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昌龄的一首诗,显示了他有着高人一筹的见识!

 新用户40828904 2022-09-17 发布于福建

《塞下曲》是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唐朝很多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用过此题写诗,比较著名的有王昌龄、高适、李白、卢纶、李益、徐浑等人的诗歌。

打开新浪新闻

《塞下曲》唐代: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打开新浪新闻

大约在开元十一、十二年至开元十四年间,王昌龄西出河陇,当时唐玄宗不听宰相张说的劝谏,派军西征吐蕃,结果先胜后败,开元十五年,主将被杀,整个河陇为之震惊,王昌龄在边时,正值战事最激烈的时期,所以有着切身的感受。秋在五行中属金,主刀兵,何况又是在大漠黄沙的边陲之地,越发让人体会到秋天所带来的肃杀之意。饮马河边,水寒刺骨风凛冽似刀;平沙落日,昏暗苍茫中见长城蜿蜒起伏。诗人用极简的语句写出了塞外晚秋时节的荒凉景象,意象雄浑。而这样深邃苍茫的景色已经延续了多少时代。

打开新浪新闻

后四句更是刻画了一幅触目惊心的古战场图画:当年血战长城,将士意气高昂,从古到今这里到处都是黄沙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散乱在野草之间,发人警醒,点出了强烈的反战思想。开元前中期的边塞诗多以杀敌建功为主旨,而王昌龄却较早唱出了反战的主题,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亲眼目睹过当时的边防弊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有着高人一筹的见识。诗人不愧是写边塞的能手,以雄健的笔力勾画出一幅真好人心的塞外战场景象图,将战场的荒凉和战争的惨烈刻画得淋漓尽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