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胞胎被富人、中产、穷人家庭分别收养,20年后呈现惊人变化......

 青榄家长地带 2022-09-17 发布于广东

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自己?先天和后天,究竟哪个对我们的成长的影响更大?

人们为此争论不休。

但有人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

他叫鲍比·沙弗兰:

“当我讲我的故事的时候,人们并不相信。换做是我,我也不会相信别人讲这样的故事。但是,我还是要讲。而且它是真的,每个字都是。”

01那是1980年,大学开学的第一天。

19岁的新生鲍比,独自开车前往离家110英里远的沙利文县社区学院报到。

这个有点社恐的男生对全然陌生的校园环境并不适应,内心难免有些紧张和惶恐。

可意想不到的是,校园里,素昧谋面的同学们对他的态度却都异常友好,热情洋溢地跟他打招呼:

“嗨,你好吗?”

“你这个夏天过得怎么样?”

似乎都是他的老相识了。

这……开学第一天就对他一个新生就如此热情?

鲍比纳闷极了。

直到接下来他听到有人在背后对他说——

“欢迎回来,艾迪”。

“艾迪,你好吗?”

哦,原来是认错人了:

“我不叫艾迪,我刚来。”

“当然,艾迪,你真风趣。”

“我不是艾迪,我不知道艾迪是谁啊!”

鲍比不停地、无奈地解释,可根本没人相信他不是艾迪。

等他迷迷糊糊地到了宿舍,屁股还没坐热,一个男生闯进了宿舍,一脸惊诧地看着鲍比——

同样的笑容、同样的头发,同样的表情,这和艾迪一模一样。

但男生确信眼前的这个人不可能是艾迪,因为身为艾迪的好友,他清楚地知道,真正的艾迪还没有返校。

正当鲍比愣神之际,男生开口的第一句竟然是:

“你是被领养的吗?”

鲍比:“是的。”

“你生日是7月12日吗?”

鲍比:“是的,1961年7月12日。”

男孩大喊:

“哦!天哪!你不会相信的,你有一个孪生兄弟!”

惊叫之余,男生拉着鲍比跑向了最近的电话亭,开始打电话。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像疯了一样向电话另一端的艾迪重复:

“艾迪,你不会相信的……你不会相信的!”

于是。

两个“陌生”的双胞胎兄弟,时隔19年,因为考上了同一所大学而见到了彼此。

初见时,他们像照镜子一样晃动身体,摇晃着脑袋,紧紧盯着对方,生怕这一切只是一场离奇的梦而已……

如此奇闻,被传开之后,吸引了各大媒体的注意。

《纽约日报》的记者不相信会有这种事情在现实里发生,不惜高价租下一架飞机,以最快的速度赶去面见当事人,以验证真伪。

而千里之外,有人透过报纸也惊奇地发现,照片中的两个人,与他们的朋友——大卫·凯尔曼,十分相像。

无论是从长相、身材、发型,还是双手的习惯性动作,都一样!

就这样。

大卫与鲍比、艾迪取得了联系。

而在此之前三个完全陌生的男孩,第一次见面,那种刻在基因里的亲近感和默契感已经说明了一切。

他们都曾练过摔跤,都喜欢吃中国菜,抽同一个品牌的香烟,喜欢同一种颜色,钟意同一种类型的女性......

最不可思议的巧合是,领养他们的家庭都有一个同样是领养来的年长他们3岁的姐姐。

根本不用怀疑,他们就是三胞胎兄弟!

鲍比、艾迪、大卫的离奇经历,很快就占据了包括《人物杂志》、《时代杂志》、《纽约时报》、《好管家》......在内的所有北美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几乎以刷屏的方式霸榜各大电视节目。

仨兄弟一夜之间成为顶流。

他们自己也非常的聪明,懂得如何利用“流量”维系自身的商业价值,进行了快速变现。

在没有任何经纪公司的介入下,兄弟三人接演了一部麦当娜投资和主演的电影。

▲电影《神秘约会》剧照

甚至,合伙开了一家名为“三胞胎”的餐厅,餐厅运营第一年,就狂揽了一百多万美金。

后来,兄弟三人干脆租了一所大公寓,搬到一起。

出生以来,他们终于得以共享一张专属于“三胞胎”的“婴儿床”。

此后,工作、恋爱、结婚、生子,人生中所有重要的时刻,三兄弟都在一起,形影不离。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这个故事迎来了一个完满的结局之时,事件走向却迎来大反转。

02其实早在三兄弟刚刚团聚时,三个家庭的养父母们就意识到了这个“故事”的哗点:

同卵三胞胎为什么会被分开领养?

