乎没有重武器,因为在过黄泛区时,为了加快行军达成战略目的,刘伯承下令大炮都炸毁在那里了,按说,战役的总指挥应该是华野实际上的最高军事主官粟裕。

但这样一来,粟裕就成了陈毅、邓小平和刘伯承三位大神的上司,当时的陈毅是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华东军区司令员、中野和中原军区副司令员、中原局副书记,刘伯承是中原军区和中野司令员,邓小平是中原局书记和中野政委。这三人在党政军中的资历远在粟裕之上,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文章图片4

正在这个时候,粟裕来了电报,要求陈、邓统一指挥战役,这下,中央马上就同意了这个建议。

而陈毅和邓小平在收到中央的复电之后,表示了两个原则,第一,对中央的决策坚决拥挤;第二,由于通讯的问题,请中央对粟裕多直接指挥。

这个话说得非常有艺术性,等于是表明态度,让粟裕放手去指挥战役,有问题我们顶着,仗怎么打你去和中央沟通就行。

这是陈、邓非常明确的态度,因为仔细推敲之下,所谓通讯有问题而不去直接指挥粟裕的说法是有问题的,你们的通讯有问题,粟裕和中央的通讯就没有问题吗?陈、邓的真实意图很明显,我们坐镇,有问题我们负责,但我们不干涉军事指挥,打仗的事全权交给粟裕。

当然,中野的战事还得要刘、陈、邓做主,毕竟他们是中野的司令员、副司令员和政委,粟裕无权指挥中野。

从战役指挥权的决定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大体脉络:粟裕放手指挥,陈、邓努力协调,中央直接对接。我们相信战役进行过程中“三方”应该是这样行事的:

粟裕:建议这样做。

中央:同意。

陈、邓:我们赞同!

文章图片5

我们注意到了一个事实,淮海战役中,粟裕所有给中央的请示电报,都同时抄送给了刘、陈、邓,这体现出粟裕对这三位德高望重的军事家的极大尊重。

而刘、陈、邓三人也从未对粟裕的军事决策指手画脚和横加指责。

于是,中央、刘陈邓和粟裕这三方的协调就是以这种模式高效运转,从而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胜利,使全国解放提前了至少两年。

事实上,淮海战役总前委,并非按一般惯例,是在战前就设立好的机构。总前委正式设立时,黄伯韬兵团末日已经快要来临,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都快结束了。

我们看看总前委的名单,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刘伯承和邓小平,是中野的代表;

粟裕和谭震林,是华野的代表;

而陈毅则是“跨界”的,他在华东和中原都有职务,算是各占一半吧。

因此,就人员组成来看,总前委中的华野代表和中野代表比例是1.5对1.5,不偏不倚。

而总前委书记人选,自然要选华东和中原方面分量最重的人,此人非邓小平莫属,因为从职务来看,他略高于刘伯承和陈毅,更高于粟裕和谭震林。

有人说如果华东局书记饶漱石进入总前委的话,有可能担任总前委书记一职。说这话的人不懂历史,有两个原因决定了饶漱石根本不可能当书记,第一,他不懂军事,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他的职位不如邓小平: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邓小平是华东局第一书记,而饶漱石是第二书记。

更不要说,饶漱石根本进不了总前委,因为淮海战役是华野和中野打的,而饶漱石在这两大野战军中都没有职务,他当时任华东局书记和华东军区政委,但在华野却没有职务,华野司令员和政委都是陈毅。

毛泽东曾在电文中说饶漱石是华野全军的政委,但那是大而化之的泛指,并非实有职务。

文章图片6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关于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两个事实:

第一个是战役进行期间,总前委五位成员就开过一次会,而会议的主题也并非是淮海战役本身,而是随后的渡江战役。而且开会的时候,淮海战役已经接近尾声。比较有意思的是,五位成员已经很久没见,即使是陈毅和粟裕也分开差不多有一年了,至于五人的上次聚首,估计有追溯到17、8年之前了吧!

第二是在整个战役期间,总前委没有发出任何一份对淮海战役全局进行作战指挥的电文。

那么,淮海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总前委到底是个指挥机关还是个协调机关?

对于第一个问题,当然可以说是粟裕指挥的,因为淮海战役中三次大战,华野独立完成了两个,即碾庄圩消灭黄伯韬兵团和陈官庄歼灭杜聿明集团,而另外一次大战双堆集歼灭黄维兵团也是华野进行了关键策应。

但如果说淮海战役是由总前委指挥的,也没有问题。因为这是中央决定的,由总前委进行统一指挥,再说,具体的指挥者华野的粟裕和中野的刘伯承也都在总前委中。

最后,我们的主题结果也得出了结论,淮海战役总前委,即可以说成是指挥机关,也可以说是协调机关。尽管总前委一份指挥作战的电文都没有发过,尽管粟裕和刘伯承各负责指挥自己的野战部队,但总前委五位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默契程度、不争功不诿过,正是淮海战役胜利的根本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解放军将领没有任何人有保存实力的想法,这是我军和国民党军最大的区别,邓小平曾经说过:

我们必须拿出倾家荡产的气魄打,只要歼灭南线敌人的主力,中原野战军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野战军也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