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域文化】路聚昌丨印象报喜

 昵称71028402 2022-09-17 发布于河南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印 象 报 喜

路聚昌/文

悠悠岁月犹云烟,少时“报喜”萦心田。当年喜婴今亦老,人生短暂几十年。
说到“报喜”,在现在人们的心目中已逐渐淡漠,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报喜则是新婚媳妇头胎生育儿女必不可缺的要事一件。
印象中还是十几岁时,每逢本家叔叔和哥哥家头胎生育儿女,报喜唯独是我,因当时我在家族的小孩中年龄最大。在我们这里,报喜人年龄不能超过十五岁,这是历代沿传。报喜一来能吃顿美餐,而且还能挣几毛报喜钱,一举两得,令人艳羡。
在我们山村,孕妇头胎临产前,婆母早已备好一个报喜要用的小方匣子,匣子必须用红漆涂刷。婴儿降生落地后,首先要去其姥姥家报喜,但报喜必写报喜单。爷爷在村上是个文化人,谁家的报喜单或婚礼择吉日单等,都来找他老人家书写。当事人说明是男是女,爷爷可依照传统的报喜单格式,戴上一副老花镜,放上砚台,泼墨挥毫即写,男者为:×月×日令媛弄璋之喜。谨达。贵府 姻眷(弟、兄)×××拜。若新生儿的爷爷比姥爷年长者为兄,年少者为弟。女者为:×月×日令媛弄瓦之喜。谨达。贵府 姻眷(弟、兄)×××拜。爷爷年老后,将此单传承与我的父,后又沿传与我。虽说现在不再报喜,但先人遗传的报喜单仍保存在我的一本已发黄的书页中。
在报喜临行前,报喜匣子必须用红布包裹,匣内放有报喜单,若男孩者,报喜人则用左胳膊搂在左腋窝。若女者,则用右胳膊搂在右腋窝,男左女右,切勿颠换,否则犯大忌,铸成过错。

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十二岁那年冬天的一日,婶婶生了一男孩,小宝贝的呱呱落地,给全家人增添了无比的欢乐。报喜临行之前,我身着一身黑粗布棉装,奶奶将报喜匣子给我,让我抱在左胳肢窝,一切收拾齐备,我一溜小跑到了距村三里的婶婶娘家。婶婶的父亲满脸喜气地将匣子接纳。一阵休憩,开始用餐。依据先人沿传,报喜者则食面疙瘩汤和烙油饼,忌食面条汤,因我们这里有一种说法,若食面条汤者会导致小儿流鼻涕。更令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是,报喜者饭毕必须要“偷”几块饼取回家,究其何因,笔者特意拜访了村里的耄耋老人,他们只说这是历代沿传,谁也无法解答。饭毕,婶婶的父亲给了我几毛报喜钱后速出门外,因他更知报喜“偷饼”之说。我急将几块饼包在来时早已备好的一块布巾内,塞在腹部用腰带紧束着。当步出家门后,又将饼取出放入报喜匣内,因报喜时婶婶的父亲只是取出了报喜单,匣子仍归还原主,这是任何一家的报喜法则。临走时,婶婶的母亲还将几块饼放入匣内,让亲家品尝她的手艺,同时也为增添了小外甥而深感欣慰和欢乐。


邻居小三与我同龄,十三岁那年初冬的一日,他的嫂嫂生了一女孩,让他去嫂嫂娘家报喜。那年代报喜用餐浑然一体,千饭一律。为贪食报喜美餐,没出息的他未食早饭。当他来到嫂嫂娘家时,嫂嫂的父亲一看红布匣子用右胳膊抱着,便知是个外甥女,随即从匣内取出了报喜单。男女都一样,嫂嫂的父亲与母亲只乐得心花怒放,喜形于色。忙将小三引入房间。饭毕将要离开时,小三听来时奶奶的叮嘱,必须“偷”几块饼回家。但因身无兜袋,赤手空拳,于是他急中生智,从屋内寻了一张报纸,速将几块饼包裹之后夹在腋下,一切皆妥。小三领了报喜钱 ,掂着装有几张饼的红匣子,一路兴奋地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奋发斗志昂扬……”的小曲儿跑回了家。
天有不测风云,小三刚回家不久,肚内咕咕直响,而且伴有疼痛感,跑茅房一连几次腹泻,令他浑身无力,腰酸腿软。于是他母亲赶紧去医疗所给他买了止泻药服用后,才缓缓止住了腹泻。后经打听,原来是嫂嫂的母亲为使饼香,用蓖麻油烙饼招待他。孰不知,蓖麻油是工业用油,人不可多食,多食者可导致腹泻,严重者可殃及人命。嫂嫂的母亲本想让他美美吃上一顿油饼,反而弄巧成拙。记忆中,当时生产队时代农民吃油微乎其微,因那年代不种花生和油菜,社员们只是分有少许芝麻、棉花籽、蓖麻,榨油烘锅。因蓖麻油闻着香,所以她烙饼用油过量,导致了小三腹泻。
白驹过隙,时过境迁。我国医疗科技日新月异,产妇生育服务日益完善。近年来,孕妇临产之前,男女双方家属来到医院妇产科,等待产后的那一刻,生男生女双方皆知,无需再沿袭传统的陈规陋俗去“报喜”,报喜一事现已销声匿迹,在潜移默化的变迁中,已被人们逐渐淡忘与消失。
——  The  End  ——

路聚昌     业余文学爱好者。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