领养家庭里,为什么“碰巧”还都领养了一位年纪一样的女孩?

而从本人到养父母,竟然都对三胞胎的身世和他们的原生家庭背景毫不知情?

三个领养家庭找上了当年的领养机构——成立于1916年的路易斯·怀斯服务。

这是纽约乃至全美最负盛名的领养机构,其负责监管的董事会成员,都是来自纽约的社会、金融、政治界的精英。

三个领养家庭的父母赶赴纽约,就当年的领养细节与领养机构的高层面谈,讨要一个说法。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领养机构的精英们毫不迟疑地承认了19年前,他们故意隐瞒三胞胎身世背景的事实。

“为什么?”6位父母几乎异口同声地问道。

对方不慌不忙地解释:

“因为三胞胎同时被安置在同一个领养家庭的概率太小,我们是为了三胞胎的最大利益才选择将他们分开。”

大卫的父亲当场大怒:

“我们会收养他们三个的!”

可董事高管们只是冷冷地表示了遗憾和歉意,不再作任何多余的解释。

更可怖的是,面谈不欢而散后,鲍比的父亲因为把伞落在了会议室里,而原路返回取伞。

接下来,他看到了戏剧性的一幕,让他毕生难忘——

刚刚结束会议的领养机构高管们在开香槟庆祝,如同劫后余生一般互相敬酒!

这太不同寻常了,事情绝不是领养机构声称的如此简单。

为了维权,三个领养家庭前前后后联系了多家纽约著名的律师事务所,试图将不负责任的机构告上法庭。

可是无一例外的,所有律所都拒绝受理这档官司,诉讼不得不宣告流产,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直到10余年后的寻常一天,兄弟三人接到了一位作家——劳伦斯·赖特的电话。

电话里,赖特说出了真相。

原来,为了给《纽约客》撰稿,赖特就有关双胞胎被分开抚养的资料进行调查。

极其偶然的机会下,他读到了一篇毫不起眼的科学文章。

文中引用了一项秘密进行的科学研究,研究的重点就是将刚出生的同卵多胞胎婴儿人为地分开养育。

这些孩子都来自同一个领养机构——

路易斯·怀斯服务。

也就是说,领养机构是有预谋地将三胞胎安置在三个结构类似的家庭,对他们实施超长时间的监测和观察。

这就是为什么,三个男孩的领养家庭都是父母双全,家里都有一个大他们2岁的同样是被领养的姐姐。 

以确保三胞胎成长环境保持高度相似,而唯一的“变量”就是领养家庭的父母收入和阶层的差异。

多胞胎孩子们如同小白鼠一般成为了实验素材,细思之下令人不寒而栗。

兄弟三人就此恍然大悟,他们终于明白了为何自己从小到大,总是不断有年轻的陌生男女定时到家中给他们录影像、做测试,一边观察,一边做笔记。

智商测试、个性测试、眼手协调测试、方枘圆凿测试、罗夏墨迹测试......甚至运动、游戏时,都有人在一旁跟踪录像。

该领养机构在最开始就告知领养家庭,他们会跟踪孩子的成长发展,但并没有告诉他们另外两个孩子的存在,以及他们这些跟踪数据的真正用途。

更可怕的是,以科学为名被拆散的同卵多胞胎,远不止鲍比、艾迪、大卫他们三个。

随着越来越多的同卵多胞胎被发现,人们还意外地发现:

除了家庭结构相似之外,这些被强行拆开的多胞胎的亲生父母,绝大部分存在精神问题。

▲事件揭秘者 作家 劳伦斯·赖特这是否说明,秘密实验的目的,其实是为了研究精神疾病的可遗传性呢?

疑窦重生,谜团重重,使得整个事件愈发扑朔迷离。

03在作家赖特的努力下,主持策划了这项冷血实验的负责人露出了真容——

大名鼎鼎的美国精神病学伟人之一,时任弗洛伊德档案馆主任的,彼得·纽鲍尔。

可彼得·纽鲍尔对实验三缄其口,他只是坚持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

2008年去世前,他还将所有资料封存在了耶鲁大学的档案馆。

图表、录像、录音、家访等研究资料被分装在《儿童成长中心领养研究记录指南》的至少66个档案文件夹内。

不到2066年,除非得到“犹太家庭与儿童服务委员会”的书面授权,包括实验对象在内的所有都无法看到实验的全貌。

而这个委员会,其实就是彼得·纽鲍尔生前的实验资金的提供者,是一个权势熏天、政治根基非常深的秘密组织。

事实上,该实验在1980年就宣告终止。

也就是三胞胎重聚的那一年。

似乎是重聚事件引发的巨大关注,让背后的大人物心生忌惮,因而匆匆尘封了研究,并极力阻止某些事情曝光。

万般无奈之下,纪录片《孪生陌生人》的节目组辗转找到了彼得·纽鲍尔当年的研究助理,娜塔莎·乔斯弗维茨,以及参与该实验的研究人员,也是当年秘密实验的记录者,劳伦斯·帕尔曼。

据帕尔曼证实,该项实验旨在:

通过更长时间、更近距离的观察多胞胎的成长轨迹,了解育儿实践是如何影响孩子成长的。

▲研究人员 劳伦斯·帕尔曼“我们是如何成为我们的,有多少先天因素,有多少后天因素,才能把我们塑造成我们?”这也是心理学界一直很想搞清楚的问题。

至于彼得·纽鲍尔研究出了什么结论,直到2066年,就别指望会有人知晓了。

研究助理娜塔莎虽然并未参与实验,但她反复为这项有悖人伦的实验做辩解:

“如果我们可以把他们(同卵多胞胎)放在不同的环境下,我们或许可以一劳永逸地解答'先天还是后天’的悖论。”

“这是一项不朽的研究。”

▲研究助理,娜塔莎·乔斯弗维茨

劳伦斯·帕尔曼更是直接表示:“我从未觉得自己有责任”。

“这似乎不是什么糟糕的事情,没有人说'把孩子分开多么得可怕’,任何人都不会有这种想法。”

果真如此吗?

04事实上,节目组多方了解,被当作“小白鼠”的双/多胞胎中,有多人与亲生父母一样,后续患上了严重的精神或心理疾病,结局并不美好,包括三胞胎兄弟。

对于他们来说,再次团聚是幸运的,成为实验对象却是可悲的。

由于缺失了彼此十九年的人生,尽管感情深厚,但三胞胎不懂得如何在困难中相处、沟通,很难如何适应彼此不同的想法和各自迥异的个性。

随着餐厅生意的扩大,三人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鲍比感到被排挤,选择离开。

艾迪和大卫又觉得自己遭到了亲兄弟受到了背叛,关系出现了裂痕。

最受打击的是艾迪。

鲍比离开之后,艾迪开始变得喜怒无常,异常沮丧,患上了严重的躁狂抑郁症。

绝望之际,艾迪在家中开枪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吊诡之处就在这里。

为什么三兄弟中只有艾迪是这样?

是艾迪的抗挫能力比较差?

还是因为艾迪比较倒霉,恰好遗传了亲生母亲的精神疾病?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他们的高度相似,却忽略了三胞胎身上更多的不同点。

更何况,他们当年被领养机构分别送往三个完全不同的家庭长大:

鲍比的养父母分别是医生和律师,家境殷实,生活条件优渥,居住在富人区。

但从小到大,由于工作繁忙,养父母几乎没有陪伴和参与过鲍比的童年。

所以,鲍比更独立早熟,总是害怕给别人添麻烦,遇事习惯自己解决问题。

艾迪的养父是受过大学教育的高校教师,居住在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社区。

艾迪的养父为人严肃苛刻,生活方式十分军事化,可以说是个严格的管理者,控制欲比较强。

▲艾迪的养父

虽然养父内心很疼爱艾迪,但他从不吐露心迹,也不表达爱意,整个家庭氛围安静而苛刻。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性格敏感内向的艾迪总觉得自己身处不正确的地方。

与兄弟们良好的家庭条件不同,大卫的家庭受教育程度是最低的。

他的养父母都是移民,靠做小生意为生,属于低收入的蓝领阶层。

而神奇的就是,三胞胎团聚之后,鲍比和艾迪却都喜欢赖在大卫的家里。

原因就是,大卫的养父母都慷慨温暖的人。

尤其是养父,所有认识他的朋友都喜欢他的为人。

三胞胎和大卫的养父也最是亲近,他们常常一起玩乐,一起聊天。

也正是大卫养父的宽容和豁达,让大卫成为了三胞胎当中,人格最健全的、心性最开阔、最明快的那个。

这项不人道的秘密实验的研究结论,似乎已经呼之欲出了……

*作者简介: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100万中小学生家长聚集地,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实用的教育方法,让育儿变得更轻松;研发并提供各学科趣味小课,让孩子爱上